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娟
法治新聞傳播,即為對新近發生于社會生活中的各式各樣與法制相關、有新聞價值的事實所進行的傳播。長期以來,法治新聞傳播發展一直與我國普法過程有著緊密聯系,伴隨社會大眾法律意識的逐步增強及新聞傳播途徑的轉變,法治新聞傳播必須要作出一定的改變[1]。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不斷推進了司法體制改革,致力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并將法治確立為治國方針。與此同時,隨著近年來新媒體的不斷發展應用,人們接收信息的渠道不斷拓寬,接收信息的速度也逐步提升,由此涌現出一大批新聞評論者。這無疑為傳統法治紙媒同時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因此,在當前融媒體環境下,如何促進法治新聞傳播的健康發展是新聞行業相關人員所需思考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
近年來,傳統媒體的發展面臨嚴重危機:一是傳統媒體本身帶來的危機;二是經濟危機;三是新媒體帶來的危機。而其中真正取決定性的是新媒體帶來的危機。傳統媒體的轉型顯得迫不及待,但是又不可能一蹴而就。
融媒體環境下,法治類新聞該怎樣做?也面臨著同樣的機遇與挑戰。隨著新媒體發展如火如荼,市面上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法治新聞傳播平臺,如今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的推廣, 進一步擴寬了法治新聞的傳播渠道。
結合法治新聞傳播發展歷程而言, 法治新聞傳播不再局限于政法系統資訊、領導活動、犯罪事件等題材,同時還涉及法律監督、法律實施、公眾權益、法治文創等題材,法治新聞內容變得越來越多樣化。
作為一個法治類報刊新聞的工作者, 在新媒體的平臺搭建起來,在了解了新媒體運作的規律,掌握了新媒體運用的方法的時候, 就該嚴謹地認識到其強大的輿論功能。例如,在微信、微博如此流行、掌握絕大多數受眾的情況下, 許多信息在這里能夠得到極大的流動和關注, 每一條新聞都可能會引起廣大受眾的強烈反應。而這個時候群眾站在哪邊,輿論就可能倒向哪邊。在這種情況下, 新聞記者就要認識到新媒體強大的輿論功能,并積極主動地、嚴謹地利用好這個功能。
日常工作中,逐漸地感覺到這樣一種變化,傳統的新聞線索來源無非就是電話、信箱、通訊員及口線單位等。但是這兩年來,網絡、微博、微信成了新聞工作者炙熱的線索來源途徑。比如:2020年5月18日,記者在一次瀏覽微信朋友圈時發現, 疫情期間賣口罩的都轉行賣頭盔了,價格多數上漲一倍有余還“一盔難求”。憑著職業的敏感,做了相關了解,原來公安部此前表示將于當年6月1日起在全國開展“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屆時騎摩托車、電動車不戴安全頭盔,開車不使用安全帶的行為予以查處。通知發出后,以前很少受到關注的電動車頭盔成為線上線下的熱銷爆品,2020年5月21日,記者采寫刊發了《沖上熱搜,守護安全的頭盔火了》一文,從安全、法規等方面進行了解析,引發諸多媒體的轉發。
2020年農歷新年的鐘聲剛剛敲響, 新冠肺炎的疫情悄然而至。在不能隨意外出的日子里,在疫情最為嚴重,防疫工作最為吃緊的50余天里,記者電話連線、上門采訪、體驗卡點執勤、探訪實施疫情封閉管理的小區,通過不同的采訪形式記錄公安民警的抗疫故事。那些日子,傳統紙質媒體面臨不能集中辦公,無法正常印刷、投遞等現狀,采寫的作品,全部通過官微、抖音、網站等平臺實時發布傳遞,這一過程,正好實現了融媒體時代全媒體大練兵。 傳統媒體的記者工作方式和節奏由此也進一步得到改變。
一直對接公安題材新聞,在日常工作中,發現交警部門在信息傳播途徑方面,很善于應用新媒體。他們不僅有自己的網站、微博、抖音、微信平臺,不少經營成了大號,這也是我們工作時信息獲取的快捷途徑。在新媒體的沖擊下,不少公檢法單位也在此過程中,培養出了一些專業的宣傳人才。作為專業媒體工作者,我們的作品專業與否,傳播效益是不是更好?這些更高的要求也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和壓力。
尤其是近兩年,我們看到一位法治類媒體工作者,不僅要求會寫,還要會剪輯、會拍、會策劃,融媒體環境下, 要求融的不僅是傳播渠道, 還有個人能力的大融合,要改變習慣,保持全媒體宣傳理念。
