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嵋,景韶佳
(內蒙古工業大學 輕工與紡織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翁牛特部落是蒙古族的古老部落之一,其傳統服飾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的弘吉剌部。當時,皇族與各民族之間講究世代聯姻,皇族雍容華貴的服飾風格便傳入了翁牛特,奠定了翁牛特蒙古族傳統服飾的基調。到了清朝,翁牛特服飾又融合了滿族傳統服飾的色彩、工藝等元素,形成了服飾色彩底色凝重、布局飽滿、色彩艷麗的特點。色彩艷麗的刺繡圖案與凝重的底色相互襯托,體現了翁牛特蒙古族獨特的色彩審美。2013年,翁牛特蒙古族傳統服飾被認定為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翁牛特蒙古族服飾多采用高純度、高明度的色彩進行搭配,尤其崇尚紅色、白色,同時喜歡藍色、綠色和黑色等自然色系,色彩對比強烈(圖1)。男裝與女裝的色彩使用種類區別不大,但在服飾色調的選擇上則各有不同。男裝通常以低明度色彩為基調,以高明度色彩點綴,在束腰部分用高明度色彩強化了服飾對人體結構的修飾,使著裝男子從視覺上顯得更加魁梧有力、沉穩大氣。同時,袍服周邊及領口鑲有多道庫錦緞及彩絳邊加以裝飾,顏色多為白色、藍色和棕色。翁牛特蒙古族女裝長袍形制為弧形立領,右衽弧形大襟,窄袖,左右開衩,顏色多選用紅色、綠色、藍色和黑色,服飾的色調對比模式體現出翁牛特蒙古族熱情奔放、大氣灑脫的個性。同時,翁牛特蒙古族女子的頭飾同樣極具特色,其頭飾零件眾多(圖2),帽飾主要以紅珊瑚、綠松石、瑪瑙、銀簪等材料作為裝飾,用材質的天然色彩元素與暗色調的底色加以搭配,帽飾多以紅綠對比色調為主,加以銀色點綴,展現出其高超的色彩搭配技巧。

圖1 翁牛特服飾

圖2 翁牛特頭飾零件系
翁牛特蒙古族處于內蒙古東部,科爾沁沙地西緣,是內蒙古赤峰市中部的草原沙漠聚集地,自然環境條件復雜多變,植被受復雜氣候的影響,植物種類遠不如南方豐富。過去,翁牛特人對色彩的認知幾乎源于自己所生活的地域環境,自然景觀色彩特質成為翁牛特蒙古族服飾色彩搭配和組合意象的重要靈感來源。因此,在翁牛特傳統服飾中,象征火焰和鮮花的紅色系、象征草原的綠色以及象征藍天和湖泊的藍色系更為多見(圖3)。

