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瑛 郭亮璽 沈曉莉 趙勝楠 倪秧 李宏業
(浙江省科技交流和人才服務中心,浙江杭州,310012)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建設,需要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在分類評價基礎上制定更為科學的分類支持政策[1]。浙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和“補短板、建優勢、強能力”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實省委十四屆七次全會精神和創新強省、人才強省工作導向,建設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優化科研部門、主體的布局與創新要素的效率配置,探索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新型體制機制。浙江省新型研發機構通過發揮市場調通與政府扶持激勵作用,優化創新要素配置,加快吸引創新人才團隊,建設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激發科研人才的創新活力[2]。最后,要切實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創新創業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體制機制。
既有關于新型研發機構與科技領軍人才支持政策的相關研究,主要側重于對現行政策的解讀、總結與分析。有學者就中國不同地區的人才吸引政策進行了案例研究,并按政策強度將地區政策劃分為不同等級,提出了人才吸引政策過分注重資金獎勵、地區差異較大、政府責任模糊等實際問題[3]。還有學者對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的激勵政策進行了比較分析與形成機理的深入分析,通過從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團隊的支持措施、申報方式、政策獎勵、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分析,從而發現我國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吸引政策存在的問題,具體在資金激勵、購房激勵、免稅政策等方面均存在激勵政策體系不完善、人才引進穩定性差、激勵政策形式單一等問題[4]。另外,還有文獻從購房補貼、創新獎勵、穩定性參數等多個維度構建和測度科技領軍人才支撐創新創業的分析體系,分析了我國東中西部不同地市區縣吸引不同層次的高知人才政策的異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鄭慶華等[5]對我國主要城市的人才政策進行對比分析,從資金、環境、機會等多方面概括了我國大中小城市的人才吸引激勵政策,并分析異同之處。
嘉興市堅決貫徹中央和省市委決策部署,積極推進人才強市戰略,奮力打造嘉興市成為高質量科技創新與人才引進城市。嘉興市加強完善黨對人才創新工作的全面領導,使得人才引進、補貼和扶持政策不斷涌現與更新。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加快形成各級各部門各司其職、協同推進,積極匯聚社會力量發展嘉興市創新人才培養新格局。嘉興市深入推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政策的優化完善與實施,以“最多跑一次”的改革實施為基礎,深化實施科技人才放管服政策改革實施,建設科技大腦,加快推進高層次科技人才服務數字化轉型。嘉興全面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爭創省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擴大人才自主權,率先在薪酬分配、科研經費等政策上創新突破。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以實績論英雄。嘉興市悉心提供優質高效的創業創新服務,建設嘉興人才大腦,全面優化人才服務流程,實現縣(市、區)全覆蓋。
現有的科技領軍人才支撐創新創業政策參差不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作為創新創業的引擎和制度保障,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的背后離不開誘人的政策紅利,各地爭相出臺多項政策與措施參與搶人大戰。在新時代人才工作的要求下,對標國內國際先進城市的人才工作,嘉興市人才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嘉興市高端人才引育有待進一步加強。頂尖人才引進依然較少,特別是承載頂尖人才的大院名所等創新平臺能級還不夠高。二是嘉興市人才國際化程度有待進一步加強。與上海、深圳等地相比,與嘉興市加快城市國際化的總體要求相比,與國際化人才的實際需求相比,國際化醫院、學校等人才發展要素供給還存在較大差距。三是嘉興市新型研發機構支撐創新創業政策參差不齊,雖然高層次新型研發機構作為創新創業的引擎和制度保障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對嘉興市人才引進支撐創新創業的作用不強[6]。
