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偉
文化生態學是一種將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運用到文化研究中的交叉學科。作為人類學的一個分支研究領域,它強調用生態和系統論的方法去研究文化。1955年,美國人類學家朱利安·斯圖爾德提出文化生態學的概念,他主張文化適應環境的過程。此后,中國學者姜金波、方李莉等人將其理論和方法運用到對文化資源的保護研究中。
文化生態學強調文化的產生不是孤立的,而是與環境存在著一定聯系。其實關于人與環境互動關系的思想論述,在中國古代就早已存在。如《禮記·王制》中所記載的“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管子》中所表達的“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義”,《荀子》里所提到的“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等等,這些樸素的文化生態觀都反映了環境決定論的思想。
作為盛唐詩歌史上一顆璀璨明星,李白在作品中也表達了環境和人類的關系。對自然的崇尚、熱愛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在李白詩歌中不勝枚舉。其中,“天人合一”的生態觀不僅成為了李白文化的注解,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甚至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也有一定的影響,在江油李白紀念館內有一幅題詞:“對全世界的青年來說,李白的精神告訴他們,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這是新西蘭的一位社會活動家路易·艾黎先生于1980年在參觀李白故里后的題詞。可以說,李白文化的內核與文化生態學所強調的生態環境與文化相互影響的觀點是互相印證的。因此,從文化生態學的視野出發,探討保護李白文化資源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李白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有很強的文化生態特征,即李白文化的產生、發展、傳播與外部環境緊密相連,特殊的自然、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對李白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中社會環境中的網絡環境對當下李白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百度指數輸入關鍵詞“李白”,從趨勢研究來看,關于李白的搜索指數概覽整體日均值為10886,移動日均值9778,資訊指數概覽日均值為392132。從需求圖譜來看,熱度主要集中在“蘇軾、杜甫、李清照、白居易、李白最著名的十首詩”等相關詞。從人群畫像來看,地域分布指數主要集中在廣東、山東、江蘇、河南、浙江、四川等地,人群屬性主要集中在30-39歲的人群,女性群體指數略高于男性群體,興趣分布主要集中在影視音樂、書籍閱讀等領域。[1]通過大數據,我們可以觀察和預測李白文化的研究趨勢,為保護和利用資源提供依據。
從文化生態學的視角研究李白文化資源,可以豐富李白文化的內涵。李白詩歌中的不少篇章都映射出了對祖國和家鄉的深沉熱愛,例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而這恰恰與新時期我國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致的。李白精神中所倡導的“積極向上、樂觀自由”,也值得后世人學習和借鑒,它既符合我國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也是推動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關鍵一環。
如今,關于李白的研究已從傳統的詩歌文章延伸到其生平事跡、思想內涵、民俗活動、文藝創作等方面。由此也誕生了很多研究李白文化的學術機構,如李白文化研究中心、中國李白研究會、四川省李白研究會。
我們需要看到李白文化的雙重屬性,即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隨著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李白文化通過多元化的形式展現出來。當李白文化和旅游業結合,全國特色小鎮——青蓮國際詩歌小鎮誕生了;當李白文化與高雅藝術相遇,昆曲《太白醉寫》上演了;當李白文化成為一種IP,《李白》《大唐詩圣》《劍仙李白》《詩仙李白》等一大批影視作品紛紛搬上熒屏。這些豐富的藝術形式不僅是宣傳、展示李白文化的有效手段,更帶來了可觀的經濟利益。
李白一生在游歷中度過,元人劉楚登在《太白酒樓記》中曾寫到“凡江、漢、荊、襄、吳、楚、巴、蜀,與夫秦、晉、齊、魯山水名勝之區,亦何所不登眺。”李白走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留下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和與之相關的遺址遺跡文物等,皴染成一幅幅美麗的人生畫卷,它們構成了李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很多地方政府都認識到了李白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并且與旅游業充分結合,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
李白的詩文中有大量描寫寄情山水,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佳句,例如“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山中問答》),以問答的形式抒發了李白隱居山林、悠閑自得的自在情趣,也反映了他熱愛自然、尊重自然、擁抱自然的宇宙觀和生命意識,這與現在我們所提倡的“環境教育”思想相一致。因此,學習李白文化,保護李白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在李白的出生地四川省江油市,每年農歷十一月十五日(李白誕辰之日),當地官員和百姓會舉辦祭祀李白的典禮;在李白去世之地安徽省馬鞍山市,每年清明節時,當地民眾自發到當涂縣李白墓祭祀、掃墓;在李白隱居之地安陸市,每年也有祭祀李白的民俗活動。[2]人們通過這些活動,表達對李白的崇敬、熱愛之情。與此同時,也對民眾起到了一種宣傳教育功能。
