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虎 李 鳳 趙澤華
(1.云南省麗江市麗江文化旅游學院,云南 麗江 674100;2.云南省麗江市寧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云南 麗江 6743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生活在麗江市瀘沽湖畔的摩梭人作為納西族的一支有著其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民族文化,轉山節作為摩梭人的重要傳統文化節日,集中展示了摩梭人的宗教習俗、文化藝術、體育競技、飲食習慣、民族風情,是摩梭人傳統文化藝術匯集的盛會。
“轉山節”從最早的自然崇拜到原始宗教活動,到后來藏傳佛教的融入,其文化內涵逐漸演化。雖然以自然為主體的自然崇拜形態保留了下來,但其形式簡化,內容單一的現狀比較嚴重,摩梭人民間文化藝術價值很高的對歌、獅子舞、牛頭馬面羊角舞等音樂歌舞活動已瀕臨消失,賽馬、蕩秋千等民間體育競技活動也因條件限制而不復存在,而現在由于多元文化的沖擊和參與,甲搓舞、飲食等仍然保留的文化活動也滲入了多元文化內容,傳統音樂、舞蹈、服飾、飲食等文化內涵逐步淡化。同時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逐步代替以步行、騎馬為主的轉山傳統習俗。再加上旅游業的開發和自然生態環境的退化,使得傳統轉山節活動賴以生存的文化和自然空間環境有了較大改變。轉山節這一古老的、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面臨著逐漸消亡境地。非遺的傳承與傳播是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在新媒體時代如何對摩梭人轉山節進行傳承和傳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轉山節是摩梭人最隆重的民間傳統節日,一般都在處暑和白露兩個節令之間,此時農作物即將成熟,氣候變化將影響糧食產量。經過長期實踐,摩梭人總結出七月底是決定糧食產量增減的關鍵時期,所以轉山節便成為各村各寨,各家各戶朝拜神山、祈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的一種習俗,屬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后來統一定于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為“轉山節”。格姆女神山(又名獅子山),屹立于麗江市瀘沽湖與永寧鎮之間,因其形狀雄偉壯觀,倚天聳立,昂頭挺胸,頗能代表摩梭人的氣質。所以整個瀘沽湖周圍地區的摩梭人就集中朝拜格姆山,格姆山成為摩梭人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轉山節的主場地。
轉山節反映了摩梭人從自然崇拜、原始宗教、到藏傳佛教滲透影響的宗教歷程,展現了摩梭人多元宗教信仰的特點。“轉山節” 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穩定的,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民族性和民間傳承性,集中展示了摩梭人民間音樂、歌舞藝術的存在狀況和高度的藝術成就。在日常生活中已很少見的摩梭傳統祭祀舞蹈獅子舞、牛頭馬面羊角舞、鳳凰舞等,在“轉山節”中得以整體規模的展出,被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轉山節活動將摩梭人各種民俗風情融匯于活動中,在民族歌舞和體育競技的展示和對自然的崇拜中,表現出團結和睦的母系大家庭社會形態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包括民族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摩梭人轉山節在2006年已列入云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作為摩梭人特有的傳統節日,轉山節充分展示了摩梭人精神風貌,集中表現了摩梭人的傳統文化,既有原始宗教和佛教神圣的祭祀朝拜活動,又有和諧歡樂的群眾性的音樂歌舞。既有民族傳統的體育競技,又有摩梭人的飲食文化。其中的音樂歌舞(甲搓舞)影響較大。摩梭人轉山節的傳承主要分為固定傳承體系和全民性自由傳承兩個部分。
