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浩航
(華南師范大學,廣東 汕尾 516600)
2003年下半年,深圳市文化局首次在全國提出建設“圖書館之城”,自開展以來就受到廣泛關注。這項工程一方面促進了區域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它所彰顯出的以人為本的公共圖書館精神將給我國的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起到引領作用。
該研究探討的是構建一個反映“圖書館之城”建設成效的評估工具,但在現有的研究中并沒有針對“圖書館之城”建設成效的評估研究。因此,一方面“圖書館之城”建設作為城市范圍內的現代公共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的一種形象表述,故在以下的研究對話時加入了“圖書館總分館制”主題下的研究。另一方面,公共圖書館作為“圖書館之城”建設的主體,對其建設和服務績效的評估都可以映射出當前“圖書館之城”建設的定量效果,即可以將“圖書館之城”的概念進行外延,對關于公共圖書館評估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
“圖書館之城”作為一項實際的政策方針,其建設理念可以歸納為三個“全覆蓋”,即圖書館網點的全覆蓋、文獻網絡的全覆蓋以及數字化服務的全覆蓋。
圖書館網點的全覆蓋指的是實體圖書館的廣泛建設和合理分布。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IFLA)曾經在說明何謂“合格的圖書館”時提出“每一座公共圖書館的覆蓋人數為5萬人”這一標準。另外,程亞男認為,“‘圖書館之城’建設的核心理念在于科學分布基層圖書館,使其如同蛛網一般散布全城,實際的拉近圖書館與民眾之間的間隔[1]”。范并思也認為,強調圖書館的占地面積大小并無實際意義,怎樣建設更多的社區圖書館,規劃好圖書館的分布,讓民眾便利的到達圖書館,才是“圖書館之城”平等服務理念的體現[1]。
文獻網絡的全覆蓋體現的是對公共圖書館理念的成功貫徹,是對信息公平理念的進一步推進。目的在于保障民眾平等、便捷獲取知識的權利。譚祥金認為,在建設“圖書館之城”的過程中,基層圖書館不必過分強調文獻藏量的全面,而應注重收集社區居民需求量大的文獻資源[3]。范并思對市級公共圖書館和社區圖書館在文獻資源建設上的策略進行了區分,他認為市級的圖書館可以在保證館藏量足夠的前提下,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獻資源;基層圖書館則需要“集中力量辦大事”,以滿足大部分民眾的知識需求作為文獻收集的重點方向[2]。余子牛則認為,在文獻資源建設上,圖書館之城也應該重視各地之間的信息共享,實現跨城市的文獻網絡覆蓋[4]。
數字化服務的全覆蓋并不是簡單的只建設數字圖書館,拋棄實體圖書館,兩者之間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應當相互依存,互為補充,讓民眾享受到更加便捷的互聯網服務。程亞男總結了數字化服務的幾個重點,包括建設統一的連接多館的信息系統、構建分布全城的信息資源服務系統、實現網絡數據的共享以及推動圖書館網站的建設等[1]。肖煥忠認為實現數字化服務的覆蓋需要改變圖書館的組織方式,即從按照行政區劃分轉變為總分館制[5]。王長慶認為應該實行以中心館統一配置數字資源的模式,以點帶面實現數字化服務的全覆蓋[6]。
除了對目前的建設重點進行闡述外,一些學者也分析了“圖書館之城”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主要包括:總分館制度落實程度不一、行政管理效率較低、政策保障存在缺陷等。綜上看到,“圖書館之城”的建設重點和現存的問題往往是相互抵消的關系,比如總分制的實施不徹底、不均衡,那么,就會影響文獻網絡的覆蓋程度。說明未來一方面需要根據現存的問題調整建設的重點,另一方面需要通過建立定量的評價指標,發現薄弱環節并加以改善。
在關于公共圖書館的評估研究出現后,對于什么是圖書館評估的內涵定義出現了許多種說法。有的學者認為需要從公共管理的角度評估,將評價公共管理的工具運用在公共圖書館評估中。有的認為圖書館評估是一種“診斷活動”,也有觀點認為圖書館評估是一種成效評估。在21世紀初,國家圖書館發布《國家圖書館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標志我國圖書館績效評估事業的實踐開端[7]。基于此,以下所探討的公共圖書館評估也是從績效評估的角度,將圖書館作為一個系統,分析系統的各資源配置情況與產出效益的關系。
