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剛 程振國 張國棟
(新鄉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河南 新鄉 453000)
腦出血是老年患者常見神經系統疾患,致死及致殘率較高,嚴重危害老年人群的健康。雖然目前有關腦出血治療的進展已取得較大進展,但患者的預后仍欠滿意〔1〕。搜尋潛在的預后標志物對腦出血的治療、預后評估及回復患者家屬咨詢至關重要。白細胞介素(IL)-33是調節免疫系統的重要細胞因子,人源性IL-33由270個氨基酸構成〔2〕。人體多個器官和組織均能分泌IL-33,如血管內皮細胞、上皮細胞及成纖維細胞〔2〕。既往研究發現IL-33兼具有促炎和抑炎的生物學功能,在多發性硬化〔3〕、阿爾茨海默病〔4〕及顱內感染〔5〕等神經系統疾患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擬探究老年腦出血患者血清細胞因子IL-33含量與病情嚴重度及預后的關系。
1.1研究對象 納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新鄉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144例老年腦出血患者。納入標準:(1)患者頭顱CT確診腦出血;(2)患者發病時間24 h內。排除標準:(1)非自發性腦出血,如外傷、腫瘤或動靜脈畸形所致腦出血;(2)既往腦出血、腦梗死或顱內感染病史;(3)患者發病前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藥物;(4)存在其他嚴重合并疾病,如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慢性心功能不全等疾患。
1.2臨床信息收集 從電子病歷系統中收集患者的人口學信息及臨床和實驗室檢查資料,如患者年齡、性別、合并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血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糖化血紅蛋白(HbA1c)、三酰甘油等指標。
1.3神經系統評估和影像學評估 使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IHSS)定量評估患者腦出血的嚴重程度。早期神經功能惡化定義為24 h內NIHSS評分增加超過4分或24 h內死亡。利用改良Rankin評分量表(mRS)評估患者出院后6個月的功能殘疾情況。若隨訪時mRS≥3分,則歸為預后不良組,mRS≤2分歸為預后良好組。所有患者入院后行頭顱CT檢查。使用ABC/2法測量顱內出血量。
1.4血清IL-33檢測 術前采集患者靜脈全血,4℃,3 000 r/min離心20 min,收集上清,-80℃冰箱保存,備用。使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試劑盒(江蘇,碧云天公司)檢測血清IL-33含量。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t檢驗及單因素分析。利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明確二分類變量結局的最佳臨界值(Cut-off)、曲線下面積(AUC)及敏感性和特異性。
2.1一般資料 患者1 w內死亡率為16.67%(24/144),6個月內死亡率為25%(30/120)。6個月時預后不良患者占50%(45/90)?;颊吣挲g(69.13±7.12)歲;男87例,女57例;高血壓129例,糖尿病98例,總膽固醇(5.01±0.98)mmol/L,三酰甘油(2.21±0.42)mmol/L,LDL(2.83±0.49)mmol/L,HbA1c(6.73±0.55)%,空腹血糖(7.43±1.98)mmol/L,NIHSS評分(8.43±3.97)分。
2.2血清IL-33與疾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 1 w〔(107.55±32.37)pg/ml vs (123.90±33.06)pg/ml,P=0.03〕及6個月〔(89.11±25.75) pg/ml vs (113.70±32.13)pg/ml,P<0.001〕存活患者入院時血清IL-33水平顯著低于死亡患者,且發病后6個月預后良好組入院時IL-33水平顯著高于預后不良組〔(125.18±32.78)pg/ml vs (102.22±27.28)pg/ml,P=0.001〕。入院血清IL-33水平與患者NIHSS評分(ρ=-0.54,P<0.001)和CT測量的血腫體積呈顯著負相關(r=-0.37,P<0.001)。見圖1。

圖1 患者入院血清IL-33水平與NIHSS評分及血腫體積顯著相關
2.3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 入院血清IL-33水平是老年腦出血患者1 w死亡率、6個月死亡率及6個月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在校正了患者年齡、性別、入院NIHSS評分及血腫體積后,入院時血清IL-33仍與患者1 w死亡率、6個月死亡率及6個月預后不良相關。見表1。

