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微
(吉林工商學院,吉林長春 130000)
近年來情緒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關于情緒的定義也有很多種,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緒意指情感及其獨特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狀態,以及一系列行動的傾向。”功能主義把情緒定義為,情緒是個體與環境意義事件之間關系的心理現象。阿諾德的定義為:“情緒是對趨向知覺為有益的、離開知覺為有害的東西的一種體驗傾向。這種體驗傾向為一種相應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變化模式所伴隨。”
情緒是個體對外界刺激的主觀且有意識的感受與體驗,會因為心理反應產生一定的生理反應。它沒有好壞之分,一般劃分為積極情緒、消極情緒。但是由情緒引發的行為卻會產生好壞之分,甚至于不同情緒導致不同的行為從而產生的后果更是有好有壞。因此需要對情緒進行一定的管理,以防止不良情緒導致不良的行為產生不好的后果。[1]
研究表明,情緒調節與心理健康有密切關系,并且在兒童社會能力的形成與發展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學生的教育更多地關注于知識方面,而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關注卻比較少或者沒有方法,使得部分孩子情緒調節能力較差,在小學階段顯現出暴躁、厭學、多動等心理特征。在小學階段,部分學校會開設心理課程,但對小學生情緒管理的研究還存在著局限性。
情緒管理的研究近年來逐步得到了重視,在查閱文獻資料發現對于成年人和中學生的情緒管理研究較多,但是對于小學生情緒管理的研究相對較少。情緒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一般認為消極情緒是不好的情緒,但是其實消極情緒也是有正面意義的。比如有的學生認為害怕是消極情緒,但是反過來想,害怕可以幫助人躲避危險,所以應該正確認識各種各樣的情緒。目前情緒管理的理論有很多,例如,情緒ABC理論、情緒認知理論、情緒評價理論、行為主義的情緒理論等。
本研究采用分層取樣法,選取了不同年級各30名學生進行了調查訪談,初步了解學生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以及學生的應對辦法。為學生開設情緒管理心理課、心理拓展活動等,讓學生進行體驗與實踐,并反饋結果。對有需要的學生進行情緒課程的團體輔導、個體心理輔導等。
首先對小學生情緒管理現狀進行了調查,發現了學生對情緒有基本的了解,有一部分學生對如何管理情緒能說出一些方法,但運用到生活中時還是有一定的困惑;有一部分同學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當面臨一些激烈的情緒時,直接爆發;還有一小部分同學情緒比較穩定,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社會學家把情緒分為兩個維度,你的真實心情即情緒感受,你表現出來的情緒即情緒表達。當兩者差別越大,你付出的情緒勞動的工作量也越大。尤其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很可能會出現生理以及心理上的疾病。本研究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情緒,并且尋找情緒產生的原因,以及情緒出現后如何更好地應對。
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有很多學生在遇到激烈的情緒時,沒有適時宣泄及疏導,甚至會壓抑自己的情緒,這樣積壓的情緒也會有一個惡性的循環,造成一個不良的心理體驗,如果長時間壓抑自己的情緒會對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情緒管理迫在眉睫,能幫助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小學階段是情緒管理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學生在學前階段,由于認知、經驗等方面的局限,對情緒的認知能力和控制能力較弱;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認知和思維能力是不斷發展和成熟的,在這個階段培養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對今后學生的發展有非常積極的作用。針對小學生不同學段認知和心理特點,設計了相對應的情緒管理心理課程,讓學生能真正去識別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主要分為三個大的階段,每個階段又會分為不同的情緒管理課程。在小學低年級階段,由于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并不全面,在情緒管理課的設計就要更多以生動有趣的小故事,或者是以具體的人物形象、圖片等方式來滲透情緒管理的技能。例如,我們會用有趣的卡通人物或者繪本故事等為主線,加入情緒的認知與初步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小學中年級階段,學生的認知和思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時候可以加入自主探究與小組討論,可以用創設的情緒情境或者是學生之間發生的真實案例展開,深入探討情緒的正確表達和情緒管理的技能,此時,真實案例盡量選擇學生共同會遇到的一些情況,并且不要給當事學生帶來心理壓力。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思維品質不斷在發展,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同時小學高年級處于青春前期,學生的情緒體驗不斷深化,情緒認知能力不斷趨于成熟。這個階段的情緒管理課程主題要細致而深入,例如,對嫉妒、焦慮、擔心等情緒的探討。
除了情緒管理的系統性課程,還會為學生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個體心理輔導、心理拓展活動等,幫助學生識別情緒、正確表達、合理調控情緒等。在團體心理輔導中,會連續有幾個模塊的主題,主要針對有需要的學生進行團體活動,利用學生中午或大課間的時間,學生在團體中得到成長。除了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我們還會加入心理沙盤游戲、曼陀羅繪畫等活動設計。還有一些個別的學生,需要針對性的個體心理輔導,在低年級一般學生不會主動找心理老師,需要我們在上課的時候觀察,或者是班主任科任教師反映某個學生的情緒方面需要進行輔導;高年級學生會因為一些情緒問題主動找到心理老師,這時候就正常進行心理疏導。除了心理輔導,我們還會定期開展心理活動,例如,校園電視臺情緒小知識宣傳、心理漫畫展、生活中積極心理小視頻等,幫助學生提升情緒管理的意識與能力。
我們通過對學生定期訪談了解學生的情緒管理水平,發現在小學階段讓學生充分學習情緒管理的方法,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在小學生情緒管理實踐的過程中,通過課程或者活動,發現學生情緒認知和管理能力有明顯的提升,學生對待情緒問題的理解更加準確和深入,并且在平常學習與生活中有了有效的運用。對一部分學生進行了情緒管理方面的訪談,訪談結果如下。
