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梅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可見,文化自信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至關重要,是不可或缺的。大學生是決定未來中國發展方向的重要力量,只有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才能夠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近年來,媒介融合技術的迅速發展對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些大學生受多元文化價值觀沖擊的影響,表現出嚴重的文化認同危機,缺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堅強定力,甚至懷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價值。媒介融合環境下開展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不僅是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需要,而且是幫助大學生明確成才方向,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需要。
為準確把握媒介融合環境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真實狀況,本課題組采用問卷調查與交流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河南省部分高校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狀況開展了調研。調研的基本結論是: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環境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并不是一無所知,而是具備一定的認知基礎,多數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能夠基本認同,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充滿信心。然而,媒介融合環境下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一些大學生表現出不能夠準確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不能夠真正明白中國革命文化的時代意義,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能夠做到知行統一,對西方文化不能夠做出理性判斷等文化自信缺失的問題。例如,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些大學生在應付專業課學習和各種考試的空閑時間,寧愿玩手游、刷微信、看視頻等,也不愿意主動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對于中國革命文化,一些生活在太平盛世的當代大學生,對中國近現代革命史比較陌生,陌生的革命歷史記憶難以產生濃厚的革命文化情感。對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我們在教學中也發現一些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認知不足,比較排斥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虛乎飄渺,共產主義遙不可及,更不會有積極的文化踐行。對于西方文化,一些大學生由于缺乏對西方文化的合理認知和理性判斷,盲目向往西方生活方式,盲目喜歡西方影視文化和西方節日文化。總之,媒介融合環境下,一些大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知識功底薄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缺乏高度的情感認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定力不足,同時還面臨著價值觀西化的危險。
媒介融合環境下西方文化的強勢滲透是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的重要外因。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從來沒有放棄對中國的“和平演變”,他們依靠雄厚的媒介技術優勢,通過電影電視、游戲動漫、文化快餐等越來越隱蔽的方式對我國大學生進行資本主義價值觀滲透。“我國主流文化在新媒體陣地正面臨著西方國家的侵蝕。”[2]西方文化霸權主義的強勢推銷使得一些大學生的文化價值觀念逐漸迷失,開始漠視甚至懷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卻充滿向往之情。同時,媒介融合環境下網絡負面文化嚴重影響著大學生樹立正確文化價值觀。由于我國的網絡監管體系不夠完善,網絡負面文化依然存在于自由與開放的網絡傳播平臺。網絡上色情、賭博、詐騙、虛假廣告等負面信息泛濫,尚不具備成熟辨別能力的大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極容易被網絡負面文化所吸引。另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思潮,嚴重影響著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正確認知和自覺行動。
高校是對大學生進行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陣地,然而,高校目前仍然存在諸多制約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效果的因素。首先,重理工輕人文的教育理念致使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沒有受到足夠重視。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高等教育重理工輕人文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高校的理工科專業偏重于科學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對大學生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嚴重匱乏,學生的文化素養在大學階段沒能得到有效提升。其次,課程體系設置上文化自信培育的教學內容安排明顯不足。現階段在我國高校課程體系設置中,理工類課程設置中除了一些思想政治類公共必修課涉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教育內容,很少有專門的文化教育類課程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文化自信培育。第三,文化自信培育形式簡單,沒有形成協同育人機制。高校專門開設的文化類課程多是內容空洞、輕松易過的選修課,不足以使大學生深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深刻內涵。傳統乏味的灌輸式課堂教學,教育主體良莠不齊的文化素養,實踐育人環節和網絡新媒介的育人功能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利用,都直接影響著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效果。
原生家庭文化環境是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效果的直接影響因素。原生家庭文化環境的形成主要受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教育理念的影響。首先,大學生能否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與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文化氛圍密切相關。一般來說,家庭的文化氛圍與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是正相關的,如果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也相對較低,淡漠的文化教育意識和薄弱的家庭文化底蘊,難以為子女的文化自信培育提供良好的文化熏陶氛圍。其次,家庭教育理念對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影響。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有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相反,錯誤的家庭教育理念難免會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堅定文化自信產生不良影響。例如,一些家庭受市場經濟利益驅動的影響,教育理念表現出強烈的功利性和實用性;一些父母盲目崇拜西方社會,認為西方教育是唯一能夠走向成功的教育,不重視子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教育;還有一些父母不注重家風家教,不注重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家庭層面的教育傳承流于形式。
