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耀輝
(江門市廣播電視臺,廣東 江門 529000)
網絡的快速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也使得傳統媒介不再是人們選擇的第一媒體,為了獲取受眾群體,電視臺紛紛對節目內容和形式進行創新,盡可能講好精彩故事。
在新形勢下,受眾群體對于新聞獲取的渠道以及對新聞內容的要求多元化擴展,信息量與可選擇范圍不斷增加,編輯記者的工作也必須適應新形勢帶來的新發展,才能確保自身采編工作以及電視臺的新聞質量。在技術進步與能力提升的過程中,編輯記者在日常工作中也逐漸凸顯出以下三方面特點。
首先是先進信息技術的運用,無論是數字技術、廣播技術等新聞工作常用的技術,還是大數據、云計算等偏向網絡化的技術,新聞編輯記者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都有接觸和應用,將這些技術與傳統采編工作相互結合,借助新技術的優勢提高新聞信息處理與編輯的效率,滿足當前新聞傳播迅捷的需求。
其次是新聞采編的時效性,就精彩故事而言,受眾群體第一時間接觸到的故事才能給予受眾一定的驚喜和吸引力,而后續的新聞信息也就逐漸談不上精彩。為了滿足受眾需求,新聞采編工作需注重時效性,加快新聞素材采集、處理與播出[1]。
最后是新聞內容的多元化、多渠道,在時效性的要求下,圖片、影像在先進軟件的支持下比敲打大量文字的速度更快,反饋的新聞內容也更加直接明了,多種形式的新聞內容使得觀眾可以獲得不同感受,而多渠道的傳播途徑也為新聞傳播提供助力,這也使得編輯記者的工作要在線上和線下同時展開,電視臺也需要對相關信息媒介統一管理。
在新形勢下地方電視臺編輯記者必須要認清自身的角色定位,才能編寫出精彩的新聞內容。正常來說,新形勢下編輯記者具有三種基本定位。一是傳播者角色,新聞記者肩負著傳播新聞內容、傳遞黨和國家政策、傳輸民眾聲音的重要角色,是社會公共利益以及社會輿論導向的協調者;二是多樣性的面貌,在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新聞內容的生產不再局限于編輯記者,人人都可能成為新聞內容的創作者和傳播者,加上人民群眾文化素質普遍提升,在追求新聞內容上也更加多元化,這使得編輯記者不是社會單一的發言人,而具有了社會聆聽者與宣傳者作用,這也要求編輯記者能夠適應多元化的要求,通過多元定位才賦予自身不同的角色,以此了解、深入、探究、參與各種新聞內容;三是地方性的定位,作為地方電視臺的編輯記者,采編工作必然要從地方特色出發,收集地方民生新聞,以地方群眾需求為基本方向開展采編工作,才能發揮地方電視臺的作用。另外,編輯記者過往的角色定位也需繼承,樹立良好職業形象與發展追求,避免虛假新聞與故事炒作[2]。
新技術、新媒介的運用自然也要求編輯記者專業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而編輯記者的專業能力主要表現在工作水平和思想品德這兩方面。先是工作能力的要求,編輯記者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能夠對新聞節目編輯和采訪發表自己的見解,可以將基本知識與專業能力有效結合,使自身制作的新聞內容取得良好的口碑,獲得受眾群體的喜愛。而且編輯記者還需具有學習汲取新技術、新知識的能力,在新形勢下更是如此,對信息軟件、其他新聞渠道、受眾需求的深入了解有助于編輯的新聞內容更契合時代要求,才能保證當下采訪編輯工作的有效開展。在思想素養這一方面則需要編輯記者提升職業道德和政治覺悟,編輯記者要能夠在日常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根據新形勢下新聞行業的發展提高采訪和編輯能力,并堅持正確的道德觀念與法治觀念。地方電視臺的編輯記者要積極深入基層群眾,從地方群眾的角度出發,了解相關訴求,看待相應問題,關注民生新聞素材,才能更好地提高故事的社會影響力。
