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綠豐保鮮蔬菜配送有限公司(411100) 柯元生
雨湖區農業農村局(411100) 朱玲
淥口區農業農村局(412100) 吳亞京
湘潭綠豐保鮮蔬菜配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堅持農業現代化與綠色化協同發展,堅持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重,創新技術和模式,先后建成容積1000立方米的沼氣工程與占地3500平方米的食用菌基料生產中心,大力推動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基料化利用,實現日均回收處理農業廢棄物70噸,年產機制營養土1萬噸、食用菌基料6000噸,為循環農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貢獻了力量。
公司在雨湖區姜畬鎮泉塘子村建有1500平方米秸稈收儲堆積倉庫,新建3000平方米秸稈堆場,配套秸稈粉碎撿拾打捆機6臺、秸稈轉運車5臺、畜禽糞便運輸車2臺、抓斗機5臺、堆高機2臺、壓縮打包系統1套,建立了一支專業團隊,不斷更新完善前端收儲運設備,可日收集湘潭市轄區內農業秸稈30噸、蔬果有機垃圾5噸、廢棄菌包5噸。
通過自主研發或引進沼氣工程、好氧連續發酵、食用菌基料生產線等技術工藝,公司建立廢棄物綜合利用中心,以沼氣工程為樞紐,借助有機物好氧連續發酵槽技術生產有機營養土,自主研發熟化一體機生產食用菌基料。同時,將沼氣提供給食用菌基料耗能的燃氣鍋爐,發電機產生熱能和電能供有機肥生產設備使用,通過三級凈化技術將沼液回收制漿作為有機肥發酵補充物,實現對廢棄物全資源化綜合利用。
通過前端收儲運體系、中端綜合利用中心與末端種植銷售協調發展,推動形成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鏈。公司基地種植食用菌,通過社區門店及加工中心進行銷售,形成農業廢棄物到新鮮農產品一體化的產業體系。同時,通過采集配送中心與鄉鎮建立的商品前置倉、原料收集點形成城鄉農商互聯的網絡,充分利用物流資源,在收集農業廢棄物之余,實現農副產品上行與商品下鄉。
公司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建有50平方米的數字機房、80平方米的中央控制中心及信息指揮大屏,分別建成生鮮農產品物流信息集成服務平臺、“數字農業”、電商管理運維系統等信息化平臺,實現農產品生產、配送、銷售、回收利用等全程信息化管理。
一是探索產業扶貧新模式。公司通過秸稈收儲運、廢棄物綜合利用、種植技術培訓與低價原料供給等多種渠道,增加貧困戶的收入,在保證貧困戶收益的同時,為其提供技術培訓與就業崗位。截至2022年6月,公司在晶鑫村、雙豐村、排頭村等地,幫扶3000余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貧困人口帶來379萬元銷售收入;新增5個鄉鎮農產品收集點,以基層供銷社為載體,大量收購農產品與農業廢棄物,為村集體帶來260萬元銷售收入,凈利潤15萬元左右。二是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在上門回收農業廢棄物時,公司免費為農民提供一定數量的有機肥,并對有意向種植食用菌的農民,提供免費的食用菌種植技術培訓,優惠提供食用菌基料,減少農民肥料開支,既帶動農民再就業,又提高了農民參與資源循環利用的積極性和主體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