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莘 李景凱 孫嬌梅
(哈爾濱工業大學圖書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該意見的發布旨在激勵和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樹立科技界廣泛認可、共同遵循的價值理念,加快培育促進科技事業健康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1]。
2020年6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哈爾濱工業大學建校10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圍繞“在新的起點上”,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對學校做出了“扎根東北、愛國奉獻、艱苦創業”“打造了一大批國之重器,培養了一大批杰出人才,為黨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貢獻”的高度評價,對我校所堅持的辦學模式和發展道路給予高度褒獎,指明了“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根本要求和“改革創新、奮發作為、追求卓越”的根本路徑,傳承弘揚好紅色基因、以特色增實力、以貢獻求發展成為哈爾濱工業大學新百年征程的重要目標。
哈爾濱工業大學圖書館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在中國科協調研宣傳部資助類項目的大力資助下創建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科學家精神宣傳教育基地,同時,全面提升圖書館服務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能力,強化精神引領,打造哈工大“文化名片”,引導學生刻苦讀書;學習身邊的大先生,探索新型信息素養培養模式;營造三全育人文化氛圍,以智慧服務創服務校園文化品牌,使圖書館成為“三全育人”基地。
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哈工大八百壯士就是這樣一批科學家,他們胸懷祖國,扎根邊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締造、積淀出哈工大精神。
因此,哈爾濱工業大學科學家精神宣傳教育基地以哈工大八百壯士為基,搜集整理海內外著名科學家、學者成長成才的事跡以及在中國航空航天領域做出貢獻的杰出校友的先進事跡,通過開辦主題圖片展覽、主題圖書展、講述科學家愛國故事、拍攝主題戲劇等形式(如八百壯士系列、東方紅一號研制科學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系列、風云系列氣象衛星背后的哈工大校友等),宣傳科技工作者刻苦鉆研的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學習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培養學生樹立為國爭光、為國奉獻的遠大理想,努力學習、刻苦鉆研、不斷創新,成長為中國科技領域的后備軍,將哈工大紅色基因傳承賡續下去。
哈爾濱工業大學科學家精神宣傳教育基地的建設獲得了中國科協的大力資助,中國科技館無償提供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及東方紅一號研制科學家的相關資料。同時,哈爾濱工業大學圖書館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一校二區(哈工大校區與哈工大威海校區)均開展了主題展覽,加大了宣傳力度。
依托基地,全面提升圖書館服務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能力,構建信息素質教育生態、全面提升師生信息素養,將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融合,從傳統的“藏、借、閱”服務模式轉化為“以讀者為中心,服務為基石”的智能化服務模式,為讀者提供舒適開放、靈動自由、集思廣益的交流共享空間,并開展多種創新服務活動及實踐[2],使圖書館真正成為開放、高效、多功能的“三全育人”基地。
通過科學家精神宣傳教育基地強化精神引領,傳承弘揚科學家精神與紅色基因,同時,引導學生刻苦讀書。首先,重構圖書采購策略為學生選好書,其次設計開展各類閱讀推廣、經典誦讀等活動或競賽,激發學生讀書興趣,請教學名師引導學生讀“國情”書、“基層”書、“群眾”書,讀優秀傳統文化經典、馬列經典、中外傳世經典和專業經典,并請他們做真人圖書,與學生面對面深層次交流,將書香共享、字字相印手抄書等閱讀推廣品牌活動打造成為哈工大的“文化名片”。在此基礎上,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指示精神,在資源配置上更加側重思政課建設,重點配置相關紙質文獻資源并配合思政課教學人員建設特色的思政課數據庫[3],并通過建立黨史學習教育閱讀空間、舉辦黨史學習教育紅書展、創建“慶祝建黨百年”專題數據庫等多種途徑方便學生學習。
