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露 王紅強
《守護解放西》以湖南省長沙市坡子街派出所民警為視角,以轄區范圍內的警情事件為背景,通過小切口記錄和展現接地氣、有人情味的人民警察形象,深度記錄大都市核心商圈城市警察的日常工作。節目組制作該節目的目的是展現出有情有感有威嚴有故事的警察形象,致敬這群守護人民安寧的“最可愛的人”。在真實記錄的基礎上,該節目添加了真人秀的創作形式。例如,在真實素材上進行主題式編排,依靠民警辦案行動推動情節發展,采用綜藝化包裝,使節目風格趨向年輕化。《守護解放西》運用“紀實片+觀察真人秀”的攝制方式,做到記錄之“真”和綜藝之“秀”的辯證統一①,創新了警務紀實節目的表達方式。
我國警務紀實節目多呈現警務、法律類型,均以嚴肅科普的風格為主,且強調記錄內容的真實性。有學者認為,一味講究紀錄片的客觀與再現已經不能被當下的市場接受②。隨著節目市場受眾的年輕化,警務紀實節目開始向多元化發展。2022年,《守護解放西》系列第三季完結。它繼續融合了警務紀實節目的嚴肅題材和娛樂屬性的編排模式,在保留真實性的情況下,加以娛樂化的剪輯,主要體現在主題編排、輔助敘事、看點升級上。
《守護解放西》采用了主題式的節目編排,通過話題設置,圍繞同類案件進行編排,再獨立展開案件敘事,最后產生戲劇效果。《守護解放西》第一季第八期主題為“青春別迷茫”,關注青少年問題。節目沒有因案件相似而掐頭去尾,因此其中的每個故事都是完整的。主題式編排將相同案件歸類進行主題式播放,使震懾效果和社會影響力得以增強。
在內容選材和挖掘上,《守護解放西》也更有針對性。如解放西丟手機事件,節目組把同類案情剪輯到一起,不僅解決了素材瑣碎、節目意義缺失或生硬的問題,還增強了節目深度。第一季第八期把違法犯罪原因歸為法律意識的淡薄,第二季第五期提及家庭教育,第三季第三期反映親人之間缺乏交流、家長對孩子缺乏關愛的社會現實。這些選材賦予了節目多重內涵。
旁白將真實自然的畫面通過解說賦予觀眾更多的理解形式。在同類型的警務紀實節目中,旁白將節目文本有聲化,把更多視覺以外的信息傳遞給觀眾。《守護解放西》的文本設置主要有三種。一是花字。節目并沒有設置旁白,而是用文案花字輔助敘事,更符合年輕群體的觀看心理。如第三季中,一位父親認領孩子尸體后落寞離開,其背影旁呈現的花字旨在呼吁大家愛惜自己和家人。二是自述。用警察自述的方式代替旁白解說,增加觀眾的熟悉感,體現警察的專業性。比如,節目中某司機不配合交警檢查酒駕,當觀眾覺得場面開始進入焦灼狀態時,會有交警站出來說明這一情況,并講解其他查酒駕的方法,以此來解答觀眾的疑惑。三是專業解讀。在第三季的每期片尾,法律專業的嘉賓都會對相關事件進行深度點評,以增加節目的專業性和普法教育意義。《守護解放西》讓嘉賓服務于節目主體,避免了節目過度娛樂、過度消費的趨勢,增強了節目的敘事效果。
《守護解放西》中的互動升級體現為制作正片以外的內容。一是正片內容和彈幕相呼應。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認為,參與不僅僅是技術使用,它更偏重主動融入的共享實踐或文化層面的建構③。彈幕是與節目共生的參與文化,原因是觀眾發的彈幕與節目中原生的記憶點相呼應,如“嫌犯吃瓜”“吃到自家”“首單立減”是指從未進過監獄的人如果能主動自首,就能在量刑上從寬處理。這些彈幕都與節目內容有關,無形中會提升觀眾的參與度,也間接對觀眾起到普法教育的作用。有時觀眾的反饋也會組成節目新內容,如節目制作方在第一季最后一集,用10分鐘的官方彈幕答疑時間對彈幕內容進行回應。二是策劃《守護解放西》周邊節目,企劃短視頻番外。《守護解放西》周邊節目的短視頻內容平行于正片,通過演繹的形式對節目內容進行二次制作,將其傳遞給更多不同領域的觀眾。同時,在傳播形式上,制作方通過喜聞樂見的娛樂化形式對受眾進行法制宣傳,在內容豐富度上提升至新的層次上。如B站聯合各大UP主聯動設置法制宣傳議題,推出了“警察日記”“羅翔”等衍生番外,針對節目內容進行短視頻創作,實現傳播裂變,進一步傳遞節目價值。
《守護解放西》通過記錄真實的案件,搭配網感化的剪輯,展現多類主題的案情。案件中沒有窮兇極惡的事件,更多的是圍繞愛情、親情、友情以及欲望、失意等事件的矛盾與糾紛。這些案件均需要警察來調解,但若涉及法律問題,必會嚴懲不貸。因此,《守護解放西》展示的是人間百態,是最真實的生活,是一群平凡而偉大的人在守護另一群平凡的人。該節目通過小成本的制作展現大情懷與正能量,不僅聚焦解放西這一片區的警情,還通過對案件長時間的記錄、分類,展現事件背后的人情冷暖與社會問題。
