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燦珠
(南寧廣播電視臺, 廣西 南寧 530022)
伴隨5G網絡技術快速化發展,短視頻平臺成為了用戶了解新聞傳播主要途徑。短視頻具備一定的優勢,例如,簡單直接、接受成本較低等。短視頻能重新塑造眾多互聯網用戶認知模型,讓用戶愈發傾向“短平快”內容。在這樣的背景下,短視頻成為了信息傳播主要載體。為了順應這種趨勢,一些電視臺和融媒體開始轉向短視頻平臺,在自身客戶端與宣傳網站上留有新聞短視頻板塊,電視臺被賦予了短視頻專業化內容生產的新功能,通過新的剪輯手法,將新聞以全新形式呈現在用戶面前。
伴隨新媒體平臺的興起,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戶可利用手機對新聞事件進行視頻拍攝、編輯和發布,在微信、抖音等網媒平臺上,生產出多個視頻呈現在用戶眼前。基于同一事件不同用戶解讀具有差異性,短視頻加快了新聞事實傳播,提高了新聞傳播時效性,利于大眾掌握事件真相多面性。內容信息傳播中,不管是傳播者還是觀眾,利用互聯網進行數字化內容實時互動。在互動中,受眾群體從傳統媒體行業中被動接受信息者轉換為信息傳播的參與者。
在過去的傳統媒體背景下,媒體機構社會監督職能主要依靠專業新聞工作者實現,媒體監督范圍較窄,缺乏一定的監督力度。伴隨新媒體的發展,以短視頻為主的自媒體逐漸興起,大眾不需要專業編輯能力與排版系統,只需利用發布短視頻說出自身觀點,就能加入到社會管理監督中。此外,由于大眾缺少專業編輯能力,在短視頻中的事件發展能夠清晰被還原,表達監督能力。
縱觀傳統媒體生產體系,用戶先要掌握內容,之后進行采集與編輯和審核流程,再由專業電視播出、廣播發射以及報紙排版才能最終呈現給到受眾。如今,隨著智能手機性能不斷提高與5G網絡的飛速發展,所有用戶均能利用手機攝像頭拍新聞事件,在平臺中進行傳播,簡單而迅速。
在實際中,與傳統電視媒體傳播方式相比,大眾以互聯網為基礎,可以參與到短視頻制作與傳播中,多人參與,多樣化信息的利用,以組合方式進行傳播,使得短視頻內容具有更多樣性。
相較于傳統新聞報道的傳播載體,短視頻因為有相關簡單易用的軟件,包括手機APP的支持,能簡單高效地將聲畫、文字與特技結合,進行創意表達,使得傳播更加立體化。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中,和傳統媒體所使用的表現形式相比,短視頻更能滿足受眾的需求。
短視頻為“體驗經濟”的一部分,從本質上講為一種內容消費。短視頻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傳播極為高效,順應了時代潮流,提供內容具備多元化特征。在當前形勢下,表演和搞笑內容娛樂性短視頻占據主體地位。這部分娛樂短視頻使得用戶十分愉悅,占據一定的碎片化時間。部分短視頻平臺利用循環與實時刺激的方式,在感官刺激下使得用戶擁有快樂,不需要承擔使用費,使得用戶融入其中。
伴隨媒體融合愈發深入,電視臺的短視頻發展亦遇到不少問題,如技術、內容、人員以及制度方面的問題。
在一定程度上,電視臺最常使用的大洋非編和Adobe軟件并不能滿足短視頻生產發布,例如,格式與寬高比等,對于短視頻生產多格式與多畫幅混合編輯,顯得尺有所短。如今,很多平臺加入到互聯網用戶爭奪中,許多電視臺也開通了自己的媒體號,增加了相關人員崗位。但就筆者所見,一些電視臺在爭搶這塊蛋糕時,容易陷入媒體號數量不斷增多,工作量愈發增大,但受眾卻沒有增加的怪圈。這是由于沒有合理分發節目內容,沒有利用好平臺智能算法推進,從而分散與損失了點擊、在看、轉發等數據量。因此,建設媒體矩陣統一管理和分發系統是極為必要的,應著重整合電視臺的資源,從實際出發,去掉那些不必要的冗贅的媒體號,以精準的內容和高效的方式來進行生產,從而實現電視臺內短視頻平臺的有效管理。
短視頻的普及,實現了信息傳播變革,打破了舊態的新聞傳播格局與形態。在新形勢下,如何構建管理制度,完善制作流程,嚴格審核內容,是目前各個電視臺面臨的問題。此外,對于電視臺而言,廣告營銷仍以電視端為主,針對本臺網絡端營銷十分少。由于自身節目缺乏推廣宣傳,導致部分網民對廣播電視網不關心,缺乏關注度,導致了電視臺制作的短視頻點擊率較網絡平臺要低很多。
