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程,陸紅娟,黃睿,鄒 漩
(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江蘇 南京 210042)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江蘇省委省政府關于安全生產工作部署要求,扎實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工作,高新區安全生產工作已經普遍成為高新區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而做好安全生產工作正需要大膽嘗試,不斷創新安全管理模式,建立更加系統化、標準化的普適性評估機制[1]。要從夯實基礎、隱患排查抓起,堅持預防為主,嚴查違章違紀[2]。相關企業需要一系列保障措施切實提升安全管理水平[3-4]。因此需要把重點放在杜絕違章違紀上,著力點放在預防上,從源頭查堵漏洞,完善安全生產的體制與機制,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的原則,落實領導責任,使其職責明確,各負其責,確保落實。本文梳理了近年來江蘇省高新區安全生產工作的一些創新做法,并提出相關工作意見和建議,以期能夠為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目前,江蘇省省級以上高新區達54家,其中國家高新區18家,數量居全國第一,是全國首個實現國家高新區設區市全覆蓋的省份。高新區以占全省5.3%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省27.3%的地區生產總值、35.7%的進出口總額和49.3%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集聚了全省46.6%的省級以上人才計劃、高層次人才和47%的高新技術企業,成為江蘇省最具競爭力的創新高地、人才高地和產業高地[5]。在科技部公布的2020年國家高新區評價排名中,江蘇省參評的18家國家高新區13家實現進位,連續4年保持總體進位;5家高新區進入全國前30位,其中蘇州工業園區第4位、南京高新區第12位,均創歷史最好成績。
江蘇省各高新區深入推進落實國務院安委會印發的《全國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以及江蘇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江蘇省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工作方案》,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安全生產工作管理模式。
針對國務院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督導組通報的問題,指導督促江蘇省高新區結合自身實際,江蘇省51家高新園區都制定了整改方案,確保即知即改、應改盡改。南京高新區出臺《新區有關部門和單位安全生產工作職責規定(暫行)》,厘清了各級各部門安全生產工作職責,推動落實“三管三必須”工作原則,完善安委辦實體化運行機制,建立安委辦例會制度,強化專項整治推進落實。蘇州工業園區制訂園區安委會成員單位等部門安全生產工作職責任務清單和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基本消除監管漏洞和空白。西太湖高新區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制定印發了黨工委、管委會領導班子成員安全生產重點工作清單,及時調整安委會,明確了專委會設置、工作規則和制度。
高新區通過建立招商引資項目準入制度、嚴格建設項目安全條件審查、建立區內企業退出機制等方式,從嚴加強項目準入審查,從嚴加強項目建設管理,江蘇省51家高新園區都制定了整改方案。麒麟高新區從招商源頭開始注重項目把關,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按照產業功能劃分引進項目,實現全面招商向綠色招商轉變,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嚴格把握能耗和排放指標空間準入、總量準入和項目準入“三位一體”的準入原則,杜絕“兩高一資”等不符合環保規范的項目。宿遷高新區制定實施《企業生命周期管理辦法(試行)》,江陰高新區推行招商引資全流程法務咨詢、盡職調查機制,西太湖高新區制定實施《關于全面加強安全生產源頭管控和安全準入的實施意見(試行)》。
各高新區嚴格落實《建設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監督管理辦法》,督促區內企業新、改、擴建項目嚴格開展安全生產“三同時”,通過實行項目審批、建設、竣工、投產和達產全程檢查監管和考核評估等方式,確保項目單位嚴格依照投資承諾的責任和條件實施,并作為監督管理和獎懲的重要依據。南京高新區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危化品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實施意見》和《南京市江北新區危險化學品建設項目安全審查管理辦法(試行)》,原則上不批新上化工項目,關閉涉及氯化、硝化工藝項目,以更大力度壓降新區重大危險源數量。相城高新區明確“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和“誰主管誰負責,誰審批誰負責,誰監管誰負責”的安全生產監管工作原則,通過屬地監管為主,行業監管、分級監管和綜合監管相結合,確保監管工作抓細抓實,不斷織密完善各行業領域安全生產監督網。
各高新區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建立健全區內企業關停、清退等機制,堅決淘汰高風險、高污染和高耗能企業,通過“砸籠換綠”“騰籠換鳥”“開籠引鳳”,有效盤活閑置與低效利用用地,推進節約集約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南京白馬高新區等對區內企業實施畝均效益綜合評價,對低效企業予以清退;蘇淮高新區制定實施《園區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失信行為黑名單管理辦法》。
部分建有化工園區的高新區進行安全風險評估分級,并組織開展風險隱患大排查、大治理,確保不留盲區、不留死角。無錫高新區研究制定了《新吳區全面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行動工作方案》,實行28個專項全面開展分級分類精細化監管模式。杭集高新區創新實施“紅黃牌掛牌督辦”,按照《江蘇省化工(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風險評估和分級辦法》,對區內企業進行“紅、橙、黃、藍”安全風險分級。溧陽高新區推進分級分類監督管理,重點突出高風險和新興產業的監管力度;實施區域網格化分片管理,實現安全生產管理服務全覆蓋;推進企業安全生產基礎建設,各項應急管理措施在重點行業實現全覆蓋并輻射到一般行業。
