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祺
近來無事,我看了一部成龍主演的電影《神話》。
前世今生的記憶演繹出一個凄美的神話,劇中蒙毅將軍對誓言的至死不渝以及玉漱公主對愛情的執著等待都令人動容不已。電影中構造了一個因隕石產生無重力效果的地下王陵,這也是一部較早對秦始皇陵進行想象創作的電影作品。千年塵封于地下的帝王陵墓,是世人對古老秘密的無限遐想,卻令人望而卻步。
對于秦始皇陵,我們對它擁有太多的好奇與想象。當第一個兵馬俑被挖掘出來時,大秦王朝神秘的記憶便就此浮出地表。秦始皇陵動用浩大的人力、物力,布設重重機關,地下有千軍萬馬保衛鎮守,皇陵曾遭遇五次大洗劫,歷經千年滄海風云之變幻,卻仍舊守護著一個王朝的秘密,流傳為世間一個不可撼動的神話。
公元前769年,周平王封襄公為諸侯,秦始建國。秦國曾一度稱霸西戎,卻又不斷衰落,甚至國土丟失、屢戰屢敗,幾近亡國之危。然而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長著的是一群剽悍剛毅的秦人,“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赳赳老秦,復我河山!”一個飽受六國諸侯鄙夷的弱小國家即將崛起!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向天下頒布《求賢令》,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國家實力大增,為日后的中國統一打下了基礎。此后歷經幾代雄主,選賢用能、勵精圖治。蘇秦驚才絕逸,以三寸之舌游說六國“合縱”抗秦,兼配六國相印,名震一時;張儀英才大略,臨危奉命出使六國,首創“連橫”之計,以“橫”破“縱”。國士成雙,群雄爭霸,時局變幻下以九州為棋局,將七國作棋子,翻云覆手間決定成敗興亡。
公元前247年,嬴政被立為秦王,相繼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至此諸侯割據稱雄的戰國時代結束,華夏民族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正式建立。
縱覽歷史畫卷,秦人從瀕臨衰亡到崛起興盛,展現出隨時間不斷發展的強大民族生命力與凝聚力。那風雨飄搖、動蕩不安的時代,血淚曾洗刷過每一個秦人的臉龐,家國仇恨曾填滿每一個秦人的胸膛。《詩經·秦風·無衣》的悲壯絕唱仍舊流傳于秦地,秦人的淳厚樸實、豪邁大氣也早已融入我們后人的血脈之中。
帶領秦人走向巔峰的正是沉睡于秦始皇陵深處一個令后世爭議不休的皇帝——嬴政。祖龍功過并存,他并吞六國,拓定邊方,齊兼天下,尊號稱帝,也曾焚書坑儒,征斂無度,統治暴虐。恨他之人罵他“無德之君”,愛他之人夸他“千古一帝”,然始皇是圣是魔,未可輕議。
他有太多的謎團與傳說,有人對他的身世提出質疑,認為他可能是呂不韋之子;有人對他的皇后產生好奇,因為這樣一個杰出的英雄,他的皇后竟沒有在史書上留下任何只言片語;還有人對他的死亡和繼承人的選定感到疑惑,認為他的死另有蹊蹺,遺詔也有可能被篡改……
時至今日,大秦帝國早已灰飛煙滅,秦始皇對于秦朝千秋萬代的豪言壯語因為二世亡國而成了遺憾。當年東巡沙丘宮,高大威猛的帝王卻走向生命的終點,油盡燈枯之時,身邊是否還有人真心為他感到悲哀?他無力地睜開雙眼,遙遙望向咸陽所在的方向,他知道再也回不去了。
午夜夢回,耳邊回響起多年來統率軍隊南征北戰時的號角聲與喊殺聲,旌旗獵獵,戰馬嘶鳴,秦軍鐵騎踏遍每一寸山河國土,一生波瀾壯闊,一世無人匹敵!上天不公,生命竟如此短暫!終沒等到自己最看重的長子扶蘇歸來,沒能安排國事政權的傳承……那就在地下仍舊做天下至尊的帝王吧!