新形勢下地方電視臺編輯記者想要講好精彩故事就必須要掌握地方區域特點,深入民生并從民生的角度出發,從而開辟出一片貼近群眾、服務群眾的新聞天地。只是在新形勢下,地方特點的掌握變得愈加困難,層出不窮的民生新聞欄目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本地民生與外地民生新聞如出一轍,新聞內容有關民生的“量”不斷增加,但是新聞內容,故事的質量卻在不斷降低。這是由于編輯記者在采編新聞過程中很難有區別于他人的立意選題,少有獨具特色的新聞內容,電視臺也少有精彩的欄目出現。這種狀況導致了受眾群體對于新聞內容乏善可陳。
在新形勢下地方電視臺編輯記者要想掌握地方新聞特點,提升新聞內容質量的本質,就要求編輯記者突出新聞節目的個性和特點,既要遵循地方特色道路,也要創造出新的故事內容。具體的創新或個性則要根據編輯記者負責的內容定位、文化審美、形象定位以及結合受眾群體的實際需求來綜合評定地方新聞內容的特點,通過這種方式才能掌握新聞內容的側重方向與定位,與其他新聞內容產生區別。編輯記者掌握地方特點不只局限新聞內容上,包括傳播渠道、網絡媒體、新聞形式等方面定位都應當成為編輯記者需要關注的內容,從中報道和制作有價值的新聞,最終選取出能夠吸引受眾群體的精彩故事。
新形勢下新聞行業以及編輯記者都處在變化過程之中,在新聞記者采訪或編輯工作中或多或少受到新形勢的影響出現一些問題,導致無法編寫出精彩的故事內容,這需要編輯記者進行反思和改進。地方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節目內容的庸俗化,為了吸引群眾的眼球,獲取較高的收視率,在新聞內容的采編上自然而言會聚焦到一些曲折離奇、五花八門的新聞內容之中,如果新聞以這類內容為主,就會使新聞或電視節目的品味庸俗化,對受眾群體產生消極影響,甚至引起群眾對新聞故事的反感和抵觸。為此,編輯記者和電視臺在采編新聞故事時要注重積極向上內容的引入,避免將獨立性問題擴大化,確保新聞內容的真實反饋。比如,地溝油、餐飲安全問題時有發生,編輯記者不能以偏概全,要客觀如實地進行報道。
第二種是編輯記者角色的越權,在互聯網背景下,個人信息安全受到較大重視,而媒體作為社會輿論的引導者難免會在收集信息或采訪過程中深入挖掘相關內容。某些媒體在采訪過程中將自己定位為執法者或當事人,忽略了采編新聞工作本身的價值,沒有發揮其輿論監督的作用,甚至出現侵犯當事人隱私的狀況。比如,新冠疫情期間某地的“零號”感染者個人信息被媒體爆料,在網絡環境下迅速發酵,出現網暴、侵犯當事人權利等不良社會現象。為了避免這類問題的發生,編輯記者必須清楚自身的角色定位,雖然新聞采編無法回避社會問題,也需盡可能貼近群眾需求,保障群眾的話語權與知情權。但是在采訪和編輯過程中,編輯記者必須要遵循法律法規并考慮社會道德層面的影響力,不能越線越權,將社會問題擴大化[3]。
第三種是精彩故事的定義,在社會格局大幅變化、媒體形式多樣的環境中,不可否認傳統電視臺以及傳統采編工作受到了巨大的影響,過往精彩的新聞內容在當前環境下已經稱不上精彩,這使得編輯記者感到采編工作的艱難。這需要編輯記者清楚認識到在新形勢下,受眾群體的多樣性需求使得精彩故事的定義呈現出多種標準,一方面要明確眾口難調的本質,另一方面則要挖掘受眾群體對于精彩故事的要求。無論新形勢如何變化,受眾群體依然會對基本的故事內容有著清晰的需求。例如,老年人群體對于老年生活和健康養生方面的新聞故事有著必然的需求,而編輯記者需要做的就是在新技術、新方法的加入中選擇出更適宜老年群體的采編方式。比如,受年齡影響,多數老年人的眼神不太好,那么新聞故事編輯就可以減少文字內容,多用圖片展示,迎合老年群體對新聞內容的需求。
新形勢下地方電視臺編輯記者必須要創新采訪方式,順應新聞行業發展的趨勢開展采編工作。首先要加強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各種傳播媒體與媒介的涌現為新聞內容提供了多種傳播方式,這也對編輯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掌握傳統采訪技巧的基礎上,還需要對攝像、提問、互動等方面有著深入的掌握,能夠熟練使用新媒體軟件、網絡直播平臺、各種APP等,這樣在采訪過程中遇到各類情況都能有效應對,第一時間做好采訪準備。而且采訪也可以在多種渠道下進行,特別是疫情期間,線下交流互動受到阻礙,編輯記者就要利用好網絡平臺、微博、微信公眾號與群眾進行互動,才能夠拉近記者與群眾的距離。
