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芬 歐海寧 鄧國政 黎婉穎 楊寧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康復醫學科,廣東 廣州 510700)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腦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但多數存活患者由于運動神經元損傷,導致出現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和平衡功能障礙,嚴重影響生活質量〔1〕??祻陀柧毷菐椭颊咧亟ㄟ\動神經功能,恢復平衡效果及運動功能的重要方式。近年來,隨著康復技術及設備的不斷發展,各種康復訓練方法層出不窮,但是在康復過程由于受重力及患者自身體重影響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和不適,導致康復效果不佳,因此腦卒中患者在訓練過程中需要通過減輕重力的影響,而避免步態、步幅及身體位置的改變〔2〕。近年來,反重力跑臺在醫療及運動領域得到應用,本研究通過對老年腦卒中患者進行反重力跑臺訓練,減輕重力及體重對患者的影響,使患者恢復平衡功能及正常步態,取得顯著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康復治療的80例老年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的診斷標準,且經影像學、臨床癥狀確診;②年齡60~75周歲;③單側肢體存在單純運動功能障礙,偏癱側下肢肌力≥Ⅲ級,偏癱側下肢肌張力≤Ⅱ級;④存在平衡功能障礙,步態異常;⑤無康復訓練治療史;⑥意識清晰,無語言、精神障礙;⑦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嚴重不全;②合并認知功能、精神障礙、視聽功能障礙;③外傷、疼痛及神經肌肉骨骼疾病等因素導致下肢運動受限,例如風濕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癥等;④合并視力障礙、神經損傷、骨骼疾病導致的平衡功能障礙;⑤患側下肢本體與足底等方面感覺障礙。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入院后給予控制血壓血糖、改善循環等藥物治療措施并配合進行康復訓練,具體措施如下:首先在訓練室內擺放矯姿鏡,便于給予患者視覺反饋;由兩名康復治療師指導患者進行早期良肢位擺放、關節活動訓練、肌肉牽伸訓練、肌肉力量訓練、軀體控制訓練、上下臺階、重心轉移等常規康復訓練項目;利用平衡板或平衡墊對患者進行從靜態平衡到動態平衡的平衡訓練。訓練頻率根據患者體能及身體狀況靈活掌握,確保每周3次以上,每次30 min,連續訓練8 w。觀察組訓練分為上下午進行,上午康復治療及訓練內容如對照組,下午采用M320 型G-Trainer 反重力跑臺(批準文號:械注進20152213527,)美國Alter-G公司生產)進行反重力跑臺步行訓練;在訓練前由治療師向患者詳細講授反重力跑臺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項及使用感覺,在使用時有充分認識和心理準備,連接設備后,下肢處于完全封閉空間,系統自動校對并稱重,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訓練量和強度,選擇和調節跑臺的速度、坡度及重力百分比等進行訓練。
1.3觀察指標 ①平衡儀測試:采用美國COGNI平衡訓練評估系統對患者康復訓練前后的X方向最大動搖徑(Rx)、Y方向最大動搖徑(Ry)及包絡面積(RecArea)進行計算,每次測試30 s,測3次,取均值;3項指標均為值越小,穩定性越高;②平衡功能: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和Lindmark 平衡反應量表對患者康復訓練前后的平衡功能進行評價;③步態分析:采用足印法測量患者康復訓練前后的步長并計算患者行走10 m的步速;采用Tinetti步態評估量表評估患者康復訓練前后的步態,滿分12分,得分越高表示越正常。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t、χ2檢驗。
2.1兩組訓練前后平衡儀測試指標比較 訓練后,觀察組Rx、Ry及RecArea水平均較訓練前明顯降低(P<0.05);觀察組Ry、RecArea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訓練前后平衡儀測試指標比較
2.2兩組訓練前后平衡功能比較 訓練后兩組的BBS、Lindmark評分均較訓練前明顯升高(P<0.05),且觀察組BBS、Lindmark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訓練前后平衡功能比較分)
2.3兩組訓練前后步長、步速及步態分析 訓練后,兩組步長、步速及Tinetti步態評估均較訓練前明顯改善(P<0.05),且觀察組各項指標水平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訓練前后步長、步速及步態分析
腦卒中存活患者因局部血供障礙、腦組織損傷及中樞神經損傷等原因導致患者常伴有偏癱等并發癥,偏癱患者的運動、感覺傳統通路受阻導致主動屈髖、屈膝及踝背屈能力受限,繼而出現步行能力減退、平衡功能障礙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3,4〕。因此,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積極有效的康復訓練,及時糾正步態異常,提高其平衡能力,對延緩患者四肢功能障礙,降低跌倒風險具有積極作用。近年來,隨著康復醫學的不斷發展,除傳統康復訓練方法外,不斷有新型康復理念及康復設備在臨床中得到應用。但是對于老年腦卒中偏癱患者在臨床康復治療過程中存在很大的難度;一方面是由于患者毅力薄弱,難以堅持;另一方面是由于患者年齡大,運動功能退化,加之重力及患者體重的影響導致常規康復訓練過程中伴隨著疼痛和不適,患者依從性差,康復效果不佳〔5,6〕。因此,對于老年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訓練還需適應老年患者的身心需求,降低患者下肢負重,減輕患者在訓練過程中的不適,進而糾正步態異常和平衡功能。
減重步行訓練是針對腦卒中患者康復訓練的方法之一,適用于下肢肌力減弱及步態異常的患者,能夠有效減輕患者下肢負重,是改善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受設備、技術等因素并未得到廣泛應用〔7,8〕。反重力跑臺訓練系統是減重步行訓練系統的一種,是由跑臺系統及氣壓系統兩部分組成,其中氣壓系統可進行氣壓調節,從而實現以最小1%的體重重力速率調節氣壓,減少重力作用。對于老年腦卒中偏癱患者,其本身在訓練過程中由于受到重力和體重的影響,運動訓練比較困難,一旦運動量加大會出現明顯的不適和疼痛感。而反重力跑臺訓練系統在患者腰部四周環繞氣囊,安全性高,而且可分散支撐患者體重,下肢運動更符合患者生理要求〔9,10〕。反重力跑臺系統通過將氣囊環繞患者腰部,減輕了下肢負重,患者進行步行訓練時更自然,利于神經肌肉再教育;同時在低重力環境下,可有效調節患者下肢肌肉張力,緩解患者因肌肉不協調導致的步態不穩等情況,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并進行正確的步行訓練;由于患者在低重力環境下運動,體重的壓力減輕,患者的不適感和疼痛感明顯減弱,患者可加大下肢關節活動范圍,促進關節活動度的恢復〔11,12〕。另外,反重力跑臺系統的安全性高,對患者的功能要求不高,有助于老年患者克服康復恐懼心理,且由于不適感及疼痛感減弱,有助于提高老年患者的訓練積極性及依從性。
綜上所述,反重力跑臺訓練有助于老年腦卒中偏癱患者恢復平衡功能,改善步態及下肢運功功能,對的康復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