對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八百壯士來說,家國情懷是堅定的信仰,作師之大者是不變的擔當。通過向身邊的大先生學習,圖書館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導向,全面提升教學藝術,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學習、改造課堂。與學院的專業教師、本科生教學管理人員等合作,共同設計整體的符合本校需求的元信息素養教育目標,并設計相應的信息素養教育項目[4-6];通過專業教師了解什么樣的信息和研究任務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專業技能,使學生成為學術信息內容的創造者與項目的合作者[7-10];同時,推動專業教師、圖書館信息素養教師(館員)、本科生教學管理人員和其他人員之間的合作,以促進元信息素養教育真正在學生專業學習中發揮作用[11]。構建“管理人員—教師—館員—學生”四位一體的元素養教育體系,既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對信息的檢索、獲取、評價能力,更著重培養其在交互的社交環境中開展參與性學習、擁有批判性的分享和生產信息的能力[7]。
以自主學習需求為導向[12],將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逐步向嵌入式教學、混合式教學、合作式教學、游戲化教學及趣味化等方式過渡,增強互動性與趣味性及多角度跨領域合作[13-16]。將傳統文獻檢索課程分階段分對象開展,如開設通識課程、進階課程及高階課程[13-15]。既可以讓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嵌入專業課,也可以在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中反嵌入文學、藝術、數據收集與處理、專業軟件應用等課程。同時,重點關注科研數據的素養教育,其中包括數據態度、數據意識、數據知識、數據技能、數據應用、數據倫理與道德6個方面[16,17];面向全校開展各類培訓講座,如微課程(碎片化培訓)、常規培訓、預約培訓、一小時講座等,并利用自媒體和網絡技術為師生推送定制的個性化學習內容。
另外,積極與職能部門合作,如將教參資源平臺融入教學管理系統,在教務處教務管理服務平臺上增加學生獲取教參信息的模塊。通過建立本地資源庫,結合各個院系設立的課程及科研發展來確定資源庫的形式和內容,該教參資源平臺可實現動態監測,并及時根據教學大綱及專業變化等進行調整。
在科學家精神基地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造哈爾濱工業大學文庫并定期布展,展覽以院士、教學名師、知名校友等不同系列多角度宣傳他們的愛國奉獻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等;整合紅色數字資源與紙質資源,在圖書館核心區域設置思政專區,營造思政教育文化氛圍。以學生為中心,輕績效重成效,使圖書館提供的服務形成三化即菜單化、項目化和品牌化,實現圖書館的知識服務智能化、體驗化和智慧化[18],以智慧服務創哈工大規格的校園文化服務品牌。打造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學術出版中心、論文寫作支持中心、留學生服務中心等特色服務,助力學生創新創業;創建科研數據的大數據中心(哈工大機構庫),加強數據管理,深入服務2511學科及學科群,嵌入科研全過程并力求保留科研過程中全部珍貴的研究數據,使哈工大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實現學生及同行共享,并最終實現超越開放獲取[19];協同學校管理部門將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以知識體系教、價值體系育、創新體系做,賡續紅色血脈,實時動態調整資源采購策略,更好地滿足專業課教師的教學需求,使圖書館成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基地。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弘揚科學家精神就是弘揚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哈工大八百壯士胸懷祖國,扎根邊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締造、積淀出哈工大精神,成為踐行科學家精神的典型代表。哈爾濱工業大學科學家精神宣傳教育基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所強調的“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指示精神,將哈爾濱工業大學科學家精神宣傳教育基地建成傳承賡續科學家精神與哈工大紅色血脈的紅色教育基地。通過開辦主題圖片展覽、主題圖書展、講述科學家愛國故事、拍攝主題戲劇等形式宣傳科學家們愛國奉獻的精神,引導學生涵養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的情懷,努力成長為中國科技領域的后備軍,將哈工大紅色基因傳承賡續下去。同時,依托基地全面提升圖書館服務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能力,以學生為中心,強化精神引領(打造哈工大“文化名片”、引導學生刻苦讀書);學習身邊的大先生,探索新型信息素養培養模式;營造三全育人文化氛圍,以智慧服務創服務校園文化品牌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圖書館成為“三全育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