大數據在傳播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但大多傳統電視媒體對大數據采集加工能力不足,沒有構建起主流價值與受眾興趣合為一的算法。從節目推送角度來看,缺乏針對性,沒有深入理解與研究網絡用戶特征,極少對用戶進行畫像,就不能有效推送節目,導致引導網絡輿論的能力較弱,難以實現大的影響力。除此之外,由于對網絡傳播地位認識有限,當前許多電視臺的媒體網絡端的工作人員是劃分為以支持網站運轉的技術人員,以節目編輯為主。相當一部分的網媒小編,同時還是新聞記者。在實際工作中,他們是優先向新聞節目供稿的,普遍缺少向網絡供稿的積極性。當然,也有不少電視臺設立了專門的網絡編輯,但由于缺少網絡宣傳與傳播的經驗,面對下海已久的各大網絡平臺巨頭,電視臺一方的應戰顯得十分無力。
伴隨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化發展,傳統視聽媒體開始探尋可視化表達。在此形勢背景下,傳統電視媒體必然轉向短視頻進行新的布局。加入戰場后,新聞短視頻目前仍處于弱勢地位,存在的問題亦多,例如,沒有品牌或是品牌不能持續的問題。傳統電視媒體在一定時期內宣傳某個新聞事件,由此新聞短視頻成為了“爆款”,但這種“爆款”僅僅是短期產品,缺乏長期性品牌建設,不能讓受眾了解新聞短視頻后就及時聯想到主流媒體作用影響。換言之,這也是主流媒體競爭力提升具有困難性重要原因。
近年來,傳統電視媒體開始重視短視頻,但說到發展,還處于較為初始的階段,內容與形式存在較多問題。第一,一稿多發,觀點難以振聾發聵,導致視頻極易同質化。例如,“瑪莎拉蒂醉駕案”,電視媒體紛紛報道,但在短視頻的表現上,就遜色于原本職的新聞報道。第二,片面關注流量。以受眾喜好作為短視頻質量好壞的標尺,使得一些小編有“夾帶私貨”的操作,如微博上常見的一些藍V下場,拿平臺來給自己的愛豆引流做數據。第三,形式具有單一性。傳統電視媒體的短視頻制作方式仍沿襲傳統新聞制作方式,難以吸睛。第四,缺少互動性。與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的短視頻相比,電視臺的短視頻,缺少即時的受眾交流與分享,互動性待提升。
由于短視頻平臺具備開放特征,用戶數量急劇增長,加之監管不嚴,使得短視頻缺乏創意,視頻沒有經過許可便轉載,同質化問題極為嚴重,更為嚴重的是出現了大量的價值觀扭曲和低俗惡俗的現象。短視頻行業要想步入良性發展,對癥下藥是極為必要的。尤其是電視媒體,作為我國在意識形態宣傳方面的主力,承擔著極大的社會責任。內容審核人員是平臺內容傳播的重要“把關人”,嚴把審核關,保證內容正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電視媒體立本之道。筆者認為,應該對審核人員進行針對性的定期培訓,抽取固定比例的短視頻節目進行質檢,將結果作為到員工績效考核的一環。同時加強審核人員業務學習,拓寬知識面,提升專業能力。此外,完善用戶投訴機制,對視頻作者進行實名登記,確保違法內容可追溯源,重視各種反饋,及時有效處理各種輿情。且要針對上傳違法內容節目的賬戶,建立“黑名單”,并進行信息共享。上名單的用戶,短視頻平臺視情節輕重,可實行在一定時間內不能讓其開通上傳賬戶,或者永封,甚至報警的處理。
短視頻內容監管需要有法律的監督與保障,因此,整合低位法律文本是極為必要的。期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對此進行完善,各層部門進行落實。從立法權限授予角度講,需要縮小部門權力,大范圍回收已有低位法律文件,完善統一短視頻立法監管思想。在此基礎上,加強頂層設計包容性,修訂短視頻內容監管基本法。如,在已有互聯網內容監管法律中,明確規定短視頻內容監管法律歸屬。又如,建立審核人員隊伍標準與內容管理規范文件等。從微觀具體層面,落實短視頻內容監管,進而增強立法針對性。
