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國君,王璇慧,張鵬越
(國家稅務總局內蒙古自治區稅務局,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內蒙古通遼市是蒙古族傳統醫藥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被命名為“中國蒙醫藥之都”“蒙醫學研究首發之地”。近五年來,通遼市蒙醫藥大健康產業逐漸聚集,初步形成了集種養殖、產學研、醫治療、健康養膳、保健護理的五大產業板塊。隨著我國傳統醫藥在世界上影響的日漸擴大、我國人口老齡化逐步加劇以及人們對身體健康的日益關注,加之傳統醫藥學在處理突發公共衛生安全方面具有獨到的價值,蒙古族傳統醫藥產業發展前景可謂廣闊,有必要加強研究并發揚光大。中國“蒙醫藥”發展看內蒙古,內蒙古“蒙醫藥”發展看通遼,筆者希望通過對通遼市“蒙醫藥”產業發展現狀的調查分析,指出當前“蒙醫藥”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而提出促進“蒙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建議。
2020年,通遼市“蒙醫藥”產業產值達38.4億元,其中藥材種植面積3.38萬hm2,實現產值3億元,“蒙醫藥”生產企業實現產值20.4億元(其中“蒙醫藥”企業實現4.07億元),三產產值實現15億元,其中醫療機構實現收入13億元,其他2億元。
近年來,依據不同藥材資源稟賦和市場效益,論證優選適合通遼市種植的藥材品種,以奈曼旗、科左中旗、扎魯特旗、科左后旗等藥材主產區為重點,布局6.66萬 hm2藥材基地建設。奈曼旗規劃占地20.9 hm2,投資5億元,重點建設集倉儲物流、冷鏈運輸、初加工、品牌展示、數字化交易、質量檢驗等功能為一體的藥材集散地。
通遼市現有蒙成藥生產企業3家,其中內蒙古蒙藥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最大的“蒙藥”生產企業,內蒙古庫倫蒙藥有限公司是最早的“蒙藥”生產企業,內蒙古科爾沁藥業有限公司是最大的“蒙藥”貼劑生產企業,3家企業共持有169個“蒙藥”文號,9個劑型,列入國家醫保目錄55個品種,中藥文號181個。年產蒙成藥1 000多t,產量占有全國“蒙藥”市場50%以上。
通遼市是“全國蒙醫藥工作先進市”,轄區內所有綜合醫院、90%以上的蘇木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中心設有蒙醫科,80%以上的嘎查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站能開展蒙醫藥服務;有制劑室8家,6家獲得《醫療機構制劑室許可證》;轄區內初步建立以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市蒙醫醫院、市蒙醫整骨醫院為龍頭,旗縣蒙醫醫院為骨干,蘇木鎮衛生院為基礎,嘎查村衛生室為補充的蒙醫四級服務網絡。
通遼市逐步發展與“蒙醫藥”產業相關聯的大健康產業、生命健康產業等,醫康養一體發展趨勢正在孵化成長,部分旗縣市區蒙醫醫療機構逐步轉型為集養老托老、養生與醫療康復為一體的醫康養結合模式。科爾沁區蒙醫醫院、開魯縣惠民醫院、奈曼旗普仁中蒙醫醫院等已初具規模。
近年來,國家和自治區不斷出臺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優惠整理范圍、深度和力度不斷加大。2019年—2020年,蒙醫藥產業稅收收入呈現階梯下降趨勢,“蒙醫藥”產業銷售收入不降反升,由2016年的3.2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4.1億元,五年間平均增長率6.4%,減稅降費政策對促進“蒙醫藥”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作用明顯。
“蒙醫藥”產業享受的增值稅優惠政策主要是一般納稅人增值稅稅率下調(2018年由17%調到16%,2019年由16%調到13%)、增值稅增量留抵退稅和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起征點提高。2018年—2020年通遼市稅務部門累計為蒙醫藥產業辦理增值稅減免2 890萬元,占到2020年蒙醫藥產業實現稅收的52.2%。
“蒙醫藥”產業主要享受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是西部大開發“三免三減半”、高新技術產品研發經費加計扣除和小型微利企業5%、10%的優惠稅率,2018年—2020年“蒙醫藥”產業累計享受企業所得稅減免優惠679萬元。