秦王政37年,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東巡途中的沙丘宮。在他死后,頗有聲望的公子扶蘇被賜死軍中,少不更事的幼子胡亥繼承了皇位,中華民族歷史上就此掀開了又一場腥風血雨。
然而這一切都與嬴政再無關系了,他被埋葬于自己精心打造的陵園中。它南依驪山,北臨渭水之濱。依山環水,可謂是一塊風水寶地。后世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等也都因為秦始皇陵的這一風水思想所影響。
秦始皇嬴政長眠于此,千百年來世間紛擾從未影響到地宮的沉寂,地宮內眾多的奇珍異寶彰顯他生前的榮耀輝煌;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為他繪制一幅壯闊山河圖景;千軍萬馬肅然列陣,鎮守地宮不受侵擾。
嬴政是這天下獨尊的始皇帝,他自認為超越了三皇五帝的德行功業,乃是這神州大地的唯一。秦始皇陵就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征。它建造歷時39年,動用超過七十萬勞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恢弘、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時至今日,也許正如祖龍所愿,他的名字與陵墓永垂千古,他成為了一個不朽的傳奇。
秦始皇陵最初震撼世界的是已經被發現的兵馬俑。兵馬俑坑出土的陶俑原本是彩色的,當它們重見天日時,那份屬于秦朝的色彩亦隨之褪去,昔日的榮光也永遠定格于剎那間,被風沙湮沒的美麗轉瞬即逝,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陶俑再不復曾經的鮮艷。秦始皇在地宮中創建了這樣一支龐大完整的軍隊,是為了守護地宮,英雄一世、統一大業,生前已是天下至尊,死后仍要統率千軍萬馬,威懾陰間的六國亡靈。
但其實兵馬俑也屬于殉葬。秦朝之前實行人殉,《詩經》中《國風·秦風·黃鳥》有云:“交交黃鳥,止于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秦穆公死時,殉葬者多達一百七十七人,這首詩表達了人民對極度殘忍的活人殉葬制的控訴。戰國之后才逐漸廢除這一殘忍的喪葬制度,出現以俑代人殉葬,秦兵馬俑就是一個典型,其數量規模之宏大、工匠技藝之高超令人嘆為觀止。
秦始皇陵范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于近78個故宮,我們現如今仍無法揭開這千年神話的神秘面紗。多少代人對它進行探尋,卻終究黯然離去。翻開歷史的書頁,我們可以看到秦始皇陵曾遭遇多次盜掘與修整。朝代更迭、政權交替,千百年來無數叱咤風云的豐功偉績都在時間里坍塌、繼而重塑;人類所留下的痕跡在滄海桑田的變化中被抹去、繼而復刻。唯有它,一座古今中外皆為之震撼的巨大陵墓,依舊默默佇立在那里。
它見證了太多的歷史。之前一位文物攝影者偶然發現兵馬俑身上的一枚指紋,這是一枚來自兩千多年前一位不知名工匠的指紋。那一刻,這一抹痕跡使現代人與古代人穿越千年的時空產生強烈共鳴,頗有一種“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之感。站在陶俑的面前,仿佛看到了它被建造出來的過程,看到了那群人、那些工具、那些鮮艷的顏料、那些曾真實存在于歷史的幻影……
秦皇掃六合,虎視展雄姿,俱往矣,天地蒼茫。秦始皇曾癡迷于尋找長生不老藥,但至死都沒能看到使者攜丹歸來,最終只能帶著遺憾逝去。生命終有結束的一刻,無論曾經擁有多么輝煌的功績,也敵不過時間的流逝。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絲毫不做停留,時代的發展總是日新月異,陵墓已經成為過去,便是永恒的靜止。時間的動態與死去的靜止成為互相對立的一面,如果沒有后人的開掘,它將會永遠地存在下去。有人曾提出一個問題,當有一天我們擁有了足夠的能力時,我們還要不要開發它?我的回答是不要,永遠不要開挖它。我們研究歷史,一方面是為了探究真相,另一方面是因為歷史帶給我們的想象力是無窮的。正是因為秦始皇陵這留存千年的古老秘密從未有人真正探尋到,我們才對它感到癡迷與敬畏。就像武則天所立的無字碑一樣,不著一字的原因眾說紛紜,卻也成就了它神秘的傳說。歷史需要一些神秘與遐想,需要一點浪漫與復雜。功過是非任世人評議,興衰榮辱憑時間見證。
這座陵園也許在我們有生之年不會開發,但對于歷史的神秘,我們仍懷著一份好奇、探索與無限的遐想。秦始皇陵是歷史留給我們后人的共同記憶,更是中華泱泱大國文明的瑰寶,大秦帝國的千年神話仍將不斷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