李白雖一生放蕩不羈,詩歌充滿浪漫主義色彩,但他的作品中也有描寫閨中兒女姿態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清平調·其一》),該詩用筆清麗且富有張力,一種自然而然的審美情趣躍然于紙上。在《折荷有贈》一詩中,李白用“佳人彩云里,欲贈隔遠天。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將男女相悅而無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表達得淋漓盡致。
當然,李白的藝術價值不僅表現在詩歌方面,還表現在其獨特而又復雜的藝術思想方面。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的一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浸淫,他一方面積極入世,但另一方面他又可以大膽喊出“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同時,李白感懷民間疾苦,在借宿在五松山一位貧苦老婦家中時,他描繪了“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宿五松山下荀媼家》)的人間場景,流露出對老百姓生活艱辛的感慨,這些都構成了他獨特的藝術思想。
李白是我國文學史上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文如其人,詩品即人品。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我們讀到了他蔑視權貴、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從“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俠客行》)中,我們體會到了他濟世安民的人生追求;從“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將進酒》)中,我們感受到了他豪邁奔放的人格魅力。李白和他詩文中所表現出來的一切人文情懷、精神追求和哲學智慧構成了李白文化的內涵,它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部分,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源動力,更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李白文化資源豐富且獨特,包括物質、精神、制度和行為等方面的資源,它分布在全國各地,只有對其進行全面搜集整理、歸檔保存和科學研究,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才能進行后續開發和利用。從全國范圍來看,四川江油市、湖北安陸市、安徽馬鞍山市、山東濟寧市都修建了李白紀念館,紀念館不僅承擔起了搜集、整理、宣傳李白文化資源的重要責任,還成為了當地的旅游勝地。
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離不開保護,因此,我們要正確處理保護和開發的關系,將文化生態學的理論引入到李白文化資源的保護中去,避免出現庸俗化開發,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資源的價值,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李白,作為歷史文化名人,其本身已經構成了IP資源,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下,構建李白文化品牌已成為地方政府和文化企業的重要戰略之一。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各地“李白故里”之爭,究其本質原因,是各地地方政府對李白文化的品牌之爭。
文化生態學強調文化的地域屬性,地域賦予文化以特色,因此立足本土保護文化資源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各地不必爭奪李白文化資源,而應該發揮地域優勢特色,將李白文化資源與其他資源整合形成產業鏈。例如李白的終老之地馬鞍山擁有豐富的李白文化資源,被譽為“中國詩歌之都”。從2006年開始,每年都會舉辦中國李白詩歌節,內容包括文藝演出、戶外旅游活動、書畫展、文化創意活動、高端峰會等系列活動,目前已成為安徽省重要的文化產業品牌,在海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提升了馬鞍山市在省內外的知名度。[3]在四川江油,政府十分重視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重點打造以李白文化為主題的特色詩歌小鎮。在李白的第二故鄉安陸市,依托當地自然資源銀杏,整合李白文化資源,開發出獨具文化內涵的銀杏茶和酒,取得良好的效果。
關于李白詩歌研究及其文化傳播在唐代就開始了,其傳播范圍非常廣泛。一千多年以來,日本、越南、韓國、法國、美國、英國、德國、西班牙等國家都留下了李白文化的傳播印跡。[4]這些國家的文化人士不僅翻譯李白詩歌,甚至還研究李白詩歌特征、文化內涵、精神追求。
在唐代時,李白的詩歌就傳入了越南,當地的文人十分敬佩李白,在越南的李朝、陳朝、胡朝時期,甚至一度出現了模仿李白詩歌的社會熱潮。[5]從韓國漢詩文獻來看,韓國詩人受李白“自由疏狂文化、詩酒醉吟文化、游仙隱逸文化、仕途險阻文化、生命反思文化”的影響非常深刻。[6]奧地利杰出的作曲家、指揮家古斯塔夫·馬勒于1908年創作了著名了交響樂《大地之歌》,據專家考證,其中有多首歌詞采用了李白的詩歌,包括《悲歌行》《宴陶家亭子》《采蓮曲》和《春日醉起言志》。李白文化不僅在古代產生了深遠影響,在當代也對其他國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例如威爾士民謠王子蓋瑞斯·波尼羅深受李白文化的影響,他不僅親自探訪李白故里,還通過演繹《不朽的詩人》音樂會詮釋了李白傳奇的一生。[7]
如今,我們正處在一個信息化的時代,文化傳播的速度已超乎我們的想象。當然,這其中的傳播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例如在幾年前,曾經有人在網絡惡搞李白,說他是“古惑仔”,這種歪曲歷史,曲解李白精神文化的方式也遭到了一些研究李白文化學者的強烈反對。[8]我們要深刻地認識到,李白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不能忽視網絡環境對李白文化的傳播,尤其不能忽視對其的正面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