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南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生豬產業發展。為響應政府號召,2021年,李志平的志順農業決定興建一個年存欄1萬頭、年出欄2萬頭的養豬場。
“原計劃投入1000萬元,但隨著建設進度的不斷推進,發現項目的資金缺口比較大,建完花了1800萬元。”李志平回憶稱,當時原材料價格上漲,原本預算內的資金根本不夠,缺口較大,“身邊能借的都借完了,找銀行貸款的話,就算能貸到,手續比較復雜,等的時間也很久。”正當李志平一籌莫展時,農業農村部推出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活動進入了他的視野。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是由農業農村部于2021年5月推出的一項金融支持“三農”的利好政策,通過運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直報系統,收集受理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需求有關信息,匯總審核主體身份基本情況、貸款用途、用貸額度等信息,篩選出符合條件的優質主體名單,特別是運營規范、經營正常卻一直未獲得信貸支持的主體,由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提供擔保服務,對接銀行發放貸款,打造“主體直報需求、農擔公司提供擔保、銀行信貸支持”的信貸直通車體系,通過數據共享增信,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金融服務。
2021年5月15日,李志平通過“信貸直通車”申請了300萬元融資需求,經過湖南農業信貸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擔保,5月30日,志順農業就收到了300萬元的銀行放貸。“300萬元都用于購買和安裝養殖設備了,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確保了工程如期完成。”
與李志平不同,何志強的長沙恒達和信蔬菜有限公司雖然沒有迫在眉睫的資金需求,但這家以果品、蔬菜、水產、家禽為主營商品的批發企業的資金鏈卻也一直處于緊繃狀態。“我們在長沙海吉星市場內一共經營7個檔口,還有自己的基地,現金流需求比較大。”
雖然沒有主動表達資金需求,但當地的農業農村部門還是關注到了這家企業,主動上門對接,推介了“信貸直通車”。
“很好用,我是2021年5月20日發起的300萬元借款申請,7天就放款了,出乎我的意料。”此前,何志強曾向一家銀行申請了300萬元的商業貸款,抵押物是他的兩套房子,手續辦了一個多月。何志強說,相比銀行的普通商貸流程,農業農村部門推出的“信貸直通車”實在是太方便了,無需抵押,放款也快。
7天并非最快的,衡陽市的鱖魚養殖大戶王建平,從申請120萬元貸款,到完成放款僅用了3天。王建平成為衡陽市首位搭上“信貸直通車”的農戶。
2022年,農業農村部再次下發了《關于推進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常態化服務的通知》,持續完善“政銀擔”合作,進一步強化農業經營主體信貸支撐。其中提出,“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開展具有地方特色和符合當地產業發展需求的金融支農專項行動”。
“我們結合湖南實際,在原有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項目基礎上,和‘信貸直通車’深度融合,利用信息化平臺同步宣傳、推廣、申報,事前鼓勵貸、事后幫助貼,成效明顯。”湖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
“我算了筆賬,按照政策貼息標準,可以為企業節約近6萬元。”李志平的企業還通過平臺申請了貸款貼息。
在手機上也可以申請,何志強通過手機在貸款貼息平臺進行了申報。“等商業銀行的貸款到期了,以后會更多通過‘信貸直通車’進行貸款申請。同時又能享受貸款貼息,對農業經營主體來說,身邊的這兩項惠農政策當然要用好。”何志強說。
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領域,緩解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難題,實實在在地減輕了融資成本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