《守護解放西》的總導演肖姝是政法記者出身,他在之前的從業經驗中建立了與公安系統的合作與信任,以其扎實的節目經驗和制作團隊打造了一檔全新的警務紀實節目。正是以他為主的制作團隊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積淀與制作初心,才能把握好綜藝形式與紀錄片題材的界限,把視角聚焦在派出所,敏銳發現解放西的與眾不同。《守護解放西》之所以能夠出圈,主要是因為這些民警不僅有堅定正義的大立場,還有自己的情感立場。比如,警察自掏200元錢為一名獨居老人換鎖等,這在其他專題片中幾乎是看不到的。節目將宏大的社會敘事與百姓生活緊密結合,打破了警察“臉譜化”形象④。該節目通過警察的視角記錄案情,以小切口聚焦案件,引起觀眾對社會事件的關注和警醒。解放西能在眾多選擇中脫穎而出,是因為解放西周圍有連片的商業街和酒吧,有太平老街等歷史古跡,也有準備改造的老城區,它是一個各社會層面的折疊。正是這種多元商業文化的融合和新舊城市的碰撞,才會有解放西的故事。因此,節目通過制作團隊的厚積薄發和策劃初心,向觀眾展示了別具一格的警務紀實節目。
在拍攝過程中,制作團隊40余人在坡子街派出所進行了長達3個月的拍攝,采用24小時不間斷記錄,最終形成33700小時的素材。這種多角度、全方位的記錄方式,把坡子街派出所最真實的案情呈現出來,方便后期取材歸類。在后期剪輯中,制作團隊通過精巧構思,把多余的素材進行分類整理。后期人員既要掌握節目的溫度與尺度,平衡警務題材的特殊性與典型性,又要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并與宣傳價值觀相結合。如片中一名醉酒男生在樓梯間等朋友后失足跌落死亡的案情,觀眾在為該男孩年紀輕輕就喪命而感到惋惜的同時,也會無形中促進自身對喝酒尺度的把握,這就體現出節目的宣傳價值。所以,導演組也在承擔媒體人的社會責任,通過對案件的記錄、整理、剪輯,傳遞出對案件背后更深層意義與問題的思考。在選擇案件時,他們會通過案件呈現社會最前沿的痛點,如情感詐騙案件、假富二代和假名媛等。
警察形象的塑造和媒介的建構與傳播密不可分。英國傳播學家丹尼斯·麥奎爾(Denis McQuail)指出,媒介是“社會關系的中介”,通過大眾媒介,意義被建構,這直接影響著受眾對現實世界的理解、接受和實踐⑤。節目中,一個小孩走失后被好心人領到派出所,警察鵬哥自費給小孩買食物,陪孩子聊天轉移他的注意力。這一片段生動形象地展現了警察親切溫和的一面。《守護解放西》通過鏡頭把警察可敬、可親、可佩、可愛的形象展現給觀眾,同時也把法律的威嚴和神圣展現給觀眾,建立與觀眾的情感聯系。
紀實節目的價值是真實記錄,傳遞社會正能量。《守護解放西》并沒有進行人物設置與演繹,它展示給觀眾的是日常的真實感。節目中,有青春期孩子與父母頂撞的警情,有喝醉酒的人自稱“老大”的警情,有因小事與別人發生沖突的警情……真實案件的鏡像展現刺激了觀眾進行代入式的觀察,引起觀眾對案情的深思。《守護解放西》提升了觀眾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是“媒介善治”的典型。如青少年勒索案件,節目將呈現紀實與普法相結合,給法律意識淡薄的青少年群體敲響了警鐘。在媒介對于社會的自我治理與完善、媒介對于政府的監督監管和共治等方面,《守護解放西》是一個典型的、具有借鑒意義的文本案例⑥。解放西幾乎沒有大案件,更多的是需要調解的小案件。坡子街派出所每天都上演著喜怒哀樂,看似滑稽怪異的一樁樁案件,無不提醒著觀眾,繁華背后或許是我們從未涉足過的黑暗過道。
《守護解放西》雖然不是我國最早的警務紀實節目,但從觀眾的反饋和播放數據來看,它無疑是最出圈的警務題材節目。“年輕化網感”意味著塑造一種年輕化的警察形象,采用親和力強的“可愛傳播”方式⑦。《守護解放西》在B站播出,受眾定位是年輕群體。真實、有實力是年輕人喜歡的兩種品質,且只有這兩點才能構建一個易于傳播的人格魅力。《守護解放西》系列第三季已經完結,每集都有出圈的話題引起網友熱議,熱議話題的背后無意中也培養了觀眾的法律意識。《守護解放西》每一季都在更新節目的傳播方式,探索節目的無限可能。
在內容為王的互聯網時代,《守護解放西》作為一檔警務紀實觀察類真人秀,實現了口碑與流量的雙豐收。根據B站數據,第一季總播放量為1.1億,第二季總播放量為1.1億,第三季總播放量為1.6億。該節目播放數據居高不下,一方面體現出前兩季節目獲得了忠實觀眾的喜愛,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守護解放西》制作組制作節目的初心不變。從B站的彈幕總數來看,《守護解放西》第一季的彈幕量為158.4萬,第二季為169.9萬,第三季為138.6萬。觀眾參與彈幕進行觀察,增加了節目的網感。從評價口碑來看,《守護解放西》三季在B站的評分均在9.5分以上;豆瓣網友三季評分均在8.5分以上,其中第二季評分達到9.0分。高分評價體現出該節目贏得了良好口碑,為其傳播裂變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守護解放西》通過三季節目的播出,為更多青年樹立了一個正能量的偶像標準,最大程度上實現了一檔法治節目的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
