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年
【總記】:牛郎織女的愛情,有漫天星斗為證,但仍感不足的人們還試圖為他們的凡間生活考據出具體坐標,河南魯山、山東沂源、山西和順等地人民都曾表示,他們那里是傳說的起源地。這不足為奇,人們總想給流傳至今的美好愛情找到更堅固的佐證。文字與傳說是不夠的,最好是能“有一個地方”——一個像樹根一樣的地方。
在那里,有自古而來的山川河流、園林花草、宮殿陵墓、故宅廟宇,見證自古而來的愛情從最初到永恒的模樣。在幅員遼闊的中國,由東北到華南,每個地區都有幾個這樣的地方。
讓我們不妨在歷史的邊角和詩詞傳奇的蛛絲馬跡里,重訪這些愛情的發生現場,勾勒一份愛情地圖。

如果問,世間最美的愛情是什么樣?想必是千人千言,萬人萬語。但在二百多年前的江南滄浪亭畔,蘇州文人沈復與其妻蕓娘,以一本《浮生六記》,為世人描摹出了一幅最美的愛情畫卷。
滄浪亭,這座蘇州諸園中歷史最古老的園林,雖幾經易主,但終因《浮生六記》為世人所熟知,更被增添了一抹浪漫的文藝色彩。
《浮生六記》作者沈復,字三白,生于乾隆癸未年(1763年)滄浪亭畔的一個“衣冠之家”,用他的話說,“天之厚我,可謂至矣”。這本書是他大半生的回憶錄。
乾隆乙未年(1775年),沈復隨母親回娘家省親,看到表姐陳蕓(字淑珍),模樣雖柔弱消瘦,但心思細膩、才情過人,便心動不已,久久不能忘懷。回家后,他對母親表明態度:“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母親也覺得陳蕓這孩子性格溫柔,當即便脫下金戒指,訂下了這門親事。乾隆庚子年(1780年),訂婚五年后,兩人完婚。
沈復與陳蕓新婚后的小家庭,便安置在滄浪亭愛蓮居西廂,從東面流過來的滄浪之水,也流到了他們的小屋前。6月,天氣炎熱,一手好女紅的陳蕓“因暑罷繡”,與夫君沈復在板橋內“我取軒”前臨水照影,飲酒、談詩論文、品月評花、投壺射覆行酒令。這般日子正如沈復所言:“自以為人間之樂,無過于此矣。”
這一年七夕,傳統的情人節,陳蕓又在“我取軒”內準備了香燭瓜果,與沈復同拜織女星。兩人“輕羅小扇,并坐水窗,仰望飛云過天,變態萬狀”。沈復雕刻了兩枚圖章作為七夕節的禮物,一枚給自己,一枚送給妻子。兩枚圖章上刻的文字是“愿生生世世為夫婦”,但一枚是凸出的陽文圖章,一枚是凹入的陰文圖章,用上紅印泥,兩枚圖章可以蓋出紅色和白色兩個版本的“愿生生世世為夫婦”印記。同樣的文字,兩個凹凸契合的版本,只用作你我今后往來情書的落款。這份驚喜,是來世的期許,是文人的浪漫,更是費盡心思的款款深情。
陳蕓出自窮苦人家,喜歡茶泡飯,滿足于用腐乳、鹵瓜下飯的生活,沈復從未吃過這兩樣東西,非常討厭它們散發的味道。有一次,陳蕓將鹵瓜強塞到丈夫口中,沈復捏著鼻子嚼了幾下,覺得非常脆美,原來竟然是一種美味,后來便也喜歡吃了。陳蕓還嘗試用芝麻油加上少許白糖拌腐乳,或者用鹵瓜搗爛拌腐乳,還給它們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雙鮮醬”。沈復曾自嘲道:為什么開始這么討厭的東西,后來卻變成這么喜歡了呢?
陳蕓回復他是因為“情之所鐘,雖丑不嫌”,是因為你愛我,所以愛屋及烏,我喜歡的食物、喜歡的服飾、喜歡的世間萬物,都變成了你的喜歡。
中秋節,沈復考慮到已成親半年,兩人還沒有一起去過隔壁的滄浪亭,傍晚,夫婦二人由老仆前導,婢女陪同,穿過假山林木,直奔土山之巔,拾階而上滄浪亭。他們拿出一張毯子鋪在亭中,品嘗香茗。過了一會兒,一輪明月掛上林梢,“漸覺風生袖底,月到波心,俗慮塵懷,爽然頓釋”,看著這美景,陳蕓說道:“今日游玩得很開心,如果能駕一葉扁舟,來往滄浪亭下,不是更快樂的事情嗎?”
