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東
“父親,我會將你的名字、你的信仰、你的夢想,帶去我的天地。我會在這片土地上堅強地站立……安歇吧,父親。”在北京參加中央電視臺《朗讀者》節目直播活動時,30歲的賀帥幾度哽咽,演播廳中的主持人董卿和3位觀察員一樣滿臉熱淚。
賀帥的父親是“跑馬抗癌斗士”賀明。4年,61場馬拉松,甚至包括6天6夜的超馬,他憑著超人的堅強對抗病痛,用奔跑打破了生命只有3個月的“判決”,一次次創下生命的奇跡。2020年1月5日,在57歲生日這天,賀明完成了人生中的最后一場馬拉松比賽。這場持續6小時的奔跑,迅速掏空了賀明本已虛弱不堪的身體。賀帥后來聽跑友說,比賽中父親一度落后很多,那天他咳血了,當時跟誰都沒說,咬牙扛到終點。5個月后,賀帥用父親的手機發出最后一條朋友圈:“用時57年,父親人生的馬拉松已經跑到了終點!”
賀明是安徽省淮南市的一位普通市民,53歲前,“馬拉松”這個詞離他和他的家庭都太過遙遠。2016年4月,賀明被確診肺癌晚期。大夫說最多還能活3個月。“診斷結果出來的時候,他的半個肺已經不行了,胸腔內都是積液。”賀帥說。
從那一刻起,賀明開始走向生命的倒計時。9個月33次化療,賀明頑強地跟病魔過招。開始的時候,肺部病灶導致呼吸困難,雙腿也無力行走,那時候的賀明臉是浮腫的,后背全是膿包,晚上經常疼得睡不著覺,上樓梯都要用手搭著妻子的肩膀。
在賀帥眼里,倔強的父親一直“寧折不彎”。也許就是這份不肯妥協的倔強,讓賀明開始尋找和癌癥較量的方式。帶著康復的渴望,賀明偷偷開始下地活動,從挪動到行走、慢跑、爬山。賀明日常行走的舜耕山盤山公路,正好是半程馬拉松的長度,在淮南當地是馬拉松愛好者青睞的訓練地。賀帥猜測,父親是在確診后的一次獨自行走中,在舜耕山遇到訓練中的馬拉松跑者,看到他們身上的生命活力,才產生了奔跑的想法。
賀明在家人眼里一向很有“文藝范”,喜歡彈吉他,唱鄧麗君的歌,還曾在當地做過服裝模特,可是跟運動從來不沾邊。發現病重的賀明一次次從醫院偷偷溜出去到處走,妻子“氣得發瘋”,動員兒子勸說,懇求醫生和護士“嚇唬”,再三告訴他劇烈運動的危險性。可是一切都不管用,隨著3個月的死亡預言被打破,賀明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力正在運動中復蘇。
2017年10月,賀明瞞著家人完成了人生第一場半程馬拉松,2小時17分完賽,自此正式踏上了馬拉松的征程。家人知道這件事已經是幾天之后了。
更瘋狂的還在后面。了解到自己的身體狀態相對穩定后,賀明決定在余下的生命里挑戰100場馬拉松,他說正是因為生命進入倒計時,所以才做這樣的挑戰,雖然身體累,但精神上很滿足。賀帥也承認,那段時間父親雖然身體逐漸消瘦,但精神狀態確實很好,外人根本看不出他是個病人。
在有400多名會員的淮南市馬拉松協會,很長時間里賀明都是個神秘的跑友,除了會長,沒人知道他是一名肺癌晚期患者,只知道他跑量驚人,早晚各一次,每天訓練量在30公里左右,除非雨雪天氣,否則從不間斷。
在跑馬的過程中,賀明學會了與死亡共處:“我打不過癌癥,可是癌癥現在也打不過我,我們就這樣相處。”他也掌握了“對付”家人的辦法,告訴他們跑馬拉松的時候自己感覺不到疼了。
看著困擾賀明多年的血壓有所好轉,血糖也降了下來,家人的態度也在轉變:妻子開始陪他去舜耕山訓練,給他煲湯加強營養,兒子也研究著給他買更輕便的跑鞋。但對于他經常一個人出去參賽,家人依舊擔憂。妻子嘴上賭氣說著“去跑吧,別回來了”,扭頭就會囑咐兒子:“快給你爸打個電話,看到了沒有,身體怎樣,那邊天氣怎樣。”
從淮南、合肥等安徽省內的馬拉松賽,到黑龍江漠河、福建廈門等地的全國大賽,懷著完成100場馬拉松賽事的目標,賀明奔跑的瘦高身影逐漸遍布全國。2018年7月,跑完貴陽馬拉松的賀明接受了媒體采訪,也許是意識到自己的經歷能夠給他人帶來積極的影響,一向默默奔跑的他決定不再“低調”。
從貴陽回來之后,賀明定做了印著“肺癌晚期、跑馬抗癌,生命不息、運動不止”的小旗,每次參賽都舉在手里,跑步T恤也印上了這16個字,他想告訴別人:“我一個癌癥病人都能跑起來,為什么健康的人就不能動起來呢?”
