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留言讀者
最近幾年,細心的讀者朋友可能會發現:自己手機中購物軟件越來越多了,甚至很多娛樂軟件中也出現各種購物推廣信息。伴隨著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用戶網絡購物的消費習慣也逐步形成。疫情之下,“網購”優勢更為突出,甚至吸引了越來越多中老年朋友的加入。
去年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各大電商均以“銷售數據創造新高”結束。無論你想或不想,在這場盛大的“慶典”之中,你大概率都逃不過各式各樣營銷廣告的“轟炸”。各類“省錢作業”“必買清單”“紅包攻略”讓人們體驗到購物樂趣,也可能帶來些許煩惱。
本期,我們的互動話題與讀者朋友們一起聊一聊網絡購物中的情緒體驗。
已經記不清自己從哪年開始參與到各個網購狂歡節之中了。開始的時候,對“618”“雙十一”充滿了各種期待。有時喜歡的東西放在購物車里幾個月,就為了等在那一天“出手”;有時要提前攢幾個月零花錢,為了那一天入手好物。現在回想起來,仍然覺得很刺激,滿滿的儀式感。
對于我這樣喜歡清靜、簡約、有序,又因工作原因每天必須使用電腦的人來說,遇上每年的11月購物狂歡節是件痛苦的事。因為只要一打開電腦,各種各樣的廣告以“不商量”的方式不請自來,占據我的屏幕,關鍵是關閉按鈕不易發現,一不小心,就被帶到“天南海北”,令我十分反感,也影響到正常工作。
其實,我的性格適合于網購,我不喜歡討價還價,網購就省去了許多麻煩,在網上看中了商品,一點下單,一切搞定,就等著收貨了,很方便的。但對網絡上那種“流氓式”廣告,我難以認同。
想著“雙十一”絕不參加各大電商的滿減措施、領優惠劵等活動,但最后還是被迫參加了。宿舍有兩人在一個購物小隊里,通過自己做游戲和好友助力,可以獲得網店的優惠劵和一些返現,于是我就成了她們的好友之一。從10月底一直到11月10日,她們每天發來鏈接,我天天去幫忙助力,礙于情面,不能不幫。被卷入“雙十一”真的很煩,就像微信里一些比賽需要好友投票一樣,不看重質量高不高,而看重好友多不多。
“雙十一”這類網絡購物節的影響力已不再局限于年輕群體,幾乎成了全民狂歡的節日。正如我們的讀者留言一樣,主動參與到這個節日慶典中的人樂在其中,而被動卷入的人群有苦難言。購物節舉辦十余年,“購物節下單”已然成為部分人群的消費習慣,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狂歡節不僅帶動經濟,背后更有著滿滿的儀式感及社交屬性。
近年“雙十一”的購物熱潮似乎在十月底就已經高潮迭起,加上“鼓勵家庭存儲一定生活必需品”通知的影響,不少家庭趁著“雙十一”這樣的購物節囤積生活物資。我認為在各種促銷誘惑面前,應該保持理性,清楚地分析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根據自身情況來消費,而非被優惠、紅包牽著鼻子走。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地瘋狂購物不僅會帶來浪費,還會讓情緒在短暫瘋狂過后更加受傷,甚至因為過度消費影響生活品質。不管網購如何“蠱惑人心”,消費者要“不失本心”,理性購物,適度消費,保持經濟穩定與情緒平衡。
電商利用我們的消費心理,出臺各種滿減政策,看似買得不多不貴,實際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買了很多,商家就是利用現代人的消費和盲目從眾心理來帶貨。
適度消費,量力而行是關鍵!
我不喜歡跟風,通常對“超市搶購”這種事不以為然。我想,這種見風就是雨的心理,是人格獨立的表現,也是集體無意識的呈現,說明社會的理性還有提高的空間。
公民關心時事的同時,更要相信國家應對危機的能力,國家會做出統籌安排,不必通過囤積大量物資來獲取安全感。不給國家添亂,是一個公民高素質的體現,也是一個人心理素質的考驗。
現在的網購途徑實在太多了,從各類購物平臺到直播帶貨,仿佛常年都是“購物節”。長期的刺激消費讓人感覺很疲憊,有時也會覺得失去了購物的快感。消費應該是一個讓人心情愉悅的體驗,所以我們更應理性對待。
不知道讀者朋友們是否和我有一樣的體驗:當購物氣氛被烘托到一定程度時,“買它”似乎不需要很多理由,而“不買”則要經過一番內心掙扎;有時,自己熬夜搶購的“心頭好”有些差強人意,但下一次仍然會嘗試搶購。其實,這就是我們的獵奇和從眾心理在作祟,更有商家制造搶購焦慮,加之一年幾十個電商節日,很多的消費者已經對這種促銷形式逐漸免疫,甚至感覺疲憊,消費觀念悄然回歸理性。
每個人的消費觀不盡相同,只要適宜、自洽就好。“買買買”也許能讓你擁有一時的快樂,但并不能把你變成更好的人。我們無論消費什么,都應追隨自己的內心喜好和實際需求,真正做到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喜歡自己。
最后,感謝各位讀者朋友的參與,也歡迎大家持續關注我們的雜志及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xinliyujiankang)。期待您的互動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