后來夫妻倆的人生遭遇變故,滄浪亭中的良辰美景,卻深深鏤刻在沈復與陳蕓的記憶深處,成了他們生命中最溫暖的底色。
因沈復弟弟啟堂娶妻,整個大家庭遷居飲馬橋的倉米巷,房屋雖然寬敞,“非復滄浪亭之幽雅矣”。
夫婦二人遷居倉米巷后,陳蕓時常想念滄浪亭里的風景和恩愛往事,便對沈復言:“自別滄浪,魂牽夢繞。”如今滄浪亭雖然回不去了,不如退而求其次,去金母橋以東、埂巷以北的老婆婆家去避暑吧,聽說她那邊環繞屋子的都是菜園,門外還有池塘,花光樹影,地曠人稀,頗有野趣。于是,夫妻倆去老婆婆家租房居住。兩人一起垂釣于柳蔭深處,日落時,登上土山觀賞晚霞,隨意吟詩。蟲聲四起時,把竹床擺在籬笆下,夫妻倆在月下對飲。
他們又買來菊花,遍種在房屋四周。金秋九月,菊花盛開的時候,沈復的母親也欣然前來觀賞,大家邊吃螃蟹邊賞菊。蕓娘高興地說:“他年當與君卜筑于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仆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繡,以為持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游計也。”

為續滄浪亭的風韻趣事,夫妻二人還瞞著家人,一起去萬年橋下泊船,待月乘涼。只是這“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日子,如彩云易散琉璃脆,厄運接踵而來。
公公常年在外地,陳蕓因代寫家書,被婆婆抱怨表述得有問題,后不再敢代寫家書,卻又被公公指責這點小事都不樂意做。公公想讓兒子從家鄉給自己納一個妾,送過去陪伴他漂泊的生活。沈復為難,找陳蕓訴苦。陳蕓體貼丈夫,瞞著婆婆,自己做主進行張羅,這件事讓她徹底失去了婆婆的歡心。后來,陳蕓的結拜姐妹被誣指為青樓女子,沈復又為友人借50金做擔保,這個損友“挾資遠遁”,債主上沈復家門咆哮逼債。沈父便以陳蕓“結盟娼妓”,沈復“濫伍小人”,辱沒了書香世家的門楣為由,將他們趕出家門。
嘉慶癸亥年(1803年),在經歷了居無定所的漂泊之后,陳蕓的身體越來越差,時常咳血,病中日日牽掛送走的兩個孩子,又埋怨是自己拖累了丈夫。陳蕓臨終前,握著沈復的手,回憶夫唱婦隨的23年:“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無憾!”此時,她念念不忘的還是滄浪亭:“若布衣暖,菜飯飽,一室雍雍,優游泉石,如滄浪亭、蕭爽樓之處境,真成煙火神仙矣。”她斷斷續續反復對夫君言“來世”二字,這是對當年七夕在滄浪亭立下“愿生生世世為夫婦”夙愿的最后回響。言訖,“竟爾長逝”,時三月三十日。恩愛夫婦從此天人永隔,直讓人無語凝噎。
蕓娘逝去后最初的那幾日,沈復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期待妻子的魂魄歸來。他看見房間的陳設還和之前一樣,但是人已經不在了,頓時心中大慟,淚如雨下。又怕看不清妻子的模樣,忍著眼淚,睜大眼睛,坐在床邊默默地等待。摸著妻子穿過的衣服,氣息仿佛還在上面,卻再也見不到她的身影,聽不到她的聲音了。想到這里,沈復肝腸寸斷,悲慟不已,昏倒了。
嘉慶十三年(1808年),蕓娘走了五年以后,沈復開始寫《浮生六記》,回憶以往的點點滴滴。這五年,他浪跡天涯。只是,尋遍天下,再也沒能找到妻子的身影。美景再美,這一場沒有你參與的夢又何時能醒。
滄浪亭是一座以亭命名的蘇州最古老的園林。它除了見證過沈復和蕓娘凄美的愛情,還有怎樣的故事呢?
相傳滄浪亭原為五代時吳越國廣陵王錢元璙(另一說為錢氏近戚)的池館,由北宋文人蘇舜欽始建并命名。慶歷四年,蘇舜欽在進奏院任祀神時,按照慣例將過期的邸報公文及拆封不用的廢紙賣了換錢,用于聚會宴請(類似公款吃喝)。他因此被政敵攻擊,削職為民。蘇舜欽攜家眷流寓至蘇州。“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漫步于草木蓊郁的原野,他胸中的郁結一點點打開。“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碕,號‘滄浪’焉”,蘇舜欽自號“滄浪翁”,并作《滄浪亭記》。好友歐陽修曾應邀作《滄浪亭》長詩,詩中以“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題詠此事。 “滄浪”之名有感于《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蘇舜欽取其清濁之意以自況。
蘇舜欽去世后,滄浪亭屢易其主,南宋初為抗金名將韓世忠所居,又名韓園。元至明為佛寺。明代僧人文瑛對滄浪亭愛得深沉熾烈,重修滄浪亭,以身居其中為傲。后日漸荒蕪,清朝康熙年間江蘇巡撫宋犖親訪滄浪亭遺跡,重建此園。清道光、同治年間又屢經修葺,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有時候,我們不禁會想,這座古老的園林究竟深藏著怎樣的力量?它幽靜,卻可以幫助蘇舜欽舒幽懷;它柔美,卻不削弱韓世忠的剛猛;它多舛,卻見證過沈三白和陳蕓短暫的幸福,天長地久的愛情……
其實,答案就藏在滄浪亭的清風明月里。清風無價,明月有情,所有的故事它們都記得,所有的答案,它們也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