賀明的堅持,不但把越來越多的病友變成了跑友,甚至鼓勵著醫生、護士們在忙碌的工作結束后也去開始各自的健身活動,用積極的運動去挑戰生活中的各種壓力。
賀明在家里精心布置了一塊“馬拉松天地”,墻上密密麻麻的獎牌是他一塊塊親手掛上去的,桌子上也擺滿了獎杯和證書。馬拉松就是賀明的精神支柱,妻子和兒子知道,熟悉他的跑友也知道。但跑友們不知道的是,每次跑馬拉松,他身上都帶著很多止疼藥,最“過分”的一次,賀明身上插著中心靜脈導管跑完了全馬。
2019年年初,賀明的病其實已經骨轉移了,骨頭是脆弱的,不能摔倒或者有強烈的撞擊。“父親是真的在和生命抗爭。做免疫治療和化療,人的反應會很大,在醫生的經驗里多數人都無法正常生活,可我父親會算好治療周期,有時候剛出院第二天就跑馬拉松去了。”
“撞墻”,是馬拉松比賽中選手因為身體消耗過大,而感覺跑不動的一種狀態,而作為一名肺癌晚期病人,賀明挑戰馬拉松的每一步都是在“撞墻”,疼痛、呼吸困難甚至咳血。
肺癌是一種耗竭型的疾病,馬拉松也是一項長時間消耗的運動,從醫生的角度看,二者的疊加帶給病人的會是雙倍的打擊,賀明確實是一個奇跡。跑廈馬的時候,身高1.87米的賀明體重只有50公斤出頭,幾乎比4年前確診時輕了一半。這一次,癌細胞擴散到腦部,回到淮南,他再次入院。
1月365.83公里、2月345.86公里、3月355.68公里、4月196.68公里,后來看到父親手機里的線上馬拉松紀錄,賀帥才發現,盡管身體已經極度透支,父親幾乎每天都還在堅持奔跑。
“多想再跑一次馬拉松,哪怕半程也行。”這是賀明在病重后打字很艱難的情況下,自己發出的一條朋友圈。跑不動了,他就堅持每天公益捐步1萬步。4月17日,走也走不動了,那一天,他留下最后的運動記錄,是病榻前的2035步。
賀帥說,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除了跑步,父親特別堅持的一件事就是捐獻遺體。賀帥說,離世后的第二天晚上,賀明的眼角膜成功完成匹配,將有兩個人因為他的捐贈重見光明。
“我原本并不喜歡跑步,以前最多只是陪父親在盤山公路上走走,現在想起來挺遺憾。”賀帥決定要替父親跑完剩下的39場馬拉松。2020年9月,為了讓離開百天的父親心安,賀帥咬牙完成了自己第一個線上半程馬拉松。賀帥說,每當感覺自己快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會想到父親。“總覺得我在跑步的時候,他會陪著我,看著我。”
賀帥說,有時候跑完馬拉松,晚上他會夢見父親,父親很開心地看著他,對他說:“加油!”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