“蒙醫藥”產業其他稅收優惠主要反映在小規模納稅人和小型微利企業上,主要涉及餐飲(藥膳)、養生保健(推拿)產業方面的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城市建設維護稅,2018年—2020年“蒙醫藥”產業小規模納稅人和小型微利企業累計享受這些稅收政策性減免135萬元。“蒙醫藥”產業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都是普惠性的,沒有特別條款。即使這樣,近三年來通遼市“蒙醫藥”產業借稅收優惠紅利的東風呈現增長勢頭,蒙藥膳納稅人增加65戶,其中單位納稅人登記12戶,個體經營納稅人登記53戶,蒙醫藥學研究機構增加4戶,養生保健服務增加10戶,蒙醫藥制造企業增加8戶,目前處于籌建期還沒有實現稅收收入。
從稅源看,通遼市“蒙醫藥”第一產業(種養殖)、第三產業(醫治療養膳、保健護理、學研)基本不體現稅收,稅收主要體現在第二產業的“蒙醫藥”生產加工方面,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蒙藥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庫倫蒙藥有限公司和內蒙古科爾沁藥業有限公司3家蒙成藥生產企業上。2016年—2020年,3家企業累計實現稅收4 541萬元、5 753萬元、6 757萬元、5 474萬元和5 001萬元,平均占到通遼市“蒙醫藥”行業稅收的17.2%,稅收體量還不是很高。
分稅種看,近五年通遼市“蒙醫藥”產業主體稅種主要有國內增值稅(2.19億元)、企業所得稅(1 678萬元)、城市維護建設稅(1 385萬元)、房產稅(1 251萬元)和城鎮土地使用稅(904萬元),5個稅種累計實現稅收2.7億元,占到“蒙醫藥”產業稅收收入的98.5%,其他稅種實現稅收還比較少。
內蒙古蒙醫藥的研發機構、檢驗機構、醫療機構主要集中在通遼市,擁有10家科研機構。內蒙古民族大學設有蒙醫藥學院,通遼職業學院設有藥品食品系,兩所院校每年為社會培養蒙醫藥類畢業生400余人。現有蒙醫藥專業技術人才1 357人,其中博士23人、碩士110余人,蒙醫執業醫師1 208人,中醫職業醫師1 162人。近年來,先后承擔完成國家科技支撐項目、973前期專項、新藥創制專項等各級科研項目近200項,獲國家專利12個,鑒定科技成果17項。內蒙古蒙藥股份有限公司已完成9個蒙藥產品的標準提升研究工作,內蒙古庫倫蒙藥有限公司“消食十味膠囊”列入國家藥品標準提高項目,兩家企業已成功申報自治區蒙藥配方顆粒研發生產和臨床使用試點。
通過對“蒙醫藥”產業調研,發現制約產業發展還普遍存在以下幾個瓶頸問題,影響到產業繼續做大做強做優,需要政府及有關部門綜合施策,加強梳理、規范、指導和幫扶。
“蒙醫藥”產業地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對內地影響度不高,沒有產品出口配額。以內蒙古庫倫蒙藥有限公司為例,從企業增值稅發票銷往方向觀察,在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中,蒙藥產品銷往28個地區。從金額上看,額度不高,票面金額超過100萬元的省份有8個,合計金額占比近90%,其中內蒙古占比24%,位居頭位,重慶市占23.4%、遼寧省占17.3%、浙江省占10.9%、北京市占6.2%、上海市占4.0%、黑龍江省占1.98%、福建省占1.95%、其他20個省(市、自治區)占比都不高,居于1.28%~0.02%,總占比不到10%(9.95%)。
通遼市“蒙醫藥”產業發育還不充分,產值規模小,與通遼市其他重點行業對比,稅收體量相差懸殊,通遼市煤炭行業稅收占比22.5%、有色金屬行業稅收占比10.2%、電力行業稅收占比7.8%,“蒙醫藥”行業稅收占比只有不到0.4%(0.39%)。從3家蒙成藥生產企業在2020年重點稅源企業排位情況看,內蒙古蒙藥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44位,內蒙古庫倫蒙藥有限公司排名第80位,內蒙古科爾沁藥業有限公司排名第374位。“蒙醫藥”行業在一、二、三產業之間關聯性也不強,近幾年伴隨“蒙醫藥”產業推進,第一產業種養殖才有所發展,但是種養殖成果和藥型,并不完全被當地蒙成藥生產企業采購,種養殖企業、生產企業還要到市場上銷售和采購,增加了營銷成本。第三產業的學術研究還沒有與蒙醫藥企業規模化生產形成嚴密的產業鏈。
由于缺乏對蒙藥藥理、藥效以及作用的宣傳,蒙醫藥傳播范圍大多只分布在蒙東地區和遼寧省、吉林省周邊地區,與藏藥、苗藥等其他民族醫藥相比,通遼市蒙醫藥市場占有率低,沒有1家蒙成藥企業年銷售收入超過3億元,并且沒有1家上市公司。而奇正藥業、西藏藥業、貴州百靈年銷售收入都超過10個億甚至20個億,所以“蒙醫藥”產業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蒙醫藥”個性產品少,大多是共性產品,且產品不豐富,水丸、蜜丸、膠囊、貼劑,共用“衛字”批號誰都可生產,沒有差異化,存在各少數民族藥品共用同名藥。通過對內蒙古庫倫蒙藥有限公司增值稅發票開票貨物名稱數據加工分析,2018年—2020年蒙醫藥銷售金額10.5億元。單品銷售排名,銷售過億的產品只有1種(扎沖十三味丸),金額1.4億元,占總銷售額的13.1%,銷售超過百萬的產品有43種,銷售額占比47.9%,其他產品占比較為零散。從產品銷售額分布上看,沒有一款頭部產品真正能夠帶動企業發展。