圖3 翁牛特女袍色彩
翁牛特蒙古族對美好自然環境的向往,使自然色系成為服裝配色中的主要元素,對自然色系的崇拜代表著大自然的生生不息,體現了蒙古族人民開放包容的思想、與自然依存的情感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訴求[1],翁牛特蒙古族服飾大面積、豐富的色彩種類及強烈的色彩對比就是這種色彩心理的集中體現。翁牛特蒙古族服飾多用紅、黃、藍、綠等色彩,根據純度及明度上的不同變換與深色服飾底色搭配,這樣的色彩組合既保證了服飾色彩基調的穩定性,又賦予了服飾色彩視覺上的韻律感,同時配以相應的自然主題圖案,在豐富服飾色彩內涵的同時,也增強了服飾的趣味性,給人一種沉穩大氣中不乏纖巧和細膩的印象,體現了翁牛特蒙古族對游牧自然的熱愛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翁牛特蒙古族的服飾色彩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元朝時期蒙古族與中原文化交融的影響。蒙古族原本生活在草原游牧地帶,多以動物皮毛為制衣原料,服飾色彩局限性較大,而元朝是蒙古族與中原地區其他民族共同生活的朝代,因此,受到其他民族服飾的影響,蒙古族服飾開始出現玫紅、大紅、草綠等鮮艷色彩。翁牛特蒙古族由于刺繡工藝精湛,多為元代貴族服務,不僅奠定了翁牛特蒙古族傳統服飾華麗、豐富的服飾風格,同時也將這種獨特的色彩風格融入其傳統服飾中。比如,部分翁牛特蒙古族女子傳統服飾下擺的“海水江崖”紋樣便是受漢族文化影響的直觀體現。同時,隨著舊時北方游牧地區與中原地區物質交易和來往的日益頻繁以及種類繁多的中原和南方地區紡織品及染料的傳入,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面料色彩種類逐漸豐富起來,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了翁牛特蒙古族對服飾色彩的想象,進而蒙古袍上的服飾刺繡的花色更為多樣。
到了清代,翁牛特蒙古族服飾又受到滿族服飾的影響,不僅吸收了滿族服飾鑲邊、刺繡等工藝,也融合了滿族服飾的色彩特點。早期滿族與蒙古族都信仰薩滿教,因此,滿族服飾色彩沿襲女真族的色彩喜好,如女真人服色習俗:“好白衣,留顱后發,辮發垂肩,系以色絲。”滿族服飾色彩以“紅、白、黑”為主色調[2],多選擇艷色與素色搭配,追求一種端莊且艷麗的視覺效果。翁牛特蒙古族服飾受此影響,運用無彩色與有彩色的強烈色彩搭配模式以及運用大量顏色靚麗的刺繡紋樣形成了服飾特色。大量的黑底刺繡女服體現出滿族服飾色彩對翁牛特蒙古族服飾色彩產生的影響。直至今日,人們仍然能在翁牛特部落女子服飾上感受到濃厚的滿族服飾色彩韻味。
蒙古族最初信仰薩滿教,至今仍保留著祭天等薩滿教習俗。尤其在原始部落時期,受工藝技術等方面的限制,服飾色彩種類較少,因此,除了服裝材質本身的色彩限制外,宗教因素對原始部落服飾的影響也尤為明顯。薩滿教“崇白尚紅”,認為火神可以賜予人們幸福與財富,能夠鎮壓一切邪惡。所以在蒙古族的服飾色彩中,紅色在一定程度上與薩滿教對火神的崇拜密不可分。這樣的色彩意識在翁牛特蒙古族服飾色彩中有著充分的體現,如女子的長袍、腰帶、服飾刺繡都有明顯的對紅色系色彩的偏好。薩滿教對自然、祖神、動物的信仰也直接影響了翁牛特蒙古族服飾的色彩特征,如薩滿教認為黑色代表善神,進而翁牛特蒙古族服飾多采用黑色作為底色進行色彩搭配。
此外,翁牛特蒙古族服飾色彩也頗受佛教的影響。歷史上,翁牛特左翼旗是藏蒙佛教在內蒙古東部的重要傳播地區之一[3],尤以元代為甚,很多蒙古族部落開始信仰藏傳佛教,草原上多建喇嘛廟宇,寺廟色彩豐富、金碧輝煌,寺院的外觀色彩以黃、紫、朱、青等重色和暖色為主調,以白色為襯托,對比鮮明[4]。同時,藏傳佛教用品的色彩也對翁牛特蒙古族的色彩審美觀念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翁牛特蒙古族服飾中,除了服飾底色常用暗色系外,刺繡圖案、裝飾部件等幾乎為黃、紫、朱等純度較高的暖色系,這同樣與哈達色彩和寺院建筑色彩的長期視覺影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蒙古族素有“馬背上的民族”之稱,隨水草而牧。長期的游牧生活和勞動使翁牛特蒙古族形成了以勞動為美的傳統觀念,而且崇尚力量與英勇。這種對力量、英勇的崇拜心理使翁牛特蒙古族認為男性應該具有強大的體魄。因此,代表蒼天之力的藍色常用于男性服裝,再以紅色、黃色等鑲邊加以裝飾,使服裝更有整體性與立體感;而象征著生命、草原的綠色則與女性形象相符合,因此,翁牛特女性服飾多為綠色調子,象征著包容萬物、孕育生命。藍與綠的和諧搭配,也象征著男與女的相輔相成以及天與地的平衡統一[5]。
游牧生活的艱苦讓翁牛特蒙古族更加向往火與太陽能夠給予人們溫暖。時至今日,翁牛特部落仍然保留著祭天、祭敖包的民俗習慣。這些習俗雖因地域差別而稍顯不同,但祭祀食物均為紅食與白食,因此,紅色與白色在蒙古族的色彩信仰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同時,從色彩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紅、黃等暖色系的大幅運用,能讓人感受到溫度和信任,這樣的服飾色彩特點深刻影響了翁牛特部落的游牧生活,導致其傳統服飾常運用大量暖色進行裝飾。同時,其服飾的整體色調搭配一般會隨著穿著者年齡的增長而趨于加深,這也是翁牛特蒙古族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體現。因此,翁牛特蒙古族服飾既有草原游牧民族服飾的特點,又蘊含豐富的民族文化積淀,具有民族部落獨特的色彩審美。
翁牛特蒙古族傳統服飾以其明快質樸的色彩、強烈的色彩對比和極具裝飾性的圖案區別于其他蒙古族部落服飾,花緞長袍、精美的通體刺繡、匠心獨具的服飾色彩運用成為翁牛特蒙古族部落服飾的特色。其服飾色彩的搭配充分體現了圖案與色彩的協調統一,在保證服飾美觀的同時,體現了翁牛特蒙古族對和諧、幸福生活的向往,形成了色彩裝飾與實用性完美結合的服飾色彩特征,成為翁牛特蒙古族發展歷史上的一個縮影,其傳統服飾色彩的運用更向世界展現了翁牛特蒙古族熱情豪放的性格、尊重自然的生存智慧和獨具魅力的服飾色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