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呂洋洋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交通運輸業的蓬勃發展,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發布,截至 2021 年12月底,中國機動車保有量已達3.95億輛。汽車改變了傳統的出行方式,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交通事故呈上升趨勢,事故處理的數量和難度也在增加。特別是在一些司機肇事后,為了逃避刑事和民事責任,置傷者于不顧,駕車逃逸的情況時有發生,給交通事故的認定帶來了困難。因此,必須充分利用交通事故現場的痕跡物證,為處理交通事故案件提供依據;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司法鑒定中的痕跡物證應運而生。筆者將結合多年來道路交通事故痕跡物證司法鑒定的經驗和相關鑒定案例進行分析,通過司法鑒定多學科的聯合,探討道路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中痕跡物證的作用。
關鍵詞:司法鑒定 逃逸 事故痕跡物證 整體分離 痕跡比對 微量物交換
1 道路交通事故痕跡物證司法鑒定
司法鑒定是指在訴訟活動中鑒定人運用科學技術或者專門知識對訴訟涉及的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別和判斷并提供鑒定意見的活動。或者說,司法鑒定是指在訴訟過程中,對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由司法機關或當事人委托法定鑒定單位,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術,依照法定程序作出鑒別和判斷的一種活動。其包含道路交通事故痕跡物證鑒定、法醫損傷鑒定及個體識別(DNA)鑒定。
道路交通事故痕跡物證鑒定是運用痕跡物證的相關理論和方法,結合車輛工程、交通工程、痕跡物證、法醫損傷學和事故重建等技術,并通過痕跡檢驗、功能檢查、書證審查、理論計算和綜合分析,對道路交通事故的狀態、過程和成因等案件事實認定所涉及的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別和判斷并提供鑒定意見的活動。
2 道路交通事故痕跡物證鑒定的應用案例
2.1 通過個體識別(DNA)和人身損傷形態來判定肇事車輛
20××年×月××日××時許,接群眾報警稱,在××路段一行人摔倒,事故現場無肇事車輛,隨即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民警趕赴現場,到達事故現場后,對事故現場環境進行勘查,初步排除行人自己摔倒的可能性,且無目擊證人,后120趕到事故現場,確認上述行人已經死亡,辦案民警調取事發時的卡口錄像,初步認定李某駕駛的××號牌重型半掛列車有重大肇事嫌疑,隨即辦案機關工作人員對卡口視頻進行摸排,通過公安網絡查詢與嫌疑車輛當事人取的聯系,但該當事人矢口否認其車輛與死者發生過接觸。在本起案件中,嫌疑車輛是否與死者發生過接觸是本起交通事故中最大的難題,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委托××鑒定中心對本起事故進行痕跡物證鑒定。
2.1.1 對李某駕駛的××號牌重型半掛列車勘查過程中,貨廂右側由前向后數第三個欄板緊固插銷前端下部圓角處離地高度約153cm~153.5cm處見碰擦痕跡,表面見灰塵減層痕跡,并見毛發附著(見圖1),隨即拍照固定并提取,將其附著的毛發送往××司法鑒定中心檢驗鑒定,同時對死者頭顱上的毛發進行提取進行理化實驗,鑒定意見為“送檢毛發(1號)檢出的STR分型,與死者頭顱上的毛發D8S1179等20個基因座基因型相同,其似然率為”。
2.1.2 法醫通過對死者進行檢驗,發現其額左部創5.0cm,死者損傷符合顱骨骨折、顱腦損傷死亡的病例改變(見圖2)。
根據車輛及死者進行檢驗,××號牌重型半掛列車右側由前向后數第三個欄板緊固插銷前端下部圓角處離地高度約153cm~153.5cm處見碰擦痕跡,表面見灰塵減層痕跡,結合死者額左部創5.0cm,死者尸體損傷符合顱骨骨折、顱腦損傷死亡的病例改變,二者可以形成造痕體與承痕體相互對應關系。
××號牌重型半掛列車貨廂右側由前向后數第三個欄板緊固插銷前端下部圓角處見毛發附著,其檢驗結果與死者D8S1179等20個基因座基因型相同,其似然率為。即××號牌重型半掛列車貨廂右側由前向后數第三個欄板緊固插銷前端下部圓角處的毛發為涉案死者所遺留。
結合痕跡印證及個體識別(DNA)檢驗結果,分析認為:××號牌重型半掛列車貨廂右側由前向后數第三個欄板緊固插銷前端下部圓角處與死者頭部發生過刮碰。
在本案中,在視頻盲區且無直接目擊證人的情況下,對于肇事者逃逸或矢口否認的道路交通事故,通過所涉人員的人身損傷、車輛痕跡和法醫生物證據的全面檢驗,從事故發生時,人、車之間的碰撞形態、成傷方向,可以分析人員的致傷方式和致傷物。在初步推斷致傷物體后,提取致傷物體上的生物樣本,并通過法醫物證的DNA測試對死者的人體組織進行同一性比對。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并保持一致。進一步加強對致傷物體推斷的準確性,增強證據的力度,最終確定涉及的車輛和人員。為案件調查、起訴、審判和定罪提供必要的關鍵證據。
2.2 通過整體分離痕跡來判定肇事車輛