固定傳承主要是指主持宗教祭祀活動的達巴和喇嘛的傳承。達巴是摩梭人業余宗教從事者,具有嚴格的學習和選拔制度,幾乎每一個摩梭人氏族都有自己的達巴來組織和開展各種宗教活動,他們在族人中備受尊重。摩梭人除了信奉自己的原始宗教“達巴教”外,還信仰“喇嘛教”,而喇嘛同樣也有繼承和學習各種宗教儀式的傳統。在摩梭人轉山節活動中達巴和喇嘛組織朝拜者的朝拜儀式、念誦祭祀女神的經文、吹響海螺、法號等,都是轉山節活動儀式的固定傳承者傳播內容。同時,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也在不斷促進傳統文化的保護繼承,提高民族民間藝術水平,發掘有影響和潛力的傳承人,并加以保護傳承,逐步恢復擴大“轉山節”傳統文化活動內涵。目前已有達巴省級傳承人1 人、市級8 人、縣級6 人。
全民性自由傳承是指摩梭人代代相傳的民族習俗和口口相傳的民族文化。轉山節朝拜儀式后,人們便在格姆山麓女神廟旁野餐,隨后跳起古老的獅子舞、牛頭馬面羊角舞、鳳凰舞,表示吉祥如意。然后舉行賽馬、蕩秋千、對歌、跳甲搓舞等文體活動。“轉山節”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個相對穩定的民間文化活動,其表現形式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模式,而且通過活動得到不斷提高,由于其在民間文化活動中的重要影響,摩梭人傳統文化能全面地表現出來,并傳承下來。目前,在政府和相關部門的保護和傳承措施下,已有舞蹈傳承人:市級1 人、縣級3 人;民歌傳承人市級1 人、縣級3 人;傳統美術傳承人市級5 人、縣級3 人。
1.相關制品及作品傳播
2018年6月28日,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確定將摩梭人轉山節列為地方性法定節日。當地政府在每年的轉山節期間(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除外)組織了形式多樣的系列活動,引來國內外游客參與其中。借由轉山節系列活動摩梭人轉山節的相關制品及作品展示,提高了非遺文化人際傳播的效果。如在祈福朝拜儀式中喇嘛使用的法號、嗩吶、海螺等法器,轉山節掛在樹上的經幡,在跳甲搓舞時使用的竹笛,在跳牛頭馬面羊角舞時使用的面具,都讓參加活動的人看到了極具摩梭傳統特色的民族制品。
摩梭人轉山節活動的各種舞蹈作品和對歌調等對民族傳統藝術的傳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讓參與活動的人了解到了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如轉山節活動中的民歌作品《啊哈巴拉》《格姆爪》《萬拉爪》《甲蹉爪》,舞蹈作品甲蹉舞、含擺舞、獅子山舞、獅鳳舞等都對民族傳統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傳播作用。
2.傳統媒體傳播
在摩梭人轉山節非遺文化的傳播中傳統媒體的大眾傳播效果極其明顯,同時通過圖片、視頻、書籍等非遺文化資料也更多、更好地保存下來。如《瀘沽湖情韻》、《神秘女兒國》等音像資料的出版發行,摩梭人學者拉他咪·達石主編的論文集《摩梭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直巴爾車的《云南摩梭民間故事集》、《解讀摩梭風情》等書籍的出版,以及具有摩梭民族風格的舞蹈作品被《山茶》《玉龍山》《上海文藝》《云南日報》《揚州新聞晚報》等報刊采訪報道,關于轉山節系列活動的省、市、縣的電視報道等都讓更多的人全面地接觸、了解到轉山節非遺文化的魅力。
3.活動傳播
在過去,摩梭人轉山節一般都在處暑和白露兩個節令之間,各村各寨都會自發組織拜山儀式,進行跳舞、對歌、體育等各種文娛活動。現如今,摩梭人轉山節成為地方性法定節日后,摩梭兒女以村為單位提前組織、提前排練,把各村最有特色的傳統節目帶到轉山節現場,載歌載舞歡慶自己的節日,對非遺文化進行有組織、有規模的傳播。同時,當地政府會在節日期間組織一系列活動來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播,帶動地方旅游業的發展。如組織升掛女神像、女神山洞“取圣水”活動、特色美食節、云南瀘沽湖攝影大賽、文藝匯演、徒步轉山比賽、自行車騎行活動等讓更多人知道摩梭的傳統文化,通過參與和體驗轉山節系列活動讓人們了解非遺文化、感受非遺文化、傳播非遺文化,讓游客在欣賞美景、享受美食、領略民族風情的同時也深深感受到摩梭的文化底蘊。