2021年9月15日,江西省公安廳在全省啟動“萬警千車下基層”活動,活動啟動當天,省、市縣三級公安系統,推進活動落到基層,支援民警紛紛到達新崗位。為全方位立體開展宣傳,首日,我們派出記者跟蹤采訪。作為傳統的紙質媒體,記錄方式不再局限于紙和筆。采訪中,派出了記錄、攝錄的全媒體作戰團隊,隨警奔赴一線,更加直觀地記錄和傳播活動的真實情況,起到了更大的社會宣傳效果。工作方式的轉變,也體現了理念的改變。
隨著傳統紙媒的不斷發展, 傳統法治類紙媒表現出一系列優勢特點:首先,新聞資源廣泛。盡管近年來新媒體迅猛發展, 但大多數新媒體平臺所采用的新聞資源往往都源自傳統紙媒, 究其原因在于傳統紙媒擁有十分廣泛的新聞資源,并表現出十分旺盛的生命力。其次,權威性強。傳統法治紙媒在傳播新聞時則講求新聞的質量,并注重挖掘全面、真實的新聞信息,于此期間往往需要多名新聞記者共同配合方可完成, 由此保證了傳統法治紙媒的權威性[2]。
盡管傳統法治紙媒具備以上優勢特點, 但在融媒體環境下也表現出不少缺點:首先,時效性不足。傳統法治紙媒從制作到將信息內容傳播給受眾, 往往要經過一系列環節, 由此決定了紙媒新聞傳播的時效性不足,影響了傳統紙媒的發展。其次,空間有限。法治紙媒受自身版面有限影響, 使得可傳播的新聞內容十分有限, 盡管為了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紙媒不斷進行加版,但其信息承載量仍難以與新媒體相抗衡。另外,隨著網絡的發展,人們的閱讀習慣發生改變。從過去的紙質閱讀,到現在的手機端的屏幕閱讀,紙質閱讀獲取新聞信息的習慣逐漸被淘汰。
新媒體特點鮮明, 社會大眾通過新媒體平臺觀看新聞時, 通常會依照個人偏好進行選擇觀看, 與此同時,新媒體平臺會結合用戶的使用習慣,向用戶推送相應的新聞信息。另外,新媒體還用著多樣豐富的傳播方式、傳播渠道,并且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的新聞傳播方式還在不斷增多,如今,人們通過新媒體平臺獲取新聞信息的方式、渠道包括有圖文、音視頻等等。
動態性很強也是新媒體的優勢之一, 誰能第一時間發布最新消息誰就能賺取人氣和瀏覽量, 獨家新聞和獨家視角,便是流量的收割機。以日常工作中的案件為例說明:2021年9月7日,江西吉安泰和縣發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9月8日上午, 犯罪嫌疑人謝磊被警方抓獲。從案發到被抓的時間,記者密切關注公安動態,在得知謝磊被抓的信息后,第一時間報送選題,趕制新聞稿件。并快速地發了一篇題為《剛剛!泰和“皮箱藏尸案”嫌犯已被抓獲》的稿件,幾十個字,配上一張現場圖片,短短幾個小時內,這條信息經報社官微發布后,很快,閱讀量沖到了10萬+。
該條稿件,就是典型的以快制勝。在我們信息被發布閱讀的同時,其他媒體平臺,也紛紛轉發了該新聞,產生二次傳播效果。
新媒體由于自身的特點, 在傳媒業中占有很大的市場,而這種市場占有率也在逐年上升。由于這種極大的市場占有率,新媒體也擁有了強大的受眾群體,在左右輿論上也具有強大的作用。
新媒體因其具有渠道廣泛、覆蓋率廣的特點有著自己的優勢,在宣傳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同時也有一些弊端,那就是在網絡環境錯綜復雜的情況下,由于使用的人很多,使用者又良莠不齊,這使得新媒體環境下產生許多不實的虛假信息, 而這些信息又極容易造成巨大的影響。所以,日常對于通過新媒體途徑獲取的信息,就要求記者在使用新媒體的時候, 運用信息不能僅靠片面之詞,而應對事實進行嚴謹地核實。
和其他類型新聞內容相比, 法治新聞傳播所涉及內容具有一定的嚴肅性, 并與用戶之間存在相應的距離感。融媒體環境下,傳統新聞受眾的角色發生了根本轉變,即為人們不再只是新聞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而是同時也可成為新聞信息的生產者、傳播者。為此,法治紙媒應對用戶形象進行重新定位, 提升法治新聞傳播的針對性。
首先,用戶可通過多種不同渠道,向法治紙媒提供新聞素材、線索,提升法治新聞生產效率;其次,用戶還可通過與法治紙媒的交流互動, 對法治媒體傳播的新聞進行評論、轉發,進而有助于提升法治新聞的傳播效果[3]。鑒于此,法治紙媒為推進法治新聞傳播,務必要正視用戶作為新聞信息生產者、傳播者的新型定位,建立起與用戶之間的和諧關系,一方面在新聞傳播時,注重體現新聞的“法治”內涵,保證內容的真實性、客觀性,確保可實現普法、法律宣教等功能;另一方面盡可能實現對新聞事件的精準呈現,并注重實現新聞的可讀性、趣味性,進一步切實提升法治紙媒的競爭力。