銷售費用、管理費用過高,壓縮了“蒙醫藥”產業利潤空間。從3家蒙成藥之間和與同地區中藥企業財務數據對比情況看,由于銷售網絡、營銷渠道需要開拓,3家蒙成藥企業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占比都在45%以上,內蒙古蒙藥股份有限公司占比68.1%,內蒙古庫倫蒙藥有限公司占比49.6%,內蒙古科爾沁藥業有限公司占比46.2%,而同地區的康臣藥業(內蒙古)有限責任公司同期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占比只有34.2%,明顯低于蒙成藥企業,2020年康臣藥業(內蒙古)有限責任公司實現稅收2.8億元,位列當地重點稅源企業第7位,其中企業所得稅1.2億元。
以內蒙古蒙藥股份有限公司為例,企業現有243個藥品文號,其中83個是蒙藥文號,因為缺少專業蒙醫藥執業評審專家審定,列入醫保的蒙藥文號只有22個。在目前各地招投標、異地醫保報銷等政策環境下,制約了蒙醫藥產品進入主流市場的途徑,另外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品種更是少之又少,嚴重影響蒙醫藥制造企業研發、生產其他藥品的積極性。
企業轉制重組過程中,蒙醫藥藥方使用權和轉移權易被不良企業以收購形式占有。有些蒙醫藥基礎理論和標準滯后,原有標準不能完全適應生產實際,僅突出老藥方延續生產,缺少新技術、新醫藥研制,蒙醫藥制造業還停留在原有醫藥品生產端,缺乏對蒙古族醫藥的醫療器械、營養品、保健品的研究與開發。藥方使用權一旦被不良企業轉移,不但影響到蒙醫藥產業的發展,更會影響到地方經濟和財力增長,造成徹底性稅收轉移。
融資難、融資貴在“蒙醫藥”產業發展過程中也表現得非常突出。一般情況下,資產負債率越小,說明企業償債能力越強,但另一面也說明企業利用財務杠桿能力不足,內蒙古蒙藥股份有限公司企業資產負債率2019年49.9%、2020年48.1%。醫藥制造業新藥研制周期長、研發投入大,投鼠忌器,怕投資“打水漂”。研發經費不足,造成“蒙醫藥”產業新產品研發或原有產品改良不足。2019年、2020年內蒙古科爾沁藥業有限公司、內蒙古庫倫蒙藥有限公司企業研發費用逐年下降,分別減少156萬元、35萬元。
受地方有限財力影響,財政補貼資金不能及時到位。以內蒙古庫倫蒙藥有限公司為例,獎勵2019年企業開發的新品明目25味丸50萬元、蒙藥配方劑160萬元,目前資金只到位40萬元;2020年獎勵企業開發的18味歐曲丸和涼血退熱排毒丸277.8萬元,還沒有資金到賬信息。獎勵性資金遲遲不位,影響到企業研發勁頭。
稅收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對促進產業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與財政金融政策的有效結合,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綜合效用。推進“蒙醫藥”產業發展,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行政、財政、金融和稅收多方面政策予以扶持,通過政策合力,實現“蒙醫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3.1.1 從普惠性優惠為主,轉向以專項性優惠為主。一般產業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初期刺激資金大量涌入,優惠待遇消失資金又會迅速退潮。通遼市蒙藥制造企業成立較早,新產品研制不會立竿見影,很難套用西部開發或高新技術產業企業所得稅減免政策。為充分發揮稅收優惠政策促進蒙成藥制造業發展,稅收優惠政策應該從普惠性優惠向專項性優惠轉變,讓更多蒙成藥制造業企業享受到新時期稅收優惠紅利。
3.1.2 從短期優惠為主轉向以長期優惠為主。目前,我國稅收優惠以短周期為主,優點是短平快、簡單透明、效果直觀,蒙成藥制造業發展需要國家制定長期專項性稅收優惠政策予以扶持,減免蒙成藥制造業企業全部或部分稅金,通過稅收優惠讓渡資金,引導企業技術革新和科研開發,激發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3.1.3 從最終優惠為主轉向以環節優惠為主。蒙醫藥制造業從立項、培育、發展需要一個持續漫長的過程,新蒙成藥產品研發、試制、臨床、推廣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代人的研制—觀察—分析—調整再到市場。我國制定扶持蒙成藥制造業發展稅收優惠政策時,應該把稅收優惠落實到各個環節,尤其技術攻關、市場開拓等重要環節。