關于摩梭人轉山節的傳播更多的是傳承性的人際傳播和傳統媒體為主的大眾傳播。在新媒體時代更應該結合時代的特點、傳播技術的變更和人們接受信息方式的轉變來對優秀的非遺文化進行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文化并參與到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中來,利用新的傳媒技術通過時空傳播,讓更多的人知道并愿意去傳承、傳播,人人都成為自媒體,人人都可以傳播。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相關部門對非物質文化的傳播也應不斷與時俱進,擴展傳播渠道,借助新媒體內容短、平、快的特點制作內容,從而普及非遺的公眾認知。地方傳統媒體也應借助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和傳播資源,借助新媒體平臺積極參與民族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播,對非遺的保護貢獻力量。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8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11 億,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6%。以智能手機為移動終端接收信息已成為全民習慣。因此,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因借助微信、微博、短視頻等平臺進行非遺文化的傳播。目前,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麗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都有開設微信公眾號,并且都能做到定期更新,內容涉及非遺政策、新聞資訊、活動賽事介紹、傳統文化傳播、地方風俗展示等,內容呈現豐富,圖文并茂,對非物質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短視頻平臺作為近年來興起的新媒體傳播平臺,充分展示了新媒體短、平、快的特點,同時迎合了網民碎片化閱讀的習慣。非遺相關單位借助短視頻平臺對非遺文化的傳播能夠讓非遺文化更具可視性、可聽性,讓傳播效果更好。比如,寧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目前存有摩梭轉山節相關圖片120 萬張,錄像60 小時,以及各種非遺傳承人的故事、經歷等都是短視頻內容豐富的制作素材。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主體不僅包括非遺保護單位、相關研究機構、官方媒體等,還包括非遺傳承人、非遺的研究者、非遺產品經營者以及對非遺感興趣的全體網民。這些不同類型的傳播主體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非遺產品類型、興趣愛好、接觸的新媒體平臺等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短視頻平臺、B 站等自發傳播非遺相關的內容。甚至有內容制作精良、運作專業的公眾號和短視頻賬號,如“戀戀摩梭”微信公眾號、“摩梭姑娘”抖音博主等,對摩梭民族文化傳播呈現精美、豐富的特點。相關部門應該鼓勵這樣的自媒體人創作內容,或者與其合作,借由其粉絲量向更多的人傳播優秀民族文化。
同時,也可借助話題設置(議程設置)等方式在新媒體平臺讓更多的網民參與非遺傳播。如摩梭人轉山節系列活動中的攝影比賽、轉山徒步比賽、騎行比賽等都可以組織網民參與線上報名、網絡投票、內容傳播、轉發等。在不同網絡平臺設置“摩梭人轉山節”內容創作話題和比賽,借助網絡強大的人際傳播網絡傳播非遺文化。
線上傳播可以有效擴大非遺的傳播范圍,線下傳播又可以使受眾身臨其境、更真切地感受和體驗非遺文化,非遺傳播的線上傳播和線下傳播相結合是更有效的傳播方式。如,在摩梭人轉山節各種活動現場設置線上參與方式,通過獎勵、禮品、比賽等方式讓參加活動的人通過各種線上平臺參與活動傳播、轉發內容,而線上網民通過網絡了解轉山節活動,甚至選擇參與到線下活動,從而形成線上線下聯動傳播,擴大轉山節活動的關注度和社會參與度。
少數民族非遺保護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傳承價值和審美藝術價值,還是少數民族精神的體現。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數字化技術、影像化傳播為少數民族非遺的保護、傳播與傳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與保障。在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的背景下,要做好文化傳播的記錄者、解讀者和傳播者,就要和時代發展同步,運用先進的新媒體技術,做好少數民族文化傳播。同時,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媒體傳播,有利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有利于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