面對新媒體的沖擊, 法治紙媒要想實現自身的健康發展,必須要提升法制新聞傳播的社會效益。
首先,融媒體環境下,法治紙媒在法治新聞傳播中應秉持人本理念, 也就是法治新聞傳播應注重滿足人們的多元需求,而并非局限于框架式的法治新聞傳播。比如,在法治新聞傳播中, 可將新聞關注點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法律案件傳播方面, 以此一方面符合新聞傳播披露事件的要求,另一方面滿足新聞報道廣泛普法的需要,進一步促進法治新聞傳播的發展。
2021年5月1日是“醉駕入刑”十周年,為達到普法效果,記者采訪了一位“老酒鬼”老九,了解其如何因醉駕被抓的故事。借住新媒體的傳播優勢,記者并沒有按照傳統的方式,通過文字去講述故事,而是將老九的醉駕經過,被抓后的懺悔等心路,通過長圖的形式,彩繪出來。再通過融媒體平臺進行傳播,以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普及“醉駕入刑”的法條。這創新了法制類新聞傳播的另一形式。
其次,融媒體環境下,法治紙媒還可推進法治新聞傳播與社會發展、文化意識培育、政治制度宣傳等的有效結合,建立多元化、系統化的新聞傳播模式,提升法治新聞傳播的社會效益。比如,在法治新聞傳播中,加強傳播經濟、政治、社會等多方面的新聞信息,致力于人們打造一個系統綜合的正能量信息傳播平臺。
最后,要保證信息傳播的權威性,才能提高其社會效益。如果說報紙是“每日新聞”,那么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就是“每秒新聞”。即時性是新媒體的絕對優勢,這一點確實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 但新媒體信息的即時性同時也將其傳播過程中的薄弱環節暴露無遺,如籠統、概括、粗糙、不準確、不細致、不深入,甚至是偽信息等。因此,在針對新媒體此劣勢方面,傳統媒體在應用新媒體傳播即時新聞時, 應該制定一些嚴格的信息發布審核制度。
近年來,諸如央視網法治頻道、法治日報等傳統法治媒體, 紛紛通過新媒體平臺開拓自身的新型傳播渠道, 由此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融媒體時代對各類媒體的包容性。因此,在融媒體環境下,法治紙媒應進一步加強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以此實現對自身時效性不足、空間有限等的有效彌補。
在這過程中,法治紙媒應革新觀念,強化融媒體思維,注重加強與用戶的交流互動。同時,應深入把握融媒體時代的輿情特征、發展規律,開闊眼界,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影響力。在此基礎上,法治紙媒還應推進對自身優勢資源的全面整合,推進新媒體建設,打造兩微一端及其他相關終端公眾平臺, 建立覆蓋面更為廣泛的法制新聞傳播、交流渠道。另外,法治紙媒還應加強對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的有效應用,緊隨融媒體傳播的移動化、社交化發展趨勢,不斷實現媒體融合發展的理想效果。
比如:2021年5月15日,宜春一男子沖進派出所里,對其妻子揮拳就打。考慮到新聞的傳播效果和時效,記者第一時間進行素材報送,在新法制報官微發布,并宣傳了遇家暴如何處理等法律知識,獲得點擊率2余萬人次。該新聞素材還被中央廣電總臺、中國警察網、長安劍等官微轉發。
綜上所述, 融媒體環境下法治紙媒的法治新聞傳播面臨著巨大的考驗,但也正因如此,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法治紙媒的發展轉型。 為在融媒體發展中獲得一席之地,推進法治新聞傳播的健康發展,法治紙媒應切實認清發展困境, 強化自身優勢, 積極吸收新媒體的優點,從提升法治新聞傳播的針對性、提升法治新聞傳播的社會效益、深化法治紙媒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等多個方面入手,逐步提升法治紙媒在社會中的影響力,提高法治媒體在融媒體時代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