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晶晶,李海霞
(1.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8;2.宿遷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發出“課堂革命”的集結號,教育部《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教職成[2020]7號)提出“推動職業學?!n堂革命’,適應生源多樣化特點,將課程教學改革推向縱深”[1]。當前,我國正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需要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高職院校是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來源,課堂是教育的主戰場,在高職教育中積極踐行課堂革命,持續深化教學改革,努力提升教師素質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當代高職院校的使命擔當[2]?!罢n堂革命”是指課堂發生重大性的、關鍵的顛覆性的改革,課堂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課堂革命的效果將會直接影響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水平和質量。
在國家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等發展戰略的背景下,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蓬勃興起,并融入到了傳統行業[3]。“互聯網+”時代,以電子、通信、計算機及軟件、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主體的信息產業在深刻改變世界,成為國家重要的戰略性產業。在數化萬物、智能網聯、云端起舞的背景下,信息技術滲透到各個領域,對于信息技術類人才的需求也隨之加大,不僅是專門的信息技術類企業,其他類型的企業對信息技術專業人才需求也日益增長,競爭不斷加劇,對于信息技術類人才的綜合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職是面向就業的教育,課堂是由師生的教與學所構成的場所。傳統的高職課堂,只是單純的知識傳授的場所,沒有為學生職業精神與人文素養、情懷等綜合素養養成提供舞臺。教師在課堂面對不同的學生,采用統一的授課內容和方法,對學生個體差別關注少,滿堂灌的知識傳授形式,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與老師缺乏互動,老師很少可以關注到學生個性、價值觀、個人素養等。信息技術類課程是應用性與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同時也具有知識更迭速度快的特點,學生僅靠學校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是不夠的,應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和職業精神,面對工作中出現的新挑戰、新技術,要具有持續學習更新知識的能力,更新自己的知識,以適應工作對自己的新要求。
目前的信息技術類課程中理論知識講授是課堂的主要環節,盡管課堂上教師也會引入需要學生實操的實踐環節,但由于近年來信息技術發展迅猛,而大多數教師知識更新、能力提升不及時,引用項目陳舊,且設計單調,與企業實際需要相差較遠。使學生雖經過幾年的學習,卻仍然沒有掌握較為實用的信息技術技能,學生掌握的技能跟不上社會對信息技術類人才的需求。信息技術類專業需要學生就業即能上崗,而學校的教育內容,使得學生理論知識學習多,實踐參與少,缺乏真實的企業項目訓練,教學內容與企業真實項目相差較遠,學生學習的理論在實際工作時無法應用,學生職業能力和實際技能的培訓不足。同時,學生由于缺乏實踐環節的鍛煉,對所學知識不能靈活運用,知識遷移能力差,在學習中缺乏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沒有得到充分鍛煉與培養。
課堂上,教師是知識的代言人,教師單方面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缺乏自我深入思考,教師的指揮棒指到哪里,學生就學到哪里,對自己所學的知識沒有系統的了解。教師只關注知識傳授本身,甚至部分教師只是照本宣科,聽和記筆記是學習的主要形式,學生的學習是單方向接受式的,學生不愿主動參與課堂互動,缺少學生小組形式相互研討集體探究問題的平臺,學生習慣單打獨斗,團隊意識匱乏,表達溝通能力沒有得到足夠鍛煉。同時,對學生的啟發教育不足,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沒有得到培養。而信息技術類工作的特點需要團隊共同合作完成項目,團隊成員需要在項目組內溝通合作共同完成任務,以教師講授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堂教學不能完全適應信息技術類課程的教育需要。
教師具有知識的權威性,教師以講課為主,由教師來決定傳授什么知識,培養何種技能,教學關系具有單向性,學生作為授課對象被動地接受老師講授的知識,而信息技術專業類課程知識點多,較為抽象,學生理解難度大,需要學生具備較強邏輯能力甚至是數學功底,且每門課程之間相互聯系緊密,課程的學習底子沒有打好,就可能造成后續學習的困難,讓學生無從下手。而高職學生多數學習功底不好,基礎薄弱,再加之和教師之間缺乏交流與互動,習慣被動接受,課后缺乏鞏固,很多學生對知識一知半解,長期在這樣的課堂培養下,學生學習缺乏熱情,對知識和技能缺乏求知欲望,主動學習意識和能力缺乏。另一方面,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長期在課堂上唱獨角戲,學生只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教師對學生進行理論灌輸,單方面傳遞知識與講授技能,學生缺乏主動學習意識和能力,對知識和能力缺乏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在課堂上給老師的回應較少,教師容易產生職業的倦怠感,上課缺乏成就感。