各高新園區著力解決管委會與運營公司關系不順、責任不清等問題,嚴格執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全面實現管委會和運營公司分離。明確高新區管委會承擔全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責任,依法行使安全生產綜合監督管理職權。運營公司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具體承擔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運營、招商引資、管理服務等功能。高新區在理順和運營公司關系的基礎上,切實加強對運營公司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南京白下高新園管委會將園區運營公司南京秦淮科技創新創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創集團”)納入全區企業安全生產標準考核評比。
結合安全生產月等時間節點,發動專項整治責任單位開展系列特色活動。南京高新區組織編發習總書記重要論述等宣講讀本5 000余本,制作各類宣傳畫、宣傳標語、宣傳橫幅、宣傳冊、宣傳單等10萬余條(份)。聚焦企業生產一線,深入開展百團進百萬企業宣講活動,累計宣講173場,受眾1萬余人;開展農民工安全教育培訓班6期,受眾2 400余人,制作安全教育視頻,在工地食堂和休息區循環播放;量身定制危化品在線學習平臺,應崗設題,開展 “每日一答”活動,以考促學。聚焦監管基層單位,組織開展安全生產“浦棠講壇”專題培訓,邀請國務院參事、應急管理專家閃淳昌教授對新區安全生產監管單位人員進行專題授課,受眾達400余人,活動反響熱烈。聚焦全媒體平臺,廣泛利用新媒體、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對專項整治工作進行宣傳報道,累計刊發各類新聞稿件280余篇,營造濃厚整治工作氛圍。
部分地區化工產業發展層級比較低,很多企業分布在園區的鄉鎮一級,既不具備發展條件,也不具備專業監管能力。從江蘇省情況來看,全省平均42家化工企業僅有1個注冊安全工程師,平均每個企業僅有1名專職安全管理人員,部分園區從事安全監管的專業人員更少。
一些化工園區僅僅是化工企業的簡單集聚,入園企業小而散,許多是安全環保風險大的“中間品”,產業關聯度不高,沒有按照上下游配套、“吃干榨凈”的產業鏈進行規劃布局,這些方面都容易帶來安全生產上的問題。
一些企業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紅線”意識不強,不能正確處理安全與生產、安全與效益、安全與發展的關系,重效益、輕安全的傾向依然存在;安全生產違法成本過低,對生產經營建設過程中嚴重危害安全生產的違法行為追責力度不夠,導致一些企業逐利而往,違法行為屢禁不止;一些企業安全風險辨識管控能力不足,工藝技術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安全生產“沒人管、不會管”的現象比較普遍,存在企業員工素質跟不上等問題。
充分發揮安全生產重點行業領域安全專項整治工作組的作用,全面落實各牽頭部門第一責任人的責任。研究制定主任辦公例會制度,定期研究專項行動工作,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實行工作專班集中辦公,加強統籌協調,開展督導督查。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單位相應成立領導機構和工作專班,協調推動本地、本行業領域專項整治工作。
定期開展安全生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課題研究,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為安全生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推動建立安全生產公益訴訟制度,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行刑銜接工作機制。建立企業生產經營責任全過程追溯制度,落實事故結案一年內整改評估公開和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升級評審管理制度,通過信息化手段推進企業安全生產費用提取管理使用辦法和審計監督機制有效落實。
完善安全生產工作政策支撐體系,強化財政對安全生產的經費保障,優化支出結構,向重點行業領域風險防控、事故隱患消除工作傾斜。建立安全風險監測監控支撐機構,加快推進“互聯網+安全監管”模式,完善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統。加快推進安全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發展一批誠信守法的安全技術服務機構,嚴格實施評價結果公開和第三方評估制度。在高危行業領域全面實施安責險制度,推動保險機構落實事故預防技術規范,切實發揮參與風險評估管控和事故預防功能。
實施分級分類精準化執法、差異化管理,防止簡單化、“一刀切”。強化監管執法和跟蹤問效,深入開展“四不兩直”明察暗訪、異地交叉檢查,對突出問題、重大隱患盯住不放、一抓到底,督促閉環整改。組織專家組開展精準指導服務,實行遠程“會診”與上門服務相結合,幫助解決安全生產難題。督促企業自查自糾,對企業主動發現、自覺報告的問題隱患,重點實行跟蹤指導服務。充分運用正反兩方面的典型,積極開展以案釋法,加強宣傳教育,鼓勵和引導廣大群眾特別是企業職工舉報重大隱患和違法違規行為,形成全社會參與支持、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單位需要將安全生產作為區域產業規劃、行業領域管理的重要內容,調整高危行業產業結構布局,加強安全生產源頭管控和安全準入,最大程度降低和減少系統性重大安全風險。加快推進存量問題隱患整改,對久拖不決、敷衍應付、弄虛作假等行為,發現一例、嚴查一例。對排查發現的問題隱患,堅持立查立改,確保整改責任、措施、資金、時限和預案“五到位”,存在重大隱患難以整改到位的堅決依法責令停產停業。堅持舉一反三抓整改,各地對照反思其他地區存在問題,各行業領域對共性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分類歸納,系統梳理,對普遍性問題從政策層面補短板,對個案問題從監管方法上補漏洞。
全面落實江蘇省委省政府《關于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紀檢監察建議整改工作方案》,組織開展安全生產專項巡察。加強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情況的動態檢查和過程監督,實施情況納入年度綜合考核內容,推動取得實際成效。建立并充分運用安全生產問題處置監管平臺,完善與紀檢監察部門安全生產違法違紀問題線索移交查辦工作機制,推進對安全生產監督的再監督。運用述職、通報、約談、督辦、警示、曝光等有效措施,加強對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專項整治落實情況的監督,并將落實情況納入安全生產考核內容,推動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