典型的研究院型新型研發機構——烏鎮實驗室。實驗室聯合桐鄉嘉興新材料領域10家企業研究院,發起成立前沿材料“研值聯盟”,與企業廣泛建立聯系,有效實現科技成果引入、轉移、轉化與溢出的供需精準對接,形成長效供需對接機制。與華友鈷業、振石集團、朝暉過濾、中澤精密、合眾新能源等地方龍頭、腰部企業開展緊密合作,積極承擔省“雙尖雙領”重大項目,突破行業瓶頸,打造具有嘉興特色的材料產業協同創新服務品牌。同時,實驗室還搭建了大型公共檢測服務平臺,目前擁有矢量網絡分析儀、X射線衍射儀、電子束蒸發鍍膜機等材料檢測關鍵設備,為周邊乃至長三角地區的新材料產業發展提供專業、先進的科學測試服務和軟硬件支撐。通過實驗室各中心及PI團隊招聘引進、人才項目落地引進、申報人才計劃引進等方式引進高層次人才。針對人才的引進、培養、激勵,對符合烏鎮實驗室研究方向的高層次人才給予優厚薪資,提供生活服務。同時,設置合理的績效獎勵制度,科研經費、科研人員等資源向高層次人才傾斜,合理規劃輔導高層次人才申報人才計劃。
依托桐昆集團的企業型新型研發機構——桐昆新材料研究院。桐昆新材料研究院為背靠桐昆集團投資及控股的獨立法人模式的創新型企業研究院。研究院扎根于桐昆集團之沃土,整合集團研發資源,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化纖行業全產業鏈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重點領域和技術需求,立志帶領桐昆集團精確高效地完成轉型,引領中國化纖行業飛速發展,參與世界新材料領域的開發大潮。桐昆新材料研究院在研發項目立項通過之后,由研究院與研發項目組共同出資組成陽光基金池。研究院依據對高層次人才的全方位的科研項目過程進行考評,對研發人員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
嘉興市充分發揮了科技創新、人才扶持、政策補貼等機制在區域間人才流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與創新能力、創新績效、創新效率等要素相結合并匹配的分配模式,通過全職聘用、雙聘雙掛、合作研究等多種形式,集聚全球頂尖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青年人才,完善人才考核評價機制,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氛圍[7]。另外,嘉興市吸引企業、社會資本、高校與科研機構等主體,通過社會捐贈、成果轉化等方式拓寬資金渠道,通過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服務、技術咨詢等方式來擴大收入來源。在制定人才投融資支持、人才子女教育、人才住房補貼、人才科研經費補助的同時,嘉興市相關單位要破除對于科技領軍人才的發展約束,積極完善高層次人才配套政策與法律法規,大膽引進帶有關鍵“卡脖子”技術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另外,要打造嘉興市全方位、專業化、全品類的企業需求資源對接平臺,整合供需雙方的需求服務資源,搭建便捷的需求對接通道,為企業供需雙方提供高效資源對接服務,有效解決企業服務資源不對稱問題。充分利用人才活力促進創新要素的高效流動與有效配置,積極幫助嘉興市人才企業開拓國內市場,并助力企業思考轉型發展,與嘉興市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深度結合,尋找后疫情時代企業深層發展的機遇。
有效發揮嘉興市的地理優勢,構建和優化人才管理模式,賦予引進科技領軍人才以較大的自主權、融資便利與扶持政策[8]。另外,應積極深化國內外高層次人才評價機制與評價體系建設,激發與建立市場化培育導向,構建與國際接軌的人才評價機制,探索領軍型企業、成長型企業和科研院所等條件成熟的用人主體自主舉薦評定機制。加快推進人才全流程綠燈式的支持政策,并針對行業、科技和國際等不同人才分類標準量身定制差異化人才服務方案,精準解決不同人才群體的后顧之憂,并關注外籍人才創業創新需求,健全高度便利化的國際人才出入境政策,探索打造特色人才服務陣地[9]。加強嘉興市校企合作開發,打破市場的知識、技術與人才壁壘,積極開展技術轉移。給高層次人才提供全球頂尖智庫專家、教授等高層面對面互動交流的機會,真實發現、解決企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和亟待解決的問題。開展嘉興市跨專業、跨領域合作,形成跨領域的人才合作網絡,加強技術交流溝通,快速、有效地解決企業的切實需求。嘉興市應重點聚焦浙江省“三大科創高地”,強化高校、科研機構與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能力與創新質量,承擔各類重大科研任務,開展前沿引領技術攻關,努力實現“卡脖子”技術自主可控,掌握創新主動權。
嘉興市應制定有效的科技人才與團隊扶持政策,使得人才的相關政策輻射至高層次人才的團隊內部。一是優化成果轉化路徑。積極開展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基礎性研究,促進具有國際前沿引領性的重大標志性原創成果的產生。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以項目為牽引開展科研攻關與產業發展,實現成果轉化。使得科研人才具有開創性、探索性、前瞻性,開展可能產生重大經濟或社會效益的關鍵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二是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優勢企業通過人才交流等方式開展合作。探索在不同地區、行業中設立研發機構、創新孵化中心和聯合實驗室的新模式。爭取引進轉化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提高全球創新資源配置能力,構建開放共享的新業態。加強科學研究成果與產業化聯系的緊密度,助力嘉興市科研院校科技成果項目精準落地轉化,打通最后一公里。三是積極分析企業需求并剖析共性問題,尋求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同時,對嘉興市科技成果進行挖掘分析,驗證科研成果實操性和市場可行性、排摸市場前景、評估科技成果價值、推廣科技成果,進行投資轉化。另外,針對嘉興市金融、進出口貿易等現代服務業重點機構、重點領域,引進在應屬單位緊缺的業務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