之所以構建短視頻生產平臺,是為了解決新媒體生產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從而提升內容質量。作為平臺,應具備內容庫集成功能,整合本地素材庫與第三方內容庫,把傳統電視節目素材和成品內容打通,為前期素材檢索和搜集降低共享流程。此外,定制專業廣電媒體模板,確保質量基礎上,節省內容形式創作時間,在生產環節解決新媒體環節生產問題。
在短視頻領域,傳統電視媒體要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筆者認為,應實現思維轉變,從“內容生產”轉為“內容運營”,打破傳統模式。對于短視頻生產而言,需要迎合用戶口味制定對應內容。基于此,需要相關績效制度以激勵,這樣才能提升編輯的自覺性,使其融入到新內容創作中。
目前電視媒體做的短視頻依然為普適性,為粗放型。普適性節目從表面上看適合普通大眾,但事實上,流失了較多現有受眾群,失去了潛在受眾群。一個成功的短視頻平臺,必須具備一定的算法與內容分發體系。對于傳統電視媒體而言,視頻內容專業性無需質疑,但如何建立分發渠道,對于電視媒體來說,這是全新領域。一方面,許多電視臺缺少運用大數據的人才儲備;另一方面,在電視媒體內部建立大數據運用部門,具有若干制約條件,不太可能創建出涵蓋多種節目的算法。因此,電視臺應加大和大數據科技企業間的合作,由科技公司創建出和節目特性相吻合的算法,這種算法基于不同節目研發的,對受眾進行合理劃分。針對不同群體,構建垂直內容分發體系與渠道,電視臺依據受眾群體特征進行視頻制作,做好內容把關,真正發揮輿論引導作用。
和傳統電視視頻制作相比,主流媒體新聞短視頻創作具有更高的時效性要求,需要快速靈活生產,因此,電視臺負責短視頻制作的人員技能要求就要更為全面,很多情況下需要文案、拍攝、剪輯與包裝等要一體化單兵完成。例如,“大國大橋”短視頻在2019年進行了策劃,視頻記者分為2人一組,或是一人獨立,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新聞短視頻剪輯與發布。并且,主流媒體已進入到智媒體時期,要想創新新聞短視頻內容與形式,需要專業的視頻編輯人員完成。因此,需要新聞短視頻制作人員提升綜合素質能力,突破傳統,構建短視頻思維模式,做好短視頻主動性策劃。此外,聘請業內專家學者進行主題講座,提升新聞短視頻人員理論知識,選派骨干參加培訓班與發展論壇,掌握業界動態,了解行業技術,亦是不可或缺的日常練兵。
電視媒體的短視頻要想具備更高的活力,應打破原本自帶的電視新聞報道的嚴肅化狀態來進行創新。筆者認為,第一,創新新聞表現方式。和長視頻相比,短視頻要探尋出多變表現手法,獲得受眾關注。和模式化解說相比,當前Vlog為新型新聞短視頻探索的一種很好的方式。Vlog利用第一人稱、第一視角,可以對內容進行強化,更具備鮮明性、流暢性和趣味性。例如,央視主持人康輝Vlog,包含臺前幕后等,內容十分有趣。第二,捕捉細節,提高新聞短視頻鏡頭張力。短視頻時長較短,但包含著作者思想情感,而思想情感一般是于細節中得以彰顯,而高質量短視頻產品只有注重細節,才能獲得受眾喜愛,才會有長遠發展。第三,創新技術,提高短視頻的良好體驗。電視臺制作的短視頻,是一個新聞和技術的結合,不斷消除技術門檻創新應用的過程。在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應用的背景下,短視頻能夠創造出較多的場景,和多種傳播渠道相連通,激發受眾感官,使之獲得全方位體驗。
總而言之,隨著VR和AR超高清技術融合,短視頻實現了新的轉變升級,在新聞傳播中占據一定地位。作為傳統媒體人,應抓住轉型契機,創作出和時代背景與用戶需求相吻合的短視頻內容。同時加大媒體深度融合,加快自身發展。在融合媒體時代下,掌握先進技術,使得電視媒體的短視頻發展具有多種可能性。而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強化新聞內容,實現創新突破,就能給予短視頻新的活力,加快電視媒體在融媒體方向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