表1 入院時血清IL-33與患者預后的關系
2.4IL-33對血腫、功能惡化及預后的鑒別作用 IL-33鑒別患者血腫是否增大的AUC顯著高于血腫體積(0.79 vs 0.57,P=0.02);IL-33及NIHSS評分均能鑒別患者是否發生早期功能惡化。對于區分患者是否1 w內死亡,血腫體積的AUC顯著高于IL-33(0.87 vs 0.64,P=0.001)和NIHSS評分(0.87 vs 0.63,P=0.001)。IL-33、NIHSS評分及血腫體積均能夠區分6個月時患者預后是否良好,AUC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圖2。

表2 各指標鑒別血腫是否增大、早期功能惡化、1 w和6個月內死亡、6個月時功能預后是否良好的ROC曲線結果

A~E:IL-33鑒別血腫、早期神經功能、1 w內是否死亡、6個月是否死亡、6個月預后;①IL-33;②NIHSS評分;③血腫體積圖2 IL-33對血腫體積、早期神經功能、1 w和6個月死亡6個月預后的鑒別
IL-33屬于IL-1家族的一員,該家族成員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2〕。體內多種細胞均能夠分泌IL-33,如上皮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等。既往研究發現IL-33在不同疾病和狀態下的功能和作用各不相同。如Chia等〔6〕發現IL-33能夠刺激巨噬細胞激活和分泌多種促炎因子,從而參與哮喘的發作。然而,Kunes等〔7〕發現IL-33能夠誘導Th2免疫反應而發揮抗炎作用。
近年來IL-33在腦血管疾病中的作用逐步得到重視。有動物研究發現,IL-33能夠通過促進Th2免疫反應和抑制Th17免疫反應發揮減輕缺血性腦損傷的作用〔8〕。本研究結果表明IL-33對腦出血患者具有保護作用。與本研究的發現相一致,Gao等〔9〕在小鼠腦出血模型中發現血清IL-33水平在腦出血發生后6 h即出現顯著下降,而外源性補充IL-33有助于減輕患鼠腦水腫及神經元凋亡程度。另有研究〔10〕提示,腦室內IL-33注射有助于改善腦出血小鼠的短期和長期神經功能。進一步分子生物學分析發現,IL-33能夠促進大腦小膠質細胞向M2型巨噬細胞表型極化,后者可以減輕局部炎癥反應和腦組織水腫程度。
本研究發現腦出血患者入院時血清IL-33水平與NIHSS評分及血腫體積呈顯著負相關,與既往文獻報道一致。例如Miao等〔11〕亦發現血清IL-33水平與患者NHISS評分和血腫體積顯著相關。Zhang等〔12〕的研究發現創傷性腦損傷患者血清IL-33高組預后顯著差于IL-33低者,再次表明血清IL-33的生物學作用與具體的疾病病種相關。
本研究結果還表明IL-33具有潛在的臨床轉化價值。研究發現,與IL-33類似,有報道其他類型的細胞因子亦能夠輔助判定腦出血患者的預后。例如,Leasure等〔13〕證實腦出血患者IL-6水平與血腫體積正相關,與患者90 d功能預后負相關。血清IL-11水平與自發性腦出血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14〕。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1)樣本量相對較少;(2)研究設計為回顧性分析;(3)本研究雖然發現血清IL-33與老年腦出血患者病情嚴重性及預后的關系,但尚未明確IL-33對腦出血患者腦保護的具體作用機制及其分子通路,未來尚需前瞻性、大樣本的臨床研究和基礎研究證實本研究的結論和探討IL-33腦保護的具體機制;(4)文獻報道臨床常見指標,如影像學檢查結果〔15〕和Glasgow昏迷評分〔16〕亦與疾病預后相關。目前尚不知血清IL-33檢測用于病情和預后評估的衛生經濟學意義。
綜上,血清IL-33水平與NIHSS及血腫體積呈負相關關系。檢測血清IL-33有助于評估患者1 w內和6個月內死亡風險及6個月時的預后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