目前,專門針對公共圖書館評估主體的理論研究并不多,大多數是貫穿在其他的研究主題中。就具體的評估主體而言,黃如花等將圖書館評估的主體按照類型不同分為政府部門、圖書館主體、圖書館行業專家學者、讀者以及第三方評估主體[8]。吳慶珍則認為圖書館的評估主體為圖書館本身、圖書館上級部門以及第三方機構[9]。可以看到,目前大部分對于圖書館評估主體的分類相類似,主要包括三類主體:①圖書館本身;②政府文化主管部門;③第三方評估機構,包括受委托的第三方評估,以及學者或者用戶自發進行的評估活動。但當前對應該以哪種評估為重點還沒有形成共識,王學賢等認為應該將獨立于政府機構和圖書館之外的第三方作為評估的重點[10]。姜曉則認為由學者或者圖書館行業進行評估更具可操作性,評估結果也更加貼近圖書館的業務實際[11]。黃鈺新則認為用戶作為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對象,理應作為評價圖書館的主體[12]。因此,未來不應局限在以某一類主體為評估重點,而是應該形成多元的圖書館評估主體,從圖書館內外部進行多重評估,并且擴大用戶對評估的參與,從而促使圖書館事業的持續發展。
2.3.1 對資源建設的評估。公共圖書館的建設本質上就是對各項資源的合理配置。通常情況下,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可以分為:紙質文獻資源、數字資源、硬件資源、人力資源等。而學者也從不同區域的圖書館資源建設現狀出發,通過構建不同的評估指標來反映圖書館資源建設的情況。席濤等從文獻購置費用、館藏資源量、館舍建設面積等指標評價廣州公共圖書館基礎資源配置情況[13]。韓潔設置館藏增加量、工作人員數量等指標來評估陜西市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建設情況[14]。楊海玲從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和文獻資源建設等方面評估東西部地區的30個公共圖書館,她指出西部地區公共圖書館應注重提高提高設施和資源的利用效率,中部地區則應增加政府經費投入[15]。除了從公共圖書館內部建設的角度進行剖析,也有學者從政府保障的視角出發,認為公共圖書館建設是政府文化發展戰略的具體實踐。彭飛認為政府是圖書館資源保障的責任主體,公共圖書館的評估指標設置中應該體現政府的保障作用[16]。其中政府的財政投入是影響圖書館資源建設情況的重要指標。岳國威采用實證研究得出了河北省縣市級公共圖書館的事業發展水平與當地的經濟水平成正相關這一結論,部分財政收入較好的縣市在圖書館事業上的投入也更多,因此造成了區域發展不均衡的現象[17]。梁晨構建了一個評價河南省縣級圖書館的指標體系,他認為政府財政投入的欠缺會導致縣級圖書館的信息建設停滯不前[18]。
2.3.2 對服務能力的評估。 公共圖書館作為面向社會大眾的機構,服務是公共圖書館亙古不變的理念,對于公共圖書館服務能力的評估也是一直以來的研究重點。第六次的全國公共圖書館評估針對圖書館的服務能力同樣構建了部分新指標,諸如閱讀指導、移動圖書館、觸摸媒體服務等。王慧秋等則認為目前的圖書館服務評估更多地以采用專家意見為標準,缺乏公眾參與,因此構建了以用戶為評價主體的指標體系[19]。同樣,孫成江等選擇一些體現“以用戶為中心”的指標,如圖書館服務的具體環節、弱勢群體服務等來評價圖書館的服務能力[20]。也有學者從館員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高圖書館的服務能力。比如方小蘇調查了圖書館實際運轉過程中的各環節,構建的評估指標也更加注重館員的工作效率,以及服務的效果[21]。
本研究主要介紹了“圖書館之城”建設過程中的重點方向、存在的問題,并且梳理了關于公共圖書館評估的相關研究,主要包括公共圖書館評估的定義、主體以及內容,評估的內容包括對資源建設和服務能力的評估。可以看到,在評估體系的構建上,國內的研究基本上是依據圖書館的資源建設和服務能力兩方面進行劃分,力求指標體系的全面性。未來在構建圖書館之城評估指標體系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注重指標的可操作性,真正在圖書館之城實踐中進行應用,達到“以評促建”的目的。另一方面則需求響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的戰略和“圖書館之城”建設的新需求,構建出全面的成效評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