根據GA/T 1087-2013《道路交通事故痕跡鑒定》標準,整體分離痕跡是指物體受力發生斷裂,分離為若干部分產生的痕跡。肇事車輛與其他客體發生碰撞后,往往會在事故現場遺留部分散落物,某些駕駛人心存僥幸心理,駕車駛離現場,事故現場的物證破損和缺失,往往被事故現場勘查和對事故發生過程的還原帶來困難,通過事故現場的散落物和肇事車輛缺損部件進行比對分析,往往可以判定肇事車輛。
案例:20××年×月×日×時×分許,王某駕駛××輕型普通貨車沿××縣××路由南向北行駛至××路交口北側碰撞行人××,造成車輛受損,××受傷的交通事故。事故發生后,王某駕車離開現場,事故現場遺留一塊棕色塑料碎片(見圖3);該散落物左側斷口呈曲線狀,斷口寬度約10cm(見圖4);右側斷口呈不規則圓弧狀,凹弧與凸弧交替分布,弧線起點至終點的直線距離約28cm(見圖5)。
后經辦案民警走訪調查,王某駕駛的××輕型普通貨車有重大肇事嫌疑,但王某矢口否認其所駕駛車輛發生過交通事故。
隨即××鑒定中心指派兩名鑒定人員趕赴肇事車輛所在的停車場對肇事車輛痕跡進行勘查,經勘查,肇事車輛前保險杠為棕色塑料件,前保險杠中部(位于前號牌后方)距地面高度約53cm~63cm處斷裂,斷口長度約為10cm,斷口呈曲線狀(見圖6、圖7)。
將事故現場遺留一塊棕色塑料碎片與××輕型普通貨車前保險杠缺損部分斷口進行比對,二者斷口寬度一致,顏色、材質相近。將二者進行拼接,二者在斷口分離線上自然吻合,能夠拼接成一個整體(見圖8)。說明事故現場遺留的棕色塑料碎片為××輕型普通貨車前保險杠右側的整體分離物。
在上述案例中,即使肇事車輛駛離了事故現場, 但通過整體分離痕跡的比對分析,進而可以判定××輕型普通貨車是本起交通事故中逃逸的肇事車輛,為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破獲逃逸案件起到一定的作用。后經肇事嫌疑車輛駕駛人交代,由于事故現場路段視線較差,沒有及時發現路邊的行人,最終導致發生交通事故的發生。事發后,駕駛人抱有僥幸逃脫心理,從而駕車離開現場。
2.3 通過微量物質的交換來判定肇事車輛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車與車、車與行人及車與其他交通設施發生碰撞是道路交通事故易見的形態,車輛與其他客體發生刮碰,車體表面往往會有微量物質的交換,可以通過微量物質的理化實驗,來分析交換物的成分,進而判定肇事車輛。
案例:20××年×月××日××時許,張××駕駛懸掛“××”號牌三輪電動車涉嫌與停靠在××超市門口的××號小型轎車發生碰撞,×月××日,辦案機關查獲肇事車輛,但肇事嫌疑堅稱其駕駛的三輪車與轎車未發生過接觸。
上述案例中,辦案偵查機關首先得確認兩車是否發生過接觸,是本起案件事故認定的關鍵所在,隨即辦案偵查機關委托本中心對本起事故進行痕跡及微量物檢驗,本中心迅速響應,指派相關鑒定人查閱、復制相關資料,趕赴事故停車場勘查肇事車輛,經勘查,××號小型轎車前保險杠左側離地高度約42cm~58cm處見刮擦痕跡,表面白色物質呈減層,并見藍色物質附著,痕跡方向由前向后(見圖9);
懸掛“××”號牌三輪電動車后防護杠左側及車箱底板后端面左側離地高度約43cm~59cm處見刮擦痕跡,表面藍色物質呈減層,并見白色物質附著,受力方向由后向前(見圖10);二者在痕跡高度、形態及加層物顏色特征上相吻合,可以形成造痕體與承痕體相互對應關系;將××號小型轎車前保險杠左側的藍色附著物和懸掛“××”號牌三輪電動車后防護杠左側及車箱底板后端面左側的藍色物質進行提取,并在立體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及顯微紅外光譜儀下進行檢驗(見圖11、圖12),從××號小型轎車前保險杠左側提取的藍色加層物與從懸掛“××”號牌三輪電動車后防護杠左側提取的藍色物質成分相同。從而可以認定,懸掛“××”號牌三輪電動車與懸掛“××”號牌三輪電動車發生過接觸可以成立。
通過二者痕跡特征的比對和理化實驗分析,確定了兩車接觸的客觀事實,盡管肇事嫌疑堅稱其駕駛的三輪車與轎車未發生過接觸,但在種種的證據面前,嫌疑人還是低下了頭,這也給辦案偵查機關的案件辦理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3 結語
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事故現場“千姿百態”,在交通現場中存在著各種證據,痕跡便是一種極其重要的物證,這對事故現場勘查人員的能力和經驗存在一定的挑戰,每一起交通事故各有不同,交通事故痕跡物證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結合痕跡印證、DNA及微量物的檢驗結果,讓痕跡物證“說話”,鑒定人員要認真細致的還原事故現場,是構思重建事故過程鑒定方案充分性和完整性的基本要素,上述的案例,為辦案機關偵破逃逸案件起到一定的作用,從而有效的幫助公安偵查機關解決道路交通事故中的逃逸案件,為社會穩定和百姓安居樂業略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GA/T 41-2019,道路交通事故現場痕跡物證勘查[S].2019.
[2]GA/T 50-2019,道路交通事故現場現場勘查照相[S].2019.
[3]GA/T 1087-2013,道路交通事故痕跡鑒定[S].2019.
[4]SF/T 0072-2020,道路交通事故痕跡物證鑒定通用規范[S].2020.
[5]朱鵬.整體分離痕跡鑒定在道路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中的應用[J].法制博覽 .2018.12 月(上).
[6]李麗莉.《道路交通事故車體痕跡鑒定》.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