教師是具體教學任務的實施者,教師的綜合能力對課堂革命能否取得實效具有重要作用。課堂革命背景下,對高職院校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切實轉變觀念,從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指導者,增強駕馭課堂的能力,通過啟發和引導,轉變學生被動的學習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課堂自學的能力,充分利用在線課程等線上學習資源進行課前學習研究,鼓勵學生通過團隊形式參與研究研討,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高職學生學習基礎相對較薄弱,學習方法和自覺性相對較差,特別是信息技術類課程,課程相對枯燥,對學生思維、邏輯性要求較高,各門課程之間的緊密性較強,學生如果一門課程沒有學通,會影響后續課程的進一步學習,因而學生容易出現學習倦怠、學不進去的情緒,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點撥學生學習的關鍵要點,用生動的可操作性的真實項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幫助學生培養正常的學習方法,充分利用學習工具,如思維導圖、魚骨圖等提高學習效率,利用網絡資源在課前進行自學準備,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多深入挖掘。
為了更好地實現學生的學習效果,高職的課堂崇尚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一是學生應由過去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養成自主學習習慣。學習不再只是依賴教師和教材完成,而應多維度、多途徑開展學習。在學習中能夠有效進行時間管理,掌握學習的進度合理安排。二是受多年的傳統教學方法影響,學生學習被動,課堂比較沉默。為了更好地鍛煉和培養學生,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學習不應拘泥于個人獨立完成,學生應積極參與老師組織的分組協作,培養自己在團隊內分享、研究、探討的能力。三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基礎理論和技能為基礎,加強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在企業真實項目中學生進一步提升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為了更好地實現課堂革命,除了需要教師提高綜合能力,還需要探究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學不只是局限在教室這個靜態物理空間內,課堂教學也不應作為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信息技術在課堂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利于助力學生跨界學習,助推教學理念改革的實現。特別是后疫情時代,線上資源建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學校應積極組織師資進行線上資源建設,針對信息技術類專業課程特點,課程內容跟隨最新產業和行業需求,并及時維護線上資源。同時,學校應充分利用線上開放課程、資源庫等教學平臺,培養學生利用在線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利用職教云、騰訊課堂等教學平臺,助推線上、線下教學活動的開展,并對學生學習效果及時給予評價。
約翰·杜威[4]曾指出,“教育的問題就是抓住他(學生)的活動并給予活動以指導的問題。通過指導,通過有組織的運用,它們就會朝著有價值的結果前進”?,F有的教學組織中,教師仍然扮演著權威的形象、知識的傳輸者,教學是由教師到學生的單方面傳遞,這樣學生變成了學習容器,缺乏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了更好地推動課堂革命,讓高職生的學習取得更好效果,教師應根據課程特點,課前給學生布置有針對性的任務,學生可以利用信息化平臺進行課前準備,在線上線下課堂同學們按照分組的形式展開課程討論,在課堂上學生分享學習成果,共同學習成長。信息類課程應用性強,需要學生進行實際項目訓練才能真正提高技能,在這樣的現實要求下,信息類課程單純依靠教師的理論講解是不夠的,可按照企業類似場景,在同學中形成不同項目組,項目組在老師對基本理論點講解的基礎上,根據項目工作任務,按照工作組分工研討碰撞,相互依賴,發揮彼此優勢共同解決問題。
課堂革命是一場觀念上的革命,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師占主導的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為學服務,教學相長,構建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模式;課堂革命是一場技術革命,突破了過去依賴教室的物理條件限制,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提高了課堂的效果與效率;課堂革命也是一場教學方法革命,教學不再依賴教師單向灌輸知識的形式,學生可以進行分組協作,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促進高職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