葉玉瑤,黃正東
(1.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廣東省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應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地理空間信息技術與應用公共實驗室,廣州 510070;2.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研究院,廣州 510070;3.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智慧城市研究院,廣東 深圳 518060;4.粵港澳智慧城市聯合實驗室,廣東 深圳 518060)
區域協同發展是新時期粵港澳大灣區提升國際競爭力、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關鍵,也是一項與時俱進的科學議題。之所以講“與時俱進”,是因為,協同發展對于粵港澳大灣區(或者說大珠三角城市群)并非一個新的話題。上世紀80年代以來,眾多人文地理學者圍繞粵港澳區域合作、區域聯動和一體化發展等議題展開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揭示了粵港之間“前店后廠”的區域協同模式。“前店后廠”作為標志性的模式,深入地揭示了改革開放以來粵港澳協同發展的內涵,也獲得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同。然而近20年來隨著合作模式的全方位推進,今天已很難找到一個詞語能夠如此全面、準確地表達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發展特征。相比過去,新時期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機制更加復雜,領域更加多元,模式也更加豐富。政治尺度上的特殊性以及制度上的獨特性,在賦予其獨特的區域研究價值的同時,也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協同(一體化)理論提供了營養。特別是在當前全球化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央政府推動區域治理體系尺度重組以及技術革新快速演進的大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研究將面臨更大挑戰,同時也將充滿歷史性機遇!
因此,“新時期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適逢中國“雙循環”戰略背景與需求,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物聯網與智慧城市”專項項目“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綜合決策和協同服務研究與示范(2019YFB2103100)”的資助以及國內同行的支持下,在《熱帶地理》2022年第2期以專刊的形式推出。本專刊聚焦“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動力源泉、模式演變、機制完善和改革創新,以期拓展新時期城市群協同發展理論研究,同時也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發展與全球競爭力提升提供政策參考。本專刊共收錄15篇論文,整體涵蓋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特征、機制、治理等多個方面。這其中,既有全球視野下前瞻性的理論研究,也有細致深入的案例剖析;既有社會經濟協同發展的研究,也有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的探索;既有基于“流”空間的網絡格局研究,也有關于突破現有制度邊界的思考。專刊論文總體上呈現出多元化的研究視角,有利于提升對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綜合判斷。
機制性研究是揭示區域協同發展本質與規律的基礎,只有充分理解區域協同發展的動力機制,才能真正把握區域協同發展的模式與趨勢。《新時期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內涵與機制變化》一文兼顧回顧性綜述與前瞻性研究,認為新時期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面臨全球化轉型、市場轉變、尺度重組、技術變革等一系列機制性變化,提出從產業協同創新、環境協同治理、資源協同配置、服務協同共享和制度協同安排5個維度理解其內涵,為相關研究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分析框架。《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耦合模式差異與區域協同》一文則借助全球生產網絡理論,揭示了全球化及地方戰略耦合模式對于區域協同的重要影響,為區域協同研究提供了新的解釋視角。《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產業技術創新的地理格局及其多樣性特征》一文聚焦產業技術創新對于區域協同發展的影響,通過對粵港澳大灣區19萬條發明專利的空間落位,揭示了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產業技術創新的地理格局及其多樣性特征。
“流”空間及網絡關系是刻畫區域協同發展空間格局與特征的有力工具。流空間理論打破了臨近地域的限制,為區域協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流空間視域下城市群功能協同發展研究——以舊金山灣區為例》一文分別從“要素流動如何重塑區域空間網絡”“基礎設施連通如何重組城市等級體系”“功能互補如何強化區域功能聯動”3個問題出發,對流空間視角下的區域功能協同機理展開論述。在此基礎上,以舊金山灣區為例,從流動性、連通性、互補性3個層面對近百年來舊金山灣區的演化歷程展開討論。《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水平的測度及評估》一文綜合運用“流”空間、大數據、網絡分析和聯鎖網絡模型等理論與方法,對城市之間的相互關系、流動性、連通性和邊界效應進行量化分析,揭示了大灣區在產業協同創新、環境協同治理、服務協同共享和制度協同安排等多個維度的協同發展狀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旅游信息網絡結構》一文關注于城市旅游信息網絡,基于關鍵詞共現、共指聯動等研究思路,從海量網頁中提取粵港澳兩兩城市旅游信息的共現頻率,揭示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旅游業協同發展的網絡結構特征。《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群參與全球航運網絡特征》一文以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群為研究對象,結合區域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數據、全球航運網絡航線數據,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揭示了灣區港口群參與全球八大航運網絡的空間格局。《粵港澳大灣區水路客運網絡》一文利用大灣區水路客運數據,揭示了大灣區水路客運班線的復雜網絡特性,并提出了優化和提升大灣區水運網絡的建議。
制度與邊界是理解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及其治理結構的重要視角。《粵港澳大灣區治理框架比較研究:基于制度環境視角》一文系統總結了大灣區與舊金山和東京灣區的治理框架,比較分析了3個灣區治理的制度環境,認為灣區治理的模式特征及其效果與由權力結構、法律結構和社會資本結構構成的制度環境密切相關,大灣區存在權力結構封閉集中、治理模式單一、治理過程交易成本較高、多元參與治理不足等問題,粵港澳三地應該從更深層的權力、法律和社會資本結構入手,探索各自優勢下的制度空間靈活重構。《政策視角下的粵港澳大灣區空間關聯分析與協同發展政策機制優化》一文收集了428條由公共部門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政策,根據政策主體拓撲關系測度城市間的大灣區協同政策供給強度,繪制基于協同發展政策關系的大灣區空間聯系格局,是對制度與公共政策進行量化研究的一次新嘗試。《歐盟跨邊界合作研究對粵港澳大灣區協同治理的啟示》一文基于文獻計量分析,系統研究了1993—2020年歐盟跨邊界合作研究動向,對于粵港澳大灣區協同治理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研究認為,增強價值認同、創設特殊制度安排、構建多層次治理網絡體系是實現大灣區協同發展的核心支撐。
最后,生態環境的共同維護與協同治理是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基本保障。隨著區域一體化的深入,粵港澳大灣區環境污染問題更加呈現區域性、復雜性和整體性的特征。《西方區域環境治理研究進展及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啟示》回顧了20多年以來西方區域環境治理研究的主要成果,提出大灣區環境治理研究應重點關注中國特色“一國兩制”政策背景下的組織框架、地域因素和影響效應,探索促進區域發展的制度安排。《場景規劃:助力城市群協同發展——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以場景規劃作為促進城市群協同發展的統籌協作工具,凝練出100個代表未來灣區城市群協同發展重點方向的場景單元,并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生態廊道構建為例,展示了如何應用場景規劃方法進行場景要素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典型城鎮化地區河流氮素的時空分布特征及源解析》一文選取粵港澳大灣區典型城鎮化地區廣州市的流溪河—西航道—前航道為研究對象,通過野外采樣及室內分析,探討了研究區河流氮素的時空分布特征及其來源。《“水-能源-糧食”視角下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安全格局的構建及優化》一文從“水-能源-糧食”3個維度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系統服務進行評價,利用珞珈一號夜光數據修正生態阻力面,運用最小累積阻力模型構建并優化灣區的生態安全格局。
新時期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是一個歷久彌新并充滿挑戰的話題,屬于區域地理學研究的范疇。本專刊以多元化的視角呈現了新時期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新格局、新模式與新機制,希望借此引起學界同仁對這一命題的廣泛關注。相信隨著更多學者的加入,區域地理研究必將迸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