3.1.4 從注重單一稅種優惠轉向以多稅種優惠為主。我國現行減免額度較高的稅收優惠以企業所得稅為主,少有兼顧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蒙成藥制造業企業經營初期一般微利或虧損,很難真正意義上享受到企業所得稅優惠所帶來的實惠。同時增值稅占據蒙成藥制造業很大稅收比重,如果有特殊稅收優惠待遇,蒙成藥制造業會有效減輕所承載較高的稅收負擔和資金壓力。
3.2.1 在增值稅政策上。蒙成藥制造業在發展初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金,產生的進項稅金是上游相關企業轉嫁而來的稅收負擔,一時難以轉嫁出去,降低了企業資金使用效率。建議為減輕蒙成藥制造業企業稅收負擔,應對蒙成藥制造業企業研發環節購進的機器設備、技術研發建造的廠房和新產品研發過程中產生的增值稅進項稅額一定時期實行退稅政策,對于產生的應繳增值稅,參照即征即退政策或先征后返稅收照顧,激勵企業創新意愿,降低企業自主創新帶來的資金風險。同時,蒙成藥制造業肩負著振興民族醫藥的使命,應該實行出口退稅政策,鼓勵出口創匯,增強“蒙醫藥”的國際競爭力。
3.2.2 在企業所得稅政策上。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針對蒙成藥制造業的企業所得稅減免,制造業新產品研發、申報時間長、程序繁瑣,不利于蒙成藥制造業創新發展。現在蒙成藥制造業按照一般制造業企業執行研發活動中實際發生的研發經費,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自2021年1月1日起,再按照實際發生額的100%,在稅前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自2021年1月1日起,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200%在稅前攤銷。為鼓勵蒙成藥制造業發展,激發企業創新新動能,應適當再增加蒙藥制造業研發經費加計扣除比例,同時適度放寬蒙醫藥制造業企業廣告宣傳費用列支標準,由現在執行不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的30%的部分準予當年扣除提高到50%,提高蒙醫藥制造業稅前扣除風險準備金、技術開發準備金標準,為企業研發活動提供資金保障。
3.2.3 在個人所得稅政策上。在蒙醫藥制造業中,人力資本是創新的重要元素,為培育蒙醫藥制造業科技人才成長,建議:①對于蒙醫藥制造業創新人員建立國家人才庫,健全有關人員的個人所得稅扣除項目,在普惠性專項扣除、六項附加扣除基礎上,適當提高必要生活費用、本人和子女家庭教育費用扣除基數,鼓勵個人教育投資。②對蒙醫藥制造業創新個人國家獎勵、技術研發轉讓和服務收入給予免稅,增強研發人員的榮譽感,激發工作動能。③對蒙醫藥制造業技術研發人員以技術入股取得的收益免征個人所得稅,調動研發人員愛企責任感,減少技術外溢。
3.2.4 在地方各稅上。其他稅費屬于地方財政范疇,地方財政擁有適度自主調控權,蒙成藥制造業園區建設初期,可以采取轉讓土地使用權形式參股,適當減免蒙成藥制造業土地增值稅、房產稅、城鎮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費附加等地方稅費,緩解企業發展資金壓力,適度放水養魚,營造社會效益。
大力優化稅收營商環境,對蒙醫藥產業實施個性化服務,確保企業用足用好稅收優惠政策,讓各項稅收優惠政策落地生根。
①嚴格執法,稅務部門與政府其他市場管理部門一道凈化蒙醫藥市場營銷環境,理順蒙醫藥產業經濟鏈條與稅收收入的關系。②監控反映蒙醫藥產業稅收政策執行過程的優與劣,稅收政策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鼓勵蒙醫藥優秀企業繼續前行,也可以淘汰蒙醫藥產業的落后產能,準確及時落實國家相關產業政策,適時調控蒙醫藥產業與國家宏觀經濟發展大周期協調運轉。③從蒙醫藥產業發展方向、發展規模、經濟運轉等方面深度開展經濟稅收調研,由“套餐式”服務轉為“點餐制”“配餐制”個性化服務,主動傾聽蒙醫藥產業發展的“心聲”,聽其音、知其意、達其情。④利用好國家專項稅收優惠政策,強化綠色藥物概念,利用增值稅發票大數據輔助政府部門建立質量追溯體系,實現蒙藥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從源頭上保證蒙藥質量,創建知名品牌,形成蒙醫藥產業低碳環保良性發展有模式;培植蒙醫藥產業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