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韶丹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因中華文化的歷史積累與沉淀,造就河南的深厚文化底蘊,從而創造出具備豐富多樣文化資源的大省。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支柱,中原文化具備創新性、自由性、兼容性等多種特點。然而,中原地區傳統媒體發展落后,致使信息不通以及經濟水平滯后等多種問題。在這一條件下,中原文化即便博大精深,但其自身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十分有限,導致中原文化的相應品牌效應與經濟價值皆未能得到完全發揮,亦未能真正彰顯其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中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產地,中原文化不只是一種地區性文化,還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支柱,而且在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位置。文化是歷史的發展年輪,文化積累沉淀以文化遺產形式世代相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同樣是中原傳統文化資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部分。比如,東北莊雜技、少林功夫、馬街書會等多種。中原文化刻畫出中華民族基礎文化形態,亦對世界文化思想觀念產生直接影響。但是即便河南具有豐富多樣的文化資源,僅僅只能證明河南屬于文化資源大省,并不能說河南屬于文化產業大省,更不可認為河南是文化強省。
我國政府已經采取相關措施來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和傳統,然而,在現實推動進程中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最主要的困難即是思想觀念障礙。政府相關人員在促進文化產業變革時,首先,注重的是口號的宣傳、業績的上報,重視文化產業的形式。其次,社會各界人士對文化事業及產業的認知與了解存在區別。不管是我國政府相關部門、學術界或是社會企業與事業單位,皆對文化產業及事業的所有制結構、投融資形式、市場準入標準和經營形式等多方面皆存有極大的分歧。最后,因目前既有文化產品管理體系依舊具有計劃經濟的痕跡,而且帶有轉型時期文化產業發展以變革的印記。比如,文化產品過于重視意識形態屬性,文化產品自身的商品屬性逐漸被削弱;我國政府對文化產業的監管出現錯位,缺少公共服務意識;并且文化企業的投融資體系還未達到完善、缺少優質文化創意人才以及具有國際化眼界的文化領頭人。
中原地區具有豐富多樣的文化資源,然而底蘊濃厚的中原文化亦需要通過媒體進行傳播。傳統媒體時期,中原文化資源通過電影、電視與報紙等媒體路徑進行廣泛傳播,以獲取相應的成績。比如,1982年上映的電影《少林寺》,通過這一部電影,使少林寺舉世聞名,金庸先生在許多武俠小說中所描繪的少林功夫及少林地位,進一步宣傳了少林文化,進而在中國掀起了很多年的少林功夫熱潮。在這一條件下,少林寺吸引了諸多國內與國外諸多熱愛武術人士的視線,使少林寺文化產業得到大規模發展和傳播,并且由此形成武術演出、武術競賽以及相關文化產品等巨大的產業鏈條。此外,河南電視臺播出的《華豫之門》,將知識、娛樂、時尚、趣味作為構成元素,運用河南自身具有的文化資源優勢,在其中結合了民俗民風、文物古跡等多種歷史文化內容,真正實現了電視傳播和文化資源的友好互動,而且能夠使文化資源和媒體品牌實行相互激活,進而使河南歷史文化根據電視媒體獲得廣泛傳播。但是以電視媒體進行傳播中原文化依舊存有諸多不足,比如,文化節目較少,傳播中原文化具有局限性;文化節目缺乏將用深度,未能進行形式創新以及缺少優秀文化創意優秀人才等。
新媒體屬于一種環境,就是天下萬物皆可為媒的環境。伴隨我國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與進步,新媒體與以往相比亦有了較大飛躍,新媒體包含許多種數字化形式,其主要以數字報紙、廣播、雜志等多種數字化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現階段,新媒體逐漸受到廣泛人們的關注,大眾亦更為注重新媒體,將其經常作為談論的熱門話題。因新媒體的繁榮昌盛,在社會各界逐漸被重視,學術界也開始深入進行探究,大部分著名專家學者亦從多方位角度對新媒體實行探究,致使現如今新媒體的發展形勢日益猛烈。人類開始將新媒體網絡作為依托并與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相連接。伴隨現代科學技術的持續變革與更新,人類日常生活更認可運用移動網絡設備來開展生活中的各項活動,新媒體即是在這一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依靠網絡平臺,其在現階段的信息時代為了化傳播提供優秀的環境載體,能夠使人們在任何時候均可接收到四面八方的信息。在新媒體持續發展進程中,為中原文化的發展與傳播提供更廣闊、更便捷的途徑,其傳播領域更為寬闊,在中原文化傳播的進程中,根據新媒體傳播亦能充分發揮其自身具有的優勢,這對推動中原地區各類經濟文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中原文化不只是中原地區具有的物質文化及精神文化,亦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起始與主體。中華文化好似一朵花,而中原文化則即是這朵花中的花心,正是因花朵中花心的不斷綻放,才形成絢爛多彩的中華文化之花。