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鋒 肖輝 蘇香存
(六盤水市人民醫院影像科,貴州 六盤水 553000)
原發性腦腫瘤是指原發于顱內組織的腫瘤,不論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其占位效應都會引起患者腦功能損害甚至威脅患者生命〔1〕。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每十萬人口中就有7~10人患有該病,且超過半數為惡性腫瘤,約占所有惡性腫瘤的1.5%〔2〕。隨著人口老齡化發展的不斷加劇,該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3〕。患有腦腫瘤的患者通常會表現出一些不典型癥狀,如頭痛和嘔吐等。但老年患者常伴有顱腦萎縮、顱內空間相對增大、顱內壓增高導致的臨床表現不明顯,易導致誤診延誤患者病情。現階段針對該病的治療手段多為手術治療,但患有該病的老年患者在診斷時多為晚期,由于年齡較大和多器官功能下降常導致患者的預后較差〔4〕,因此提高老年原發性惡性腦腫瘤患者的檢出率對提高患者的生存時間至關重要。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是通過刺激特定感官來引起患者大腦皮層相應部位的神經活動,并通過磁共振成像(MRI)來顯示的一種診斷方法,現已應用于諸多領域〔5〕。臨床應用結果表明,聯合常規MRI檢查可以顯示腦腫瘤的解剖學定位,在手術治療過程中路徑的選擇提供了新方法〔6〕。64排螺旋CT(64-CT)作為一種無創且高效的醫學影像技術,其掃描最薄層僅為0.64 mm,可用于人體各部位的疾病診斷〔7,8〕。研究顯示,應用64-CT能準確評估腦腫瘤患者的病情,減低誤診和漏診的現象〔9〕。本研究擬分析fMRI配合64-CT對老年高度疑似原發性惡性腦腫瘤患者的診斷價值。
1.1基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六盤水市人民醫院進行診斷的89例高度疑似老年原發性惡性腦腫瘤患者。其中男38例,女51例,年齡61~88周歲,平均(74.1±8.4)周歲;病程0.5~6.0年,平均(3.0±1.7)年。本研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臨床癥狀 89例高度疑似老年原發性惡性腦腫瘤患者27例(30.3%)出現頭痛和頭暈,15例(16.9%)出現視力減退,22例(24.7%)出現癲癇,25例(28.1%)出現肢體麻木的癥狀。
1.3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研究的目的及意義;患者臨床表現為腦缺血、癲癇、視力障礙、頭暈惡性、肢體功能障礙和顱內血壓升高等,符合顱內占位性病變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年齡<60周歲者;有精神疾病者;心、腎等重要臟器嚴重功能障礙者;認知功能障礙者;已確診患有其他惡性腫瘤者。
1.4方法 fMRI診斷:采用GE公司1.5T磁共振功能成像機進行MRI掃描。引導患者取平躺位,設置層厚為5.0 mm,層距為1.0 mm。FLAIR序列上進行T1W1、T2W1掃描,TE為109.0 ms,TR為4 200.0 ms;彌散加權成像掃描中TE為66.0 ms,TR為6 500.0 ms;FSE-Reestore序列上進行T2W1掃描,TE為121.0 ms,TR為8 400.0 ms。軸位行常規平掃,完成后靜脈注射0.1 mmol/kg的釓噴替酸葡甲胺。對病變部位行T1W1掃描,并在冠狀位、矢狀位和軸位進行同參數掃描。獲取掃描圖像后傳至工作站進行后續處理分析。
64-CT診斷:采用GE公司通用PQ6000CT機進行64-CT掃描。引導患者取平躺位,設置層厚為10.0 mm,層距為10.0 mm后進行平掃。對疑似占位病變部位選取優維顯100.0 ml進行團注增強掃描。進行三維重建后將圖像傳至工作站進行后續分析處理。
1.5觀察指標 記錄fMRI或64-CT檢查的影像圖特征,以病理診斷結果為參考標準。比較fMRI或64-CT單一檢和聯合檢查的準確性、特異性、敏感性、陽性預測值與陰性預測值。以n表示總例數,A表示真惡性數,B表示真良性數,C表示假惡性數,D表示假良性數。準確性=(A+B)/n;特異性=B/(B+C);敏感性=A/(A+D);惡性預測率=A/(A+C);良性預測率=B/(B+D)。
1.6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χ2檢驗。
2.1病例結果分析 89例高度疑似原發性惡性腦腫瘤的老年患者中共檢出85例原發性惡性腦腫瘤,其中包括75例(88.2%)腦膜瘤、4例(4.7%)垂體瘤、3例(3.5%)管室膜瘤、3例(3.5%)膠質瘤。