大學時期是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關鍵時期。然而,一些大學生由于自身定力不足、認知局限、閱歷簡單等因素的影響,難以堅定文化自信,這是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的重要內因。媒介融合環境下,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形成極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受西方功利主義思想影響,在日常行為價值取向上表現出明顯的功利主義傾向。他們對涉及文化教育類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這些課程于個人就業和未來發展的意義不大。他們不關心文化類課程的真正價值,懶于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知識,更不愿意去深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深刻內涵。一些大學生由于社會閱歷簡單、心理素質尚不成熟、文化辨別能力不強、獨立抉擇能力較差,面對多元文化的沖突與挑戰,難以對外來文化的優劣性做出辯證分析和理性的價值選擇。一些大學生由于缺乏足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知識支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未能形成牢固的情感認同基礎,在主流文化選擇上表現出猶疑困惑,難以形成文化自信的堅強定力。
媒介融合環境下,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良好社會文化文化環境的強有力支持。首先,要加強網絡空間治理,營造清朗網絡空間。為了維護國家網絡主權,確保國家文化安全,國家必須從發展的高度加強網絡空間治理,不斷推進網絡社會法治化建設進程,為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需要各部門加強統籌協調,聯合應對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等重大問題,全面構建網絡空間綜合治理格局。其次,要發揮媒介傳播優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網絡媒體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恪守黨性原則,把講政治守規矩貫穿到媒介傳播全過程,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廣泛傳播社會正能量,引導公眾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積極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構筑網絡安全屏障。第三,要促進文化產業繁榮,不斷創造文化精品。文化的繁榮興盛離不開在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相互汲取營養,文化企業要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深入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積極創造現代社會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高校是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戰場,必須不斷提升文化自信建設水平。首先,要加強意識形態工作,構建校園文化安全屏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3]堅定文化自信是維護高校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保障。媒介融合環境下,“學校要加強對文化陣地與思想高地的治理管控,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與話語權。”[4]為了適應信息化時代發展要求,高校要主動占領校園網絡空間,筑牢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網絡安全藩籬。其次,完善培育體系建設,筑牢文化自信的理論基礎。針對高校文化自信培育缺乏系統性和深入性的現狀,高校要不斷完善文化自信培育體系建設,為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筑牢理論基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課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創新教學方法,要從傳統的注入式教學,轉向互動式教學,并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積極開發文化自信培育的網絡教育資源,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還要加強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的人文素養培訓。第三,積極拓展文化實踐活動,為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筑牢實踐基礎。豐富多彩的文化實踐活動,有助于大學生深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論內涵和實踐價值,堅定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覺,在實踐活動中促進知行合一。高校要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當地的文化自信教育資源,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實踐教育活動,引導大學生深度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增進對革命文化的情感認同和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理解。
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離不開全民高度的文化自信,高度文化自信的培育離不開家庭教育。一方面,父母要注重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引領青年健康成長。良好的文化素養是現代文明社會公民的必備素質。家庭教育是提升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父母的各種行為習慣、生活方式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孩子終身受益。父母在工作之余要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知識學習,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創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父母還要充分肯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積極傳播社會正能量,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為孩子堅定文化自信起到榜樣示范作用。另一方面,父母要注重家風家教建設,積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優良家風能夠積極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在修齊治平理想和家國一體理念下,中華民族形成了許多傳世的優良家風。這些優良家風承載著尊老愛幼、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勤儉持家、遵紀守法等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傳承優良家風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具有積極推動作用。父母要努力成為優良家風家教的建設者,積極宣揚和主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創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
文化自信培育的關鍵在于增強大學生作為文化自信主體的自覺意識。首先,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知識學習,夯實文化認同基礎。為了增進文化知識,大學生顯然不能局限于課堂學習來獲取有限的中華優秀文化知識。媒介融合技術的發展為大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帶來了極大便利,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媒介觀看《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百家講壇》等節目學習中華優秀文化知識,也可以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網絡新媒體學習中華優秀文化知識,筑牢文化自信的知識基礎。其次,積極參與文化實踐,努力實現知行合一。形式多樣的文化實踐活動有助于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例如,大學生積極參加中華傳統節日或者重大歷史紀念日的文化慶典活動,可以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理解。到革命圣地或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可以感受革命精神,增強使命擔當意識。參加學校開展的文化藝術節活動和社團文化活動,可以豐富精神生活,感受中華文化魅力。參加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勤工助學等勞動實踐活動,可以培養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形成主動傳承中華文明的自覺行動。第三,不斷提升綜合文化素質,形成客觀公正的文化態度。大學生綜合文化素質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重視文化實踐活動,而且要重視人文社科知識的學習。文化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大學生開闊視野、開拓思路,提升文化踐行水平。人文社科知識學習可以幫助大學生提升文化高度、視野寬度、思想境界,增強文化理解力和判斷力。大學生在人文社科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要堅持辯證性思考和批判性吸收,客觀公正地對待不同民族文化,不斷提高文化甄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