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雨 郁亞雯
我國雖然步入老齡化社會時間進程較晚,但是老齡化速度是十分快的。根據中國發展研究金基會發布《中國發展報告2021: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將繼續提高,老齡化速度將明顯加快,高齡化趨勢明顯。在如此嚴峻的社會背景下,另一難題也正在向我們發起挑戰——信息時代的到來。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進步,我們逐漸進入了“數字治理”時代,這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必然結果。通過對互聯網技術的操縱,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智能化的籠罩下。這在方便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不可忽視的消極影響,其中老年群體是受其影響最大的群體。
科學技術的出現極快地推動了社會發展。淘寶購物、線上支付、外賣等等活動一部智能手機足矣。這對于熟練掌握科學技術的人來說極大地方便了生活,可是對于未能掌握科學技術信息的老年群體來說極不方便,這也使得社會開始出現了分裂。通過《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字顯示,截止到2021年12月,中國的網民數量已經達到了10.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了4296萬,互聯網的普及率達到了73.0%。 但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網民規模只有1.19億,上網群體數量僅為10.56%,是占比例最少的群體。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我國人口超過六十歲的占到了全世界六十歲以上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更有專家指出,到2035年我國將邁入老齡社會,老年人這一關鍵人口將持續影響國家各項舉措的實施,嚴峻的老齡化問題不容忽視,這些老年人口中絕大部分并沒有掌握信息技術,現實生活中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因此對于“數字治理”是極為陌生的,未能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如家庭子女由于長期在外工作,出于擔心老人安全的角度選擇在家中安裝攝像頭或者智能機器人。 原本和諧熱鬧有生氣的家庭氛圍被冷冰冰的機器所取代。 再如疫情暴發以來,健康碼的推廣使得人們出行離不開健康碼,小到出入超市,大到出入公共場所等等都必須使用健康碼。 但是由于老年人沒有智能手機或者操作使用不夠熟練,給出行造成了極大困惑。隨著數字鴻溝這一問題的加劇,在2021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并將“實施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列入“十四五”時期提升全民科學素質五項提升行動之一。這一舉措,也為彌合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質提供了政策支撐。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全民生活在“數字治理”社會中,每個人都處于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之間,對許多事情都難辨真假。 而老年群體絕大部分在現實傳統社會中長大,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活技能,他們堅持信奉自己的一套“真理”,排斥新鮮事物和思想[1],要想在后期讓老年群體融入并接受虛擬世界是比較困難的。其次,在這種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信息層出不窮。而老年人反應速度的降低,對信息鑒別的能力也大幅下降,老年人不懂如何辨別互聯網真假。 一些人趁機對老年群體進行詐騙的新聞事跡早已屢見不鮮,這進一步加劇了老年群體思想上的排斥心理。再次,由于社會環境和身體機能的變化,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許多感知器官開始老化并引發一系列身體機能的變化,如在聽覺、嗅覺、視覺等方面的能力大幅下降,出現了“耳聾眼花”的現象[2]。這更造成了日常行動速度的下降,更不必提重新學習智能機器的使用了。隨著身體機能下降,認知能力衰弱,各方面的協調能力也逐漸降低,這些逐漸成為老年人接受數字產品的障礙,從而漸漸地形成了數字鴻溝。
我國目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發展中國家,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鎮的人口占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占50.32%。 并且目前我國還處于發展中國家,雖說已經實現了全面小康,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沒有條件去購買智能產品更沒有條件去學習它的使用。雖在現如今,各種各樣的電子設備產品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更新換代速度令人咋舌。但這更多的是為了滿足許多年輕人對電子設備的追捧,并且許多年輕人認為電子設備的價值反映出了這個人的貧富程度。總之,年輕一代甚至中年一代對數碼產品的追求程度可謂十分狂熱,但是我們似乎遺忘了在我們身后的老年一代。對于家庭條件富裕的老人來說,一部智能手機的購買和基礎使用不在話下,有大把時間去學習如何使用,我們也經常走在城市街道上看見許多“潮流”的老年人在操作著智能手機。但是這類群體在我們國家畢竟只占少數。還有許多生活在山區或者家庭不富裕的老年人來說,“老年機” 或者“座機電話”才是他們的首選。由此看出,在“數字治理”時代下,“受益者”和“無關者”的分裂正在加劇。所以不得不說,大部分老年群體正在逐漸被這個信息時代拋在腳后。
