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農業農村局(413100)曹滌環

蠶豆是傳統的糧、菜、肥兼用作物,其種植面積廣,生產效益可觀;又因其藤茬形成早,是發展其他高效種植模式理想的前茬作物。近年來蠶豆生產技術日趨完善,但在管理上普遍重視開春后的管理,忽視冬期管理,影響高產。要奪取蠶豆高產,還需抓好冬春的科學管理。
1.及時中耕除草,追肥促壯中耕破板利壯苗,越冬期中耕1~2次,破除土壤板結,提高土壤溫度,增加土壤氧氣,達到壯根、粗莖、多枝的效果,以及保護好冬季根系的吸收功能。最后一次中耕要結合培土壅蔸,保墑保溫防凍御寒,以利蠶豆幼苗安全越冬。追肥要在苗期施肥,以速效性氮肥為主,每667平方米施尿素3~5千克或腐熟人糞尿350~500千克,加水潑施;對缺磷鉀肥的田塊,可適當追施磷鉀肥,采取近根深施,以利根系吸收利用,能有效促進壯苗。一般每667平方米產蠶豆250~300千克的田塊,需施復合肥25千克、過磷酸鈣30千克、氯化鉀3~5千克。鮮食蠶豆品種生長旺盛,比一般品種需肥量多,在主莖有3~4片復葉前的幼苗期,需要給蠶豆植株一定的養分,以促進根瘤形成,為春后生長提供更多養分。
2.防旱排漬促健長濕漬危害是制約蠶豆高產的一大障礙,生長前期低溫陰雨導致田塊出現田埂垮塌、溝渠堵塞積水現象,排水不暢會導致蠶豆根系生長不良、吸肥吸水能力減弱,不利于春發及彌補前期生長的不足,易導致蠶豆結莢期根腐病的發生。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減輕濕漬危害。蠶豆在苗期雖有一定的耐旱和耐濕能力,但仍要做好防旱排漬工作,使田間無裂縫、無明水、無暗漬。抓好冬季晴天突擊清理“三溝”,做到溝溝相通,同時加深田外溝渠,溝系不配套的田塊突擊在蠶豆行間每隔2~3米挖一條溝,溝深30厘米左右。
3.科學管水蠶豆苗期、花期需水較多,花莢期是蠶豆需水的臨界期,可視土壤的濕度適時澆水。一般在蠶豆生育期灌水2~3次,第一次在現蕾開花期,第二次在結莢期,第三次在蠶豆鼓粒期。蠶豆生育后期怕澇,長期陰雨連綿或土壤積水過多會使蠶豆根系發育不良,容易感染立枯病和銹病,應及時排水。
4.防止旺長在正常情況下蠶豆苗期一般不會出現旺長,但在播種期偏早、土壤肥力條件好且基肥施得足的蠶豆田,在暖冬年份很容易出現旺長現象。旺長不僅會消耗土壤中的養分,在生長后期,如果不注意補充肥料,易造成蠶豆生長早衰。因此,對已出現旺長的田塊,一定要摘除主莖嫩頭,促使植株體內養分向側枝輸送,抑制旺長,促進分枝健壯;同時將有衰老趨勢的早分枝、無頭分枝、密枝等剪除。采取以上措施后,一般可推遲開花期7天左右,能有效避免或減輕霜凍的危害。
5.適時打枝蠶豆主莖一般不結莢,另外,蠶豆的分枝習性較強,單株分枝有6~12個,其中有部分分枝易因寒潮襲擊而遭受凍害,造成幼蕾脫落形成空枝。部分晚生分枝不能現蕾、開花、結莢,形成無效分枝。因此,必須適時去除主莖、空枝及無效分枝,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養分的利用率,減輕后期病蟲害的發生,增加花莢數,增產增收。具體方法:1月初當蠶豆主莖有6片復葉,出現2~3個分枝,且第一個分枝的葉片展開時,摘除主莖頂部15厘米左右;晚發田塊,植株生長量不大的,可推遲到開春后,摘除主莖。去除無效分枝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進行,主要去除晚生分枝、空枝及老化分枝。高產田塊可增加整枝次數,冬發差、密度不足的田塊可只去除主莖和無效分枝,其余分枝可以不去除。一般每667平方米留2000個左右有效分枝。
6.后期防脫肥蠶豆盛花后,根系逐漸衰老,根瘤菌的固氮能力也逐漸下降,為彌補蠶豆后期養分不足,可以采用根外追肥的方法補充養分。一般用鉬酸銨、鉬酸鈉、硼砂、硼酸、磷酸二氫鉀、尿素等。鉬酸銨的施用濃度為0.05%、硼砂為0.01%~0.02%、磷酸二氫鉀為0.1%~0.2%、尿素為0.3%~0.5%。葉面噴肥應選擇晴天上午露水干后進行,可連續噴2~3次,間隔7~10天,增產效果顯著。此外,缺氮田塊,還應增施氮肥。
7.防治病蟲害蠶豆主要病害有根腐病、赤斑病、病毒病、褐斑病、銹病等,蟲害主要有蚜蟲、薊馬、蠶豆象等。對病害要以防為主,采取無病種子、科學管水、合理施肥、輪作換茬等,減輕病害發生與危害。防治赤斑病、褐斑病等可在初花期每667平方米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克對水50千克噴霧防治,隔7天再用1次。防治蚜蟲每667平方米用快殺敵、滅蚜凈等1000倍液噴霧防治,或2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5~10克對水45千克噴霧防治。防治蠶豆象可結合防病,在預防赤斑病和褐斑病的第2次噴藥時,每667平方米加用2.5%的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25~40毫升對水45~50千克噴霧防治,隔7天再防治1次。病毒病發生初期可用乙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0%混合脂肪酸水乳劑100倍液進行防治,有助于鈍化病毒,促進病株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