1.同學間產生矛盾。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學生之間產生矛盾是引起憤怒情緒最主要的因素,有的時候可能僅僅是因為一句話,或者一個小小的動作,兩個人就大打出手,憤怒的情緒短時間內沒辦法平復。還有的同學被孤立,同學們不理自己,產生很多負面的情緒,想引起同學們的關注。
2.目標未完成。當考試成績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分數時,會產生挫敗、失落等情緒。當想去做一些事情,不能做的時候,特別是和家長之間,容易產生急躁的情緒。當自己做得不好,別人卻向自己炫耀的時候容易產生負面的情緒。
3.自己受到了攻擊。當被別人欺負了,或者被一些人否定,或被說中了自己的缺點,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當被同學或者家長冤枉的時候,會覺得心情很糟糕。當有以上幾種情況時,學生通常不知如何疏導自己的情緒。
4.每個人的性格和心態。同一件事,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因為每個人的性格和心態是不一樣的。有的同學,心情一直都是很好的,無論遇到什么事,都能積極對待;有的人卻一直陰云密布,看到什么事情都不是很順心。
1.情緒釋放。當產生負面情緒,例如憤怒、緊張,要學會釋放自己的不良情緒。可以呼喊或者去宣泄室等,或者可以選擇跑步、運動等方式。可以和自己的家人、老師、朋友說一說自己的困擾。
2.轉移注意力。我們可以選擇轉移注意力,例如:看書聽音樂,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回到自己的屋子里,讓自己靜一靜。
3.積極心態。當遇到事情時,能夠看到事物的兩個方面,有時候我們用什么樣的心態去看就會有什么樣的心境。有時候我們需要換位思考,理解對方。
4.團隊合作。有一位學生講了他們小組的一個故事,小組在剛開始組建時,有一個小朋友脾氣很暴躁,經常和小組同學發生矛盾,產生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但經過了兩個學期在一個小組學習生活,假期的時候還一起出去玩,現在變得越來越平和,脾氣也變得好了。多和朋友們一起合作,讓自己變得更外向和開朗。
1.有些負面情緒會危害到自己的健康,所以要學會管理情緒。研究表明當一個人產生負面的情緒,并壓抑自己的情緒時,身體的各個部分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不利于身體健康。
2.如果情緒轉變太快,別人不知道你什么時候開心什么時候不開心,很容易失去朋友。當情緒不穩定時對自己和他人都是一個不良的沖擊,容易導致自己與周圍人的關系比較緊張。
3.情緒管理伴隨我們一生,像有些學生說的:現在不會管理情緒有家長和老師幫助,以后工作了,如果不會管理情緒就很容易出現問題。為了能夠讓自己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從小就要學著管理自己的情緒。
4.長時間有負面的情緒,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容易產生心理疾病。這里不僅僅包括要學會疏導負面情緒,還要讓自己有幸福快樂的情緒,這樣我們才能有一個積極的情緒體驗。
綜上所述,通過學生參加一系列的情緒課程和活動,他們的情緒識別能力和管理能力是有明顯增強的。例如在一些實際情境中,學生會利用所學的知識,幫助自己正確看待產生的情緒,接受自己的情緒,并且恰當地表達。學生注重管理自己的情緒,學會讓自己平靜下來,掌握適合自己管理情緒的技巧,讓自己能愉快地生活與成長。
通過對小學生情緒管理的探索與實踐研究,對未來學生如何進行情緒管理有了以下幾點思考:
Lane(1990)研究得出高情緒覺察者對自己和他人的交往情緒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在人際交往中對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有更好的應對方式,高情緒覺察者能建立更好的人際關系[3]。覺察和接納自己的情緒很重要,在情緒很激動時,容易出現沖動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能正確覺察到自己處于何種情緒,例如:當我們因為別人冤枉我們時,出現了憤怒的情緒,如果我們能很好識別我們正在憤怒的情緒中,接著去接受它,再進行情緒調節效果會更好。有時候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后,更好地去接納自己的情緒,本身就起到了情緒調節的作用。這樣就不容易被情緒控制住,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
情緒管理的方法是因人而異的,在研究中發現有的學生比較善于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在遇到問題產生情緒時,會與當事人很好地溝通,在溝通中情緒得到充分表達和調整,這樣情緒問題就解決了;有的同學擅于冷靜思考,站在自己和對方的角度去分析,更傾向于把遇到的問題解決,情緒就調整好了;有的同學擅于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例如在情緒很不好的時候,會選擇去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或者去運動、看書等,調整好自己的情緒。還有一類學生,就是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只是說自己會很生氣、憤怒,在消極情緒控制不住時就想和人吵架、產生攻擊行為等。對待這類學生,我們要逐漸幫助學生掌握情緒管理的方法。可以運用認知和行為療法等,幫助學生一點點體驗到如何進行情緒管理。
小學階段是個體發展的基礎階段,對小學生學習生活幸福感的研究在個人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4]。很多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容易產生消極情緒,提升學生的幸福感知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曾有研究表明,每天記錄三件幸福的小事能提高一個人的積極情緒,提升幸福感。當一個人積極情緒的水平相對較高的時候,能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困難。我們在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去感受幸福,收集自己的積極情緒,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情緒的管理[5]。無論在人生的任何階段,幸福的感知能力能幫助我們增加積極情緒,所以注重提升自己的主觀幸福感也是我們需要不斷去探究的。
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情緒管理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能看到很多成年人容易情緒崩潰,甚至出現各種各樣的消極負面情緒,如果能從小學起就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對未來學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幫助的[6]。以上是對小學生情緒管理的初步探索,在未來還需要有更深入和細化的情緒管理的研究,幫助學生更好地調控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