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醫院國家老年醫學中心 苗苗
研究顯示,吞咽障礙的發生率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可達到15%~30%。但其中67%的老年人并不能明確說明自己是否有吞咽障礙,還有不少老年人因進食姿勢不良,食物選擇不正確等造成吞咽障礙。
我們的吞咽動作看似簡單,實際是一種復雜的反射動作,受到神經系統的控制,包括肌肉的自主性及非自主性收縮,完成吞咽動作至少需要26塊肌肉協同工作。
食團從口腔經咽、食管入胃,吞咽動作大致分為5階段:認知期、準備期、口腔期、咽期、食管期。
認知期通過了解攝取食物的硬度、一口量、溫度和味道,進而決定進食速度和食量。準備期是食物攝入口腔至完成咀嚼的過程。口腔期的時間短暫,是把咀嚼形成的食團送入咽部的過程。隨后,食團通過反射運動,由咽部向食管移送(咽期),通過食管蠕動,把食團由食管向胃部移送(食管期)。
我們每天吞咽500~700次,清醒時幾乎每分鐘就會吞咽一次,睡夢中每小時3次左右吞咽一次,進食時吞咽次數會更多。在吞咽過程中,以上過程任何一個出現問題,都可能出現吞咽障礙。
可表現為:流涎、食物從口角漏出,飲水嗆咳、咳嗽,哽噎、吞咽延遲,進食費力、進食量少,食物反流、食物滯留在口腔和咽部,誤吸及喉結構上抬幅度不足等。這些臨床表現是因下頜、雙唇、舌、軟腭、咽喉、食管口括約肌或食管功能受損所致。
若有吞咽障礙,除了應改變進食方式,還應進行攝食康復訓練,包括直接和間接兩種,以實現自主進食,避免留置鼻胃管。
攝食直接康復訓練主要包括:進餐時注意坐姿正確、食物黏稠度適中、進食速度緩慢等。
1.餐具選擇 應選用輕便、容易拿取的餐具,如匙面小、不容易粘上食物、勺柄長或柄粗、邊緣鈍的勺子,便于進食時穩定握持。
2.一口量 為患者確定最安全的一口量。正常人的一口量為20毫升左右。一口量過多,食物會從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食物殘留導致誤咽。一口量過少,會因食物對口腔的刺激強度不夠,難以誘發吞咽反射。有吞咽障礙的老人應根據評估確定最安全的一口量。如稀液體(水)5~10毫升,果醬或布丁(榴蓮)5~7毫升,濃稠狀食物(稠酸奶)5~10毫升,肉團(魚肉)5毫升。確定好最安全的一口量后,找到合適的湯勺量取后,固定使用。
3.飲食結構 要降低固體食品的咀嚼難度,硬的變軟、稀的增稠。同時要避免固體和液體混合食用。喝水時,建議低頭用力吞咽喝水,不要仰頭喝水、漱口。吃藥時,建議一次吃1~2片,避免多片一起服用。
4.體位管理 進餐時選擇有靠背的椅子,身體內側距離餐桌邊緣一拳的距離。坐位軀干成90度,椅子的座位邊緣達膝關節處,雙腳盡量接觸地面。餐桌高度要合適,坐下時可把肘部放在餐桌上。
5.進食速度 應緩慢進食,避免干擾。保證前一口吞咽完成后再進食下一口,避免兩次食物重疊放入口中。
1.空吞咽手法 中指和食指放在環狀軟骨上緣,在吞咽中感覺喉的提升,改善吞咽能力和氣道保護。
2.唇部運動訓練 嘴唇包緊壓舌板,體會咬合力量,強化唇肌肌力。
3.舌肌訓練 盡量向前及兩側伸舌,再縮舌,促進對舌的控制。
4.有效咳嗽 深吸氣后輕輕壓迫腹部,張嘴,使用腹部肌肉力量大聲咳嗽。
間接攝食康復訓練最好每日2~3次,飯前20~30分鐘,每組動作3~5遍。
通過攝食康復訓練,可促進舌部對食物的控制,改善吞咽的協調性,使吞咽順利進行。希望每一位老人吞得安、咽得暢,生活質量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