產品通過媒介才能達到傳播效果。詹金斯認為,“不同媒體平臺和媒介產品的優勢互補能夠達到最佳的敘事效果。”《守護解放西》通過多元化的宣傳方式,使節目達到了二次曝光的效果。首先,一些KOL(關鍵意見領袖)在小紅書、B站等平臺進行宣傳,如羅翔老師在第三季中出鏡為每一期普法,從更專業、更系統的層面進行法律分析等。同時,節目組設置微博話題引起網友討論,在抖音上剪輯節目片段進行二次傳播。隨著節目的熱播,光明日報、央視新聞、學習強國等各大媒體和平臺也再一次對其進行報道并重點推薦。其次,一些KOL在直播中提及解放西,為節目做宣傳;一些網站為警察畫漫畫形象,使節目實現多領域宣發;還有深夜電臺、方言說唱等形式的內容傳播,為該節目進行多種方式的宣發。最后,《守護解放西》通過線下活動進行宣傳,如通過知識問答等形式進行抽獎,還有一些忠實觀眾來到坡子街派出所進行拍照打卡等多方面聯動。通過多平臺多領域的宣傳,該節目的傳播范圍得以擴大,促使更多觀眾接觸和觀看《守護解放西》。
《守護解放西》通過多方面的宣發引起人們的關注,其傳播效果也產生了多元影響。在觀眾認知上,不同的警察有不同的風格。警察劉星宇在審訊時拍著桌子,用自己的氣場搶占先機,而三季元老張鵬則性格沉穩,給人以安全感。通過節目內容的呈現,觀眾對警察的形象有了更具體化的認知。在廣告植入上,《守護解放西》不同于傳統的影視劇植入,也不同于傳統綜藝節目中的頻繁口播,而是把廣告和節目內容相結合,既不打亂節目內容,也不顯得生硬。比如,片中兩男子在馬路上賭氣惡意別車,造成雙方受傷,這時節目通過花字植入廣告:沃爾沃汽車“帶來安全,更保護自由”。在節目輿論上,《守護解放西》不同于以往的警務紀實節目。綜藝化氣息是該節目的亮點,同時也是觀眾的爭議點。這一爭議點在于,節目的娛樂氛圍是否會消解法律的嚴肅性。在筆者看來,觀眾能在享受娛樂之際對真實世界有清醒的認知,對警察的真實工作情況多一點了解,對法律多一點敬畏,就是節目最終要傳遞的價值。
《守護解放西》是扎根現實生活、展現警察辦案真實狀態的優秀警務紀實觀察類真人秀節目,以真實故事刻畫人間冷暖,以紀實手段解讀人生百態,以共情效應傳遞人文關懷,讓一個個有擔當、有理性、更有人情味的人民警察形象躍然于熒屏之上。警務類題材、多樣化的宣傳方式、專業的解讀、新穎的節目編排,不僅為警務紀實節目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強化了節目對大眾的價值引領。警務紀實節目創作團隊要牢牢把握娛樂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平衡,在職業、觀眾與社會之間的緊密結合中,做出更有新意、更有內涵、更能引起觀眾共鳴的優秀作品。
注釋:
①夏冬,于德山.《守護解放西》:警務類節目的模式創新與警察形象塑造[J].當代電視,2020(05):18-21.
②汪洋.《人生一串》成功因素分析[J].視聽,2018(12):72-73.
③[美]亨利·詹金斯,[日]伊藤瑞子,[美]丹娜·博伊德.參與的勝利:網絡時代的參與文化[M].高芳芳,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12.
④周學江,黃曉軍.淺談新媒體背景下警務紀實類真人秀節目的創新——以《守護解放西》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9(23):8-9.
⑤[英]丹尼斯·麥奎爾,[瑞典]斯文·溫德爾.大眾傳播模式論[M].祝建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99-100.
⑥鄭恩,楊菁雅.媒介治理:作為善治的傳播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2(04):76-83.
⑦趙新利,李理.日本警察吉祥物的傳播實踐與借鑒[J].青年記者,2016(31):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