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不刷題”賬號的科普視頻,同濟大學退休教授當UP主教物理的消息不脛而走。拿過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帶出一眾“高精尖”子弟……退休后,吳於人變成了愛玩物理的“老小孩”,她把高閣之上的理論變成了“玩具”。
退休之前,吳於人在教《大學物理》時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對物理有明顯的畏難情緒。她有意在實驗器材的選擇和布置上貼近生活,和同濟大學同事們一起建設物理探索實驗室,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從中拾回科學探索的純粹樂趣。
2007年,在多方支持下,吳於人創(chuàng)辦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養(yǎng)基地同濟大學物理實踐工作站,她擔任站長,她的學生關大勇任副站長,開始了她面向基礎教育階段的“降維”科普,沒想到卻遭遇了一盆當頭冷水——成立四個月,工作站僅接待了600多名中學生,打電話來咨詢的家長一聽“跟考試關系不大”,就紛紛打了退堂鼓。
不懼冷落,她開始思考教學方法。針對青少年學習特征,吳於人和關大勇開展專門課程開發(fā)。帶著這些課程,吳於人退休后,便投進“智勇科創(chuàng)實踐基地”的創(chuàng)建中。12年來,他們的公益科普活動走進上海的中小學校、街道社區(qū)和展覽館,平均每年都有一百余場活動,累計惠及的青少年人數(shù)已超百萬。
2018年,由吳於人、關大勇牽頭,聯(lián)合十位博士、教授的“不刷題俱樂部”成立,口號響亮地喊出“拒絕超前、重復、機械式訓練,帶領百萬青少年逃離刷題苦海”。師徒的目光走出上海、面向全國,他們?yōu)楣婵破仗剿髡业搅诵碌膫鞑バ问健M駐視頻平臺。
最初,團隊拍一拍實踐基地的科普日常,后來發(fā)現(xiàn)凡是吳於人出鏡解說的視頻,點擊熱度都特別高,出了接連好幾個“爆款”。于是,由她“擔綱”主角,賬號逐漸做出了自己的風格定位。宇宙射線、楞次定律、減慢光速……也許很難想象,這種高端艱澀的物理科學能成為爆款短視頻,被普羅大眾通俗理解。
吳於人的視頻拍攝腳本都是自己寫,有些想不通怎么解釋的原理,她就跑去和其他的老教授討論。為了準確提示自己,她請做視頻的小伙伴搞了個提詞器,除了要講的內(nèi)容,還時常穿插著小括號,里面標注著對自己動作的提醒。一條一分鐘左右的視頻,有時候要花一兩個鐘頭去拍。吳於人在快手上第一條火起來的視頻,是關于“人造太陽”的,有72萬的播放量,獲得了5萬點贊。
如果說大多數(shù)自媒體人物要有個人設(人物設定),那么吳於人的人設,就是她本身:嚴謹樸素、爽利率真、愛物理、愛孩子、愛科普。
在吳於人的團隊里,年輕人都稱她“吳姥姥”,“科學姥姥”的人設形象也是由此而來。她永遠穿著粉絲們最熟悉的漁夫馬甲,和視頻里出鏡的形象別無二致。其實她還有一個很可愛的昵稱,叫“口袋姥姥”。吳於人說:“我這個人忘性大,拿包容易忘記,就放在身上最方便。”挖袋、插袋、拉鎖袋、側開袋……就像哆啦A夢的神奇口袋,吳於人的口袋里有各種做物理實驗的“玩具”。
做科普的同時,吳於人也享受在鏡頭前玩物理游戲的過程。其實,她更多是在享受她的初心,她期望更多家長和青少年重視實踐的重要性,成為實踐基地的擁躉。
摘編自《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