故此,在中華文化發展與進步的歷史過程中,中原文化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目前,中原文化身為中華文化中的重要瑰寶,從中央到地方均在倡導對外傳播我國優秀中原傳統文化。因傳統文化在當下遇到發展和傳承的巨大危機,伴隨社會基礎的不斷變化,傳統正確積極的文化理念,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至今有可能已經出現錯誤或者只存有一小部分正確。現如今我國近些年,產生巨大變化,傳統文化所依靠的社會基礎已發生很大改變,一些社會基礎甚至已經不存在,故而我國傳統文化正處在當前社會的不斷變革時期,面臨著極大的傳承和發展危機。近幾年,由于人們對我國歷史傳統文化逐漸開始保護并關心起來,中原文化亦同樣受到重視,中原文化的大部分歷史也能更好地傳播,例如,炎黃、龍門石窟等多種具備中原文化特點的人物和景觀被眾人廣泛認識和了解,從而擴充了中原文化對外界的傳播與影響。因我國逐漸走進全世界,帶著歷史發展悠久的傳統文化以及思想走向各國,故而中原文化亦走進更寬闊的舞臺,而且深受廣泛人士的喜愛,對我國中原文化的發展和傳承起到積極的作用。然而,即便中原文化以走進世界,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如若想繼續并且能夠達到深入人心的成效,還有依靠新媒體的一切力量,改變傳統觀念,打破因循沿襲思想,去積極探析提高中原文化傳播途徑。
傳統文化傳播路徑即是從前人民普遍獲得信息所運用的途徑,比如,報紙、電視、廣播等與互聯網不相同的傳統媒體。例如,報紙層面,針對河南本地區的大河報,對地區外的人民日報等與國家層面相關的報紙會設定專門的河南板塊。并且像《新聞聯播》這種屬于國家范疇的新聞報道亦會存有河南的部分。這部分傳統傳播路徑具備自身的優勢,其傳播內容基本均有權威組織負責,故此傳播內容的公信度與可信度皆很高。而且文化是一個國家綜合軟實力的全面體現,中原地區由于自身的地理位置,故此,具有十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文化是一個地區的精髓所在,故此要擴充中原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使中原人們的特有風貌及優秀傳統繼續傳承發揚下去。伴隨社會的不斷發展,文化傳播途徑不可運用以往的形式,墨守成規,傳播人員需要與時俱進,尋找符合當前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方向、最適宜的傳播途徑。總而言之,是在傳播與發展中進行不斷調整,轉變傳統傳播路徑,但并非是完全否定以往方式。
中原地區具有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具備得天獨到的歷史文化資源,還具備豐富多樣的自然文化資源及紅色文化資源等。但是即便中原地區蘊藏著文化資源寶庫,但中原人民文化思想觀念較落后,缺少創新精神以及開放意識,市場意識較弱。在現如今互聯網時代,中原著名歷史文化古人、美然風光,均應根據新媒體實行故事化、創新化與符號化,進而對中原傳統文化資源實行綜合性整合。此外,中原文化在利用新媒體進行傳播時,應由專業性較強的行業協會實行協調,進而達到新媒體相互間的分工協作,提高中原文化的傳播成效及影響力。
新媒體時代,我國政府應深入優化互聯網發展戰略,極力推動新媒體傳播中原文化的力度,而且根據互聯網提高傳播中原文化的信服力。首先,我國政府應根據互聯網與新媒體,設定與優化有關法律法規以及政策體制,制止互聯網的錯誤行為,了解中原文化利用新媒體進行傳播的邊界。其次,將增強新媒體部門相互間的協調與協作。新媒體不僅是技術產業,亦是一種通信工具,同樣也是交易平臺,更屬于一種文化。故此,需要我國政府有關部門創建綜合協調體制,不斷提高新媒體的監管成效。最后,新媒體應設定系統性與完善性的傳播策略,進一步發掘文化資源,并且提高其公信力。
新時期中原文化的傳播和傳承,要重視,充分發揮創新體系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做好宣傳思想工作,是最需要進行創新的。中原文化傳播并非一個封閉的體制,而應該是一個靈活自由的方法論體系。傳播中原文化需要將解決目前實際的價值思想觀念問題、社會發展問題以及文化建設問題作為主要任務。現如今,傳播中原文化最主要的問題即是,浮躁之風,基本均是用機械生產出來的傳播產品非常普通,真正具備創造性、創新性的文化傳播產品少之又少。如若想打破中原文化傳播面臨的困境,需要在文化傳播實踐及傳播理論上均需要下功夫。總書記對文化創新問題十分重視,在相關報告中提出,應積極發揚學術民主與藝術民主,提高文藝原創力,促進文藝不斷創新。故此,新媒體環境下中原文化的傳播應從創新體制層面提高中原文化的影響力與傳播力。
目前大部分論著早已重視到傳播中原文化的重要性,針對新媒體環境下傳播中原文化的基礎規律和路徑進行探討,然而對怎樣創造中原文化傳播精品與構成卻很少提到,這是目前中原文化傳播進步與發展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針對新媒體來講,文化資源的傳播,本質上即是對文化的重新創造。故此,文化資源的傳播并非是對固有歷史文化的再現,而是通過現在價值思想觀念與審美理念再次審視過的一種歷史文化再現。故而,在新媒體環境的背景下,中原文化的傳播唯有在文化傳媒體系下實行文化創新內在元素的深入探究,重新構建中原文化傳播觀念、完善中原文化資源傳播重點、轉變中原文化傳播介質,才可打破目前高原無高峰的狀況。
綜上所述,中原文化要獲得其他地區人們的認同,最重要的一步即是使其真正了解并認識自己的文化。故此,中原文化應創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共同體,才可使中原文化真正走出去,走到其他地區,最終走向世界、走向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