近年來,我國科技加速發展,國家創新體系更加健全,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涌現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創新國家建設取得了決定性發展,有力支撐并引領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的情況,2020年中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有25388萬,其中接觸過網絡的只有6056萬,由此可見只有四分之一的老年群體接觸過網絡。網絡早已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從到銀行辦理業務到出門乘車抑或購物,人們早已離不開網絡。科技產品的涌現又層出不窮,當有條件學習的老人好不容易學會使用智能手機、學會使用微信等功能時,更新一輪的科技產品又出現了。 就連家家戶戶都擁有的電視的操作方法都變得無比復雜,如控制面板或遙控器的設計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智能手機、電腦等設備還有無數的垃圾信息和廣告,這更會造成老年人的誤觸和不知所措。與嫻熟操作各種數碼設備的年輕一代不同,老年人往往在這些層出不窮、操作復雜的設備面前,顯得手足無措,覺得無所適從。
數字化和老齡化之間的復雜矛盾決定了我們要以包容的心態看待老年人數字鴻溝問題,要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的格局。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法規,打造紙質社會和數字社會相結合的辦事方法,出臺明確規定各地不得采取一刀切政策——完全杜絕紙質化辦理事務。 要充分考慮到不會使用或者沒有條件使用電子設備的老年人。其次,可以通過完善政策的可行性和普適性,打造政府、企業、社會聯合健康發展的聯動協調機制[3]。比如在北京朝陽醫院,專門開設了老年患者無電子設備通道,老年人在智能終端前,刷一下養老助殘卡,就可以完成來訪登記,身份證查驗和體溫測量。不僅如此,針對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其余各省市也逐漸做出響應,如浙江政府出臺的“最多跑一次”政策,不僅提高了辦事效率,也方便了老年人辦理業務。但由于全國各地經濟發展,社會環境大不相同,所以解決數字鴻溝采取的措施難以做到全國統一。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各個地區,各個人群,避免出現一刀切。智能化時代的到來,確實給老年人的生活造成了困擾,但相關部門也已經逐漸意識并重視到這個問題,要真正讓所有智能技術及時“適老化”。
要想更進一步減輕數字鴻溝這一問題,這就要求互聯網時代科技的發展和產品的設計需要深度把握老年人對數字產品的服務、使用、操作等多方面的需要。但是現如今手機品牌多樣任人挑選,功能也十分強大,大到手機跟蹤定位,小到游戲放松,人們也越來越離不開手機。智能產品運營商的產品定位也大多都以年輕群體為消費對象。比如蘋果手機一年發行一代新手機,“果粉”也追捧這種行為。但是在狂歡的同時,大家似乎都忘記了“老年群體”這一特殊群體。一輩子的傳統生活使他們一時之間難以接受網絡上的虛擬方式。 而且功能復雜,“指紋解鎖”“密碼解鎖”“人臉識別”等等,對孤身一人的老年人來說是難以明白和掌握的[4]。拿健康碼使用為例,出示健康碼需要打開支付寶或者微信,進而進行信息填寫。有些老年人不識字難以自己填寫信息; 有些老年人不會使用手機打字,隨時彈出來的廣告使得老年人不知所措等等。因此,產品設計公司應該考慮到不同群體的需要并針對此需求設計不同產品。 可以考慮進行市場調研或者產品試用或邀請老年人參與產品研發過程,根據老年人的普遍需求適度調整,這樣即為產品研發提供了有用的建議,還深度了解了老年人的需求,有利于擴大市場需求。這一做法在國外早已實施,美國俄勒岡大學就曾邀請許多老年人參與到學校的“生活實驗計劃”當中去,幫助研發老年人健康狀況實時監測遙控器。 所以針對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特征,開發設計出方便老年人使用的設備,同時兼具容易操作,安全性高,防欺詐的功能,這是十分必要的事情。
在面對老年人數字鴻溝這一問題時,不僅僅需要政府來主導解決,還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一起幫助減輕這一問題。面對老年人始終學不會操作智能設備時,許多人都采取的放任態度,十分沒有耐心甚至還會引發家庭爭吵或者社區爭吵。這種事情已經屢見不鮮,也反映了現如今對老年人不友好不夠耐心的態度。如今老年群體陷入數字困境深感無措,全社會更應該給予幫助。比如在電視臺增設“數字教育頻道”,因為電視是中國許多老年人娛樂、獲取當下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通過專門的教學頻道,詳細地向老年人解釋智能設備的具體操作。又或者以老年人視角來拍攝廣告,以便向老年人宣傳智能設備的必要性。還可以發揮社區基層的作用,面對老年人群體開設學習課程,還可以邀請高校學生志愿者參加,幫助老年人學習一些智能手機基本技巧。老年人友好型社會是我國積極應對老齡化的一個方面,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身體力行。現如今許多地方已經探討出適合老年人的扶持信息技術。比如在福州市,許多社區陸續給老年人制作佩戴二維碼胸卡,這樣就減輕了老年人出行乘車的恐慌心理,方便了老年人的出行,有利于構建老年人友好型社會體系。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現在人們有了手機可以做任何事情,日常生活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離不開手機。購物不再用出門、聯系不再用書信、消費不再用現金、出行不再用錢包等等現象早已經司空見慣了[5]。但這種方式的迅速轉變只花了幾年時間,這自然使得老年人一時間難以接受。所以也就造成了老年人難以跟隨時代發展前進的步伐,出現了老年群體與年輕一代和中年一代之間的數字鴻溝。 老年群體是數字治理化時代的“弱勢群體”,智能手機的大量普及困住了不少沒有手機或者只有老年手機的老年人。 在數字化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幫助老年人共享時代紅利,讓數字化、智能化時代浪潮的成果真正惠及全社會呢?針對這一問題我國各個階層如國家層面、學者、社會層面等紛紛出謀劃策,爭取推動全社會的適老化升級與改造,在城市借助社區力量開展社區教學,在鄉村大力推行“數字鄉村建設”并且加大鄉村無線網絡的全覆蓋。幫助銀發一族更放心,更便捷地適應并融入數字化時代。希望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期待著以技術的發展彌合“數字鴻溝”。只有科技成果與人文關懷緊密結合,老年人才能在數字化時代收獲幸福與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