2021年4月,廣東省江門市廣播電視臺成立的“許嘉文工作室”提前策劃,在2021年8月東京殘奧會江門籍運動員陳健新比賽當天,到陳健新家中采訪其家人觀看陳健新比賽直播的情況,其中制作的短視頻《冠軍背后的最美愛情故事》,第一時間反映了陳健新妻子觀看直播的心情,在全網播放量近千萬次,抖音號“JMTV故事販賣機”播放量超過3萬,視頻號“JMTV嘉文工作室”播放量超過13萬次,并被人民網廣東頻道首頁轉載,央視頻、新華網、中國青年網、騰訊新聞、澎湃新聞、鳳凰網等媒體紛紛轉發,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其次則是增加網絡在工作中的運用占比,互聯網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在編輯記者工作中也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助力自身采編故事。比如,在采訪前,編輯記者可從網絡上收集相關資料,做好充足的準備,可以有效提高效率,并且全面了解采訪的內容更有利于編輯記者獲取新聞內容的核心要素,為后續編寫出精彩故事提供支持。另外,在了解受眾群體的需求時,可以利用大數據對受眾群體的年齡、愛好、觀看內容進行分析和整理,迅速找到群眾關注的焦點內容和熱點話題,以此進行采訪能夠挖掘出更具價值的新聞內容[4]。
最后是要創新采訪的方法,傳統固定的一問一答采訪形式較為古板無趣,只有在正式的場合更為適用,而民生采訪、日常訪談中編輯記者要轉變過往的采訪方法,使采訪形式更加生動靈活,在增加采訪新穎性的同時,賦予受訪者更加輕松的氛圍,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對話來放松受訪者的心態,拉近記者與受訪群眾的距離,這樣才能獲得真實、有深度的新聞內容。而這類輕松愉快氛圍下的內容越來越受觀眾的喜愛,只要稍加編輯,便能夠成為一篇精彩的故事。
編輯的形式相比采訪更為重要,在時效性和新技術的影響下,編輯工作也產生了不小的變化,這也要求編輯記者盡快革新編輯形式,學習新的編輯方法。一方面編輯記者要創新自身的寫作方式,在新時代下,冗長的概述不再適合新聞故事,特別是網絡新聞內容更要淺顯易懂,篇幅簡練,而在較短的篇幅內吸引受眾群體,生成精彩故事是非常有難度的。現階段,新聞內容多是以時效性為主,讓受眾群體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獲取相關信息,而影響力較強的新聞才能產生真正的新聞價值,能夠與受眾群體產生共鳴的故事,更是難能可貴。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創作出價值高、深度強的文章是編輯記者發展的根本方向,這就要求編輯記者養成采訪與編輯協同進行的能力。比如,在采訪中進行錄音,采訪完成后迅速利用手機或筆記本在現場進行編輯創作,既符合當前形式快速傳播的要求,也能夠迅速編寫出精彩的新聞故事[5]。
另一方面則要編輯記者革新新聞編排的方式,迎合開放化的傳播環境。目前大部分新聞內容都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來吸引受眾群體的興趣。編輯記者在采取圖文并茂的同時也要考慮不同傳播渠道對于新聞內容讀取或觀看的特點。比如,手機觀看新聞內容多是上下滑動或點擊屏幕,在新聞編輯排版時就要考慮到手機觀看的特點,迎合受眾群體的實際情況。記者在編輯過程中也需改變傳統新聞排版的方式,當前受眾群體對于新聞故事的追求不僅是新聞的時效性,還有觀看的價值或體驗,尤其是新聞內容較多的故事,如果編輯排版過于密集,反而會影響受眾群體的觀看體驗,新聞質量再高也不會給觀眾留下好的印象。多樣性的編排方式不僅能夠吸引受眾群體的閱讀興趣,而且能夠為精彩新聞內容起到襯托的作用,使受眾群體更好地投入到新聞閱讀之中,進而獲得高質量的新聞閱讀體驗。
綜上所述,新形勢的發展背景下,地方電視臺編輯記者在不斷適應與學習新技術、新方法的同時,還需積極融入地方特色,將采編專業能力在新媒體中有效發揮。通過掌握地方受眾群體特點,加強新媒體的運用,并規避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創新采編工作方法,促使新聞故事更加出色,讓新聞內容在快速、真實的基礎上獲得受眾群體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