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利,王鳳仙,張爽,李龍華
(呼倫貝爾學院 機電工程學院,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8)
中國正進入智能時代,由于技術、人口紅利、國際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正面臨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的關鍵時期。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對各行各業產生巨大沖擊,很多職業正被新職業取代或逐漸消亡。2018年,教育部指出“高教大計、本科為本,本科不牢、地動山搖”,明確了本科教育的重要性。2019年提出大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應用型本科大學是國家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當前主要任務是改變傳統教育人才培養的滯后性和同一性,重新構建符合智能時代的“先進、應用、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
我國創新教育1998年始于清華大學,2002年在全國9所院校開展創業學院試點,此后開展了多種措施鼓勵全民進行“創新創業”,并逐步形成了“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熱潮。2015年,國家提出二本院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應用型本科院校成為培養社會基礎人才的主力學校。為了培養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高校紛紛建立了各類實踐基地,由于受資金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有些基地不能滿足企業的要求。相對于傳統“踏實、認真、肯干”的舊工科人才,未來“智能背景下”需要的是不僅具有扎實的工程實踐能力,還要很強的創新、應變、創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充分利用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師資、地域、專業優勢,開展特色創新創業教育,發揮受教育人數多、領域廣的特點,對未來全民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地區經濟穩定發展、國家綜合能力提升有重大意義。
為了切實提高大學生雙創能力,推出了多門優質慕課免費使用。各大高校紛紛把雙創課程列為必修課程,部分應用型院校采取線上自主學習慕課的方式完成雙創基礎教育。從效果上看有“水土不服”的癥狀,學生刷課現象普遍、沒有認真進行學習,而且受觀念、地理位置、資源等因素影響活動的開展不夠深入,完善高質量的作品較少,沒有發揮學科和地域優勢。專業教師對固守專業理念,對雙創教育認識表面化,既不能進行基于專業的雙創指導,又不能在專業課程中靈活融入雙創思維,沒有給學生啟迪和引導。
以學科和專業為基礎做“有根的、持續的、深入的、長期的、可發展的”創新創業教育,對專業教師進行雙創教育培訓,把雙創教育融入教學的方方面面。從畢業和生活需求反推形成4年創新創業學習目標,完善現有的導師制度,大學一年級開始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基礎創新創業課程的學習,二、三年級完成基于專業的雙創課程學習,四年級完成畢業創新創業作品。結合專業、學科、科技、社會發展逐步開展活動,逐步完成創新創業作品,更加深入、具有系統性和邏輯性。注重對學生的鼓勵和引導,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對過程中產生的挫折和問題及時解決,有利于其今后積極面對工作和生活。
智能時代開展雙創活動會涉及創新設計方法、計算機、編程、機器人學、經濟管理學、教育學、心理學、農學、物聯網等多個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根據項目專業大方向制定全校公選課程集群,由指導教師給出參考目錄,學生通過慕課自學和校內選課完成課程學習。 以機器人創新項目為例,以機器人大賽為項目原型,同時結合智能制造專業就業需求,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創新實踐課程體系。建議學習目錄包含:工程基礎、機械、力學、計算機及編程、建模仿真、單片機、硬件開發、ROS、管理、創客、演示等課程。采取選修和必修結合,主要考查靈活實踐運用。采用項目式教學:引導學生通過“實踐認知→理論指導→再實踐驗證→自主創新”的方式來學習,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精神。
呼倫貝爾學院是一所綜合大學,不僅有師范專業還有機械、計算機、農學等多學科,地處中國北疆,人文資源豐富。呼倫貝爾物產豐富,不僅有煤炭、天然氣等礦產資源,還有馬鈴薯、油菜等農作物,還有遼闊的草場。智慧礦山、智慧農牧業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在國家2019年12月“科技興蒙”政策的扶持下,從地方經濟和技術痛點出發尋找項目,開展“文、理、師范”類多學科融合地方發展的創新創業模式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搭建創新團隊時學生和指導教師采取多學科互補的原則,由機械、教育、計算機、電氣、汽車、經濟管理等多個專業和方向。結合專業在智慧礦山自動駕駛、農業物聯網、智慧農牧業、仿生機械等多個方向開展活動,通過教師的科研項目為活動開展提供各項資源,同時達到了師生和企業互利。
為了對學生雙創活動有反饋和評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參加各類大學生學科競賽。根據含金量和專業對口情況對競賽進行篩選,以2020年國家競賽名單中的競賽為主。以各學科專業大賽為切入點,兼顧“互聯網+”“挑戰杯”等其他競賽。以賽促創、以賽促用、以賽促教、以賽促研,以點帶面多方位融合,真正把學生創新創業活動落地并養到開花結果。通過競賽展現了師生風采,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創新、應用實踐、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為今后學習、考研、就業奠定良好基礎,真正體現了工學結合、學以致用。多方融資解決缺少場地、設備、加工環境和資金的問題。逐年逐步補充一些小設備,大設備向企業借用。資金問題采取學校投入、教師科研、企業贊助各1/3的模式,經管專業學生管理項目資金,避免資源的浪費。
各團隊在各項競賽中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績,其中“機器人創新團隊”在2018年—2021年“互聯網+”“機器人”等學科競賽共獲國賽獎項12項、省賽15項、校賽9項、優秀獎若干。2021年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2項。
打破專業、學科、學校、時間、空間的壁壘,定期開展線上線下學習和交流,提升自身的理論和實踐水平。借助學校的智能制造、虛擬仿真等實驗室開展實踐活動。主要采取高質量的講座、參加比賽、參觀實驗室、參加會議、企業合作等模式。多次同內蒙古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團隊進行線上線下交流學習。和大疆、博創、越疆等機器人生產企業建立合作管系。充分利用中國大學慕課、B站、抖音等新媒體新平臺進行碎片化學習。
2019年開始結合,大學生社會實踐開展創客科普活動,團隊以教育和理工專業為主,專業互補、學以致用、服務社會。共開展創新科普活動60余次,下一步將輻射推廣到幼兒園、中小學、福利院、鄉村等地方,帶動地方科技水平的提升,探索成年人、老年人的創新創業活動。
結合師范專業的教育、工科類的技能和技術優勢,使創客活動更加專業和正規,為師范和理工科等多個專業提供了新的實踐和就業渠道,達到創新促創業、創業促就業。探索師范院校機器人、信息教師的新培養模式,畢業后即能進入中小學、幼兒園進行教學,提升了中小學雙創教育的專業水平,為邊遠地區的素質教育錦上添花。
智能時代的來臨給我們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未來充滿了變數,很多人還未等到畢業就已經失業。繁重、重復、單調的工作崗位將會被機器取代,不可替代的需要創新創造能力的崗位將增多。在這種背景下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變得非常重要,只有全民創新創業才能使我們變成創新型國家,沖破枷鎖、屹立在世界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