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榮勤 吳俊莉
(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遵義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B 超診斷室,貴州 遵義 563000)
乳腺癌發展快、復發率高,盡管手術可起到一定根治作用,但仍有部分患者術后病情可復發,影響其生存質量〔1〕。內分泌治療是乳腺癌綜合治療方式之一,但關于藥物的選擇不僅需考慮治療有效性,還應兼顧藥物安全性、耐受性及對機體其他功能的影響〔2〕。來曲唑是一種芐三唑類衍生物,可降低雌激素水平,抑制雌激素對腫瘤的刺激性,進而延緩腫瘤生長〔3〕。他莫昔芬屬于雌激素受體(ER)抑制劑,可起到抗雌激素、雌激素樣的雙重作用,進而抑制腫瘤依賴的雌激素水平,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抑制腫瘤生長〔4〕。但有研究認為,他莫昔芬雖療效明顯,但長期使用可對子宮內膜會造成不利影響〔5〕,而具體原因及機制仍需進一步證實。本研究擬分析中老年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術后應用他莫昔芬治療對子宮內膜超聲表現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前瞻性選取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60例行改良根治術的乳腺癌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0例。觀察組年齡50~75歲,平均(67.15±1.65)歲;TNM分期:Ⅰ期12例、Ⅱ期36例、Ⅲ期32例;病理類型:浸潤性導管癌58例、浸潤性小葉癌22例;病變部位:左側34例、右側46例。對照組年齡50~75歲,平均(67.12±1.66)歲;TNM分期:Ⅰ期10例、Ⅱ期34例、Ⅲ期36例;病理類型:浸潤性導管癌62例、浸潤性小葉癌18例;病變部位:左側38例、右側42例。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6〕中診斷標準;經免疫組化顯示ER呈陽性;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代謝功能障礙;合并甲狀腺疾病;合并子宮內膜病變;有子宮手術史;長期服用影響血脂代謝的藥物;對抗雌激素藥物不耐受。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方法 兩組術后均行乳腺癌新輔助內分泌治療,對照組服用來曲唑片(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批準文號:H20140149,規格:2.5 mg)2.5 mg/次,1次/d。觀察組服用枸櫞酸他莫昔芬片(長春大政藥業科技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6675,規格:10 mg)10 mg/次,2次/d,分早晚服用。兩組均于術后24 h開始用藥,連續治療12個月。
1.3觀察指標 (1)子宮內膜厚度:分別于治療前,治療6、9、12個月時,采用百盛Mylabclass型超聲診斷儀,檢查兩組子宮內膜厚度。(2)腫瘤標志物:治療前、治療12個月,采集兩組外周血4 ml,以3 000 r/min分離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浙江夸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Quark K1200B)檢測糖類抗原(CA)153、癌胚抗原(CEA)水平。(3)血脂指標:治療前、治療12個月,采集兩組空腹外周血4 m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全血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4)雌激素水平:治療前、治療12個月,采集兩組空腹外周血4 ml,3 000 r/min速度分離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雌二醇(E2)、黃體酮(P)水平。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進行χ2檢驗、t檢驗及方差分析。
2.1兩組治療前后子宮內膜厚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子宮內膜厚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9、12個月,觀察組子宮內膜厚度逐漸增大,對照組逐漸減小,兩組組間、時點、組間與時間交互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子宮內膜厚度比較
2.2兩組治療前后腫瘤標志物比較 治療12個月后,兩組CA153、CEA水平較治療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個月,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腫瘤標志物比較
2.3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 治療12個月,對照組TC、TG、HDL-C、LDL-C水平與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TC、LDL-C水平較治療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TC、LDL-C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01)。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
2.4兩組治療前后雌激素水平比較 治療12個月,兩組E2、P水平降低,且對照組水平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01)。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雌激素水平比較
改良根治術是目前治療乳腺癌的常用方式,雖可保留胸肌,術后美觀度良好,但手術仍無法將體內所有腫瘤細胞清除,術后仍有復發風險〔7〕。因此,乳腺癌術后給予藥物輔助治療對預防病情復發具有重要意義。
CEA是一種特異性腫瘤標志物,其水平變化有助于評估腫瘤進展程度及有無淋巴結轉移;CA153是評估乳腺癌病情的重要標志物,不僅可反映腫瘤發展情況,還可反映病情預后〔8〕。因此,改善CEA、CA153水平是改善乳腺癌預后的關鍵。本研究結果表明,來曲唑、他莫昔芬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均可改善腫瘤標志物水平,抑制腫瘤生長。分析原因在于,內分泌治療主要對乳腺癌ER進行抗激素治療,以起到控制腫瘤生長,改善患者預后的目的〔9〕。來曲唑屬于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劑,可有效抑制絕經后女性腎上腺產生的雄烯二酮轉化為雌酮,進而降低雌激素含量,改善機體雌激素水平,最終抑制腫瘤增長〔10,11〕。有研究顯示,來曲唑具有較高選擇性,對甲狀腺功能、糖皮質激素無明顯影響,大劑量使用基本不會抑制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激素的分泌,因此療效相對明顯〔12〕。他莫昔芬是一種非甾體抗雌激素類抗癌藥,用于靶器官中可與ER相結合,阻斷ER與E2的相互作用,進而抑制雌激素依賴性的乳腺癌細胞生長,起到抑制腫瘤增生的作用,還可增加其他化療藥物的細胞毒性作用,起到提高療效的作用〔13,14〕。
有研究顯示,雌激素可調節血脂代謝,而來曲唑對雌激素較強的抑制性可能會影響血脂代謝,進而增加高膽固醇血癥發病率及心血管疾病風險〔15〕。而他莫昔芬在體內可抑制脂蛋白脂肪酶活性,起到改善脂質代謝的作用,可降低雌激素水平過低引發的心血管疾病風險〔16〕。本研究結果表明他莫昔芬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可改善血脂代謝。還有研究顯示,雌激素過度分泌可促進子宮內膜上皮細胞生長,促使子宮內膜增厚或產生息肉〔17〕。而他莫昔芬在子宮內膜中具有雌激素樣功能,長期使用可導致內膜增厚、不典型增生及病變,甚至會增加癌變風險。田東立等〔18〕研究顯示,服用他莫昔芬超過半年患者子宮內膜病變率為3.88%,且子宮內膜癌變風險與服用時間呈正相關。本研究結果表明乳腺癌術后長期服用他莫昔芬片會增加導致子宮內膜增厚、增加惡性病變的風險。
綜上,老年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術后應用他莫昔芬治療可抑制腫瘤標志物水平,改善血脂代謝,但對雌激素水平改善不佳,長期使用可導致子宮內膜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