2.2影像學觀察 fRMI掃描可見69例顱腦內呈現球形腫塊影,扁平狀9例,分葉狀11例。平掃可見6例T1W1呈高信號,83例等信號或略低信號;84例T2W1呈高信號或略高信號,4例等信號。64-CT掃描可見病灶位于腦室9例,鞍區12例,蝶骨嵴6例,額區、頂區和枕區腦凸面58例,其他部位4例。腫瘤呈圓形或類圓形64例,啞鈴形8例,不規則形17例,最大病灶為9.4 cm×7.9 cm×9.6 cm,最小病灶為1.8 cm×1.4 cm×2.1 cm。37例可見鈣化灶,6例全瘤體鈣化,46例可見不規則鈣化。39例腫瘤周圍出現不同程度水腫。增強掃描可見腫瘤邊緣大部分呈輕度結節狀或分葉狀改變,邊界清晰光滑。
2.3fMRI、64-CT單一檢查與聯合檢查結果分析 64-CT檢查共檢出68例惡性腦腫瘤,fMRI共檢出71例,fMRI聯合64-CT診斷共檢出84例惡性腦腫瘤,惡性腦腫瘤檢出率分別為80.0%(68/85)、83.5%(71/85)和98.8%(84/85),fMRI聯合64-CT診斷對惡性腦腫瘤的檢出率相較于單一檢查的檢出率明顯升高(χ2=15.908、12.364,P<0.05),見表1。

表1 64-CT、fMRI及聯合診斷結果(n)
64-CT聯合fMRI檢查診斷惡性腦腫瘤的準確性、敏感性及良性預測率明顯高于64-CT或fMRI單一檢查(χ2=16.492、17.122、2.977,P<0.05;χ2=17.029、14.714、3.103,P<0.05);64-CT聯合fMRI檢查診斷惡性腦腫瘤的特異性及惡性預測率略高于64-CT或fMRI單一檢查,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fMRI聯合64-CT診斷腦腫瘤價值〔%(n/N)〕
腦腫瘤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的腫瘤之一,具有極高的致死率〔10〕。由于腦腫瘤其復發性和特異性的問題,在早期不易被發現,在診斷時常會出現誤診和漏診現象,耽誤患者的最佳治療時期〔11,12〕。顱腦容積是基本恒定的,但有8%~10%的代償容積,當腫瘤本身和腫瘤引起的顱腦內病例占位不超過這一限度,往往不會引起患者的顱內壓升高,這是造成誤診的原因之一;顱腦惡性腫瘤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病情的進行性加重,但臨床中可見部分患者的癥狀在一定時期內會有所緩解,這是由于藥物治療后腫瘤周圍水腫消退或腫瘤內出血逐漸被吸收,在診斷時易誤診為神經功能癥或其他功能性疾病;顱內腫瘤在生長過程中由于血管擴張、扭曲等因素會引起顱內出血,常表現為急性高顱壓,與腦卒中發作極其相似,若不進行詳細的病史追問和檢查極易誤診為腦出血或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通常情況下,顱內腫瘤患者由于腫瘤侵犯腦膜、室管膜等部位會引起腦脊液的炎性改變,若不進行仔細的影像學檢查也易誤診為顱內炎癥;此外,若在診斷過程中患者的病情及癥狀描述不準確、陽性體征不明顯、醫生專業性不強,對顱腦腫瘤的認識不足等都會造成誤診和漏診的發生〔13〕。
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診斷和檢查技術也不斷提高完善。現階段我國對腦腫瘤的診斷主要通過X線拍片、CT診斷、MRI診斷、血管造影和腦電圖檢查進行。64-CT不僅能提供準確的數據,且對后續治療方案的擬定提供科學的指導依據,因此在腦腫瘤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9〕。fMRI檢查因具有軟組織分辨率高、無輻射及多平面成像等優勢已成為腦腫瘤診斷的常規檢查手段〔14〕。在腦腫瘤的診斷及檢查過程中,64-CT和fMRI檢查都沒有明確優勢,64-CT能清晰顯示瘤體周圍水腫、瘤體占位效應、瘤體輪廓和低密度影,而fMRI檢測憑借其多方位三維直接成像功能則能清晰顯示大腦廉矢旁、額底和腫瘤內部結構〔15〕。
本研究結果表明fMRI與64-CT對原發性惡性腦腫瘤的診斷價值相當。與fMRI檢查相比,64-CT能清晰顯示瘤體的形態、大小和瘤體內的鈣化灶,同時還能對骨質增生和破壞情況進行觀察。與64-CT檢查相比,fMRI檢查則可對顱腦內瘤體周圍血管移位、包繞和阻塞情況進行清晰展示。fMRI和64-CT聯合診斷可顯著提高對原發性惡性腦腫瘤的檢出率,對原發性惡性腦腫瘤的診斷準確性、敏感度和良性預測率方面也可顯著提升。雖然對原發性惡性腦瘤診斷的特異性和惡性預測率也有一定提升作用,但效果不明顯。
綜上,fMRI與64-CT診斷原發性惡性腦腫瘤可清晰顯示腫瘤形態、大小和位置等信息,是臨床診斷原發性惡性腦腫瘤的有效方法,但均無明顯優勢。fMRI與64-CT聯用能彌補單一檢查診斷中的不足,在提高檢出率和提升診斷的準確性、敏感性和良性預測率方面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