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雪 高瑩 王興宇 長春光華學院
當今時代下東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使得大學生價值觀界限出現模糊。新媒體時代下傳播媒介的更替,更是讓電影成為當前大學生文化討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主旋律電影的口碑抬升,大學生對于其關注度提升。主旋律電影本身將價值觀融入視聽語言,以其深刻的思想引導、豐富的藝術性和獨特的民族性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價值引導、媒介素養等方面產生了潛移默化影響,使得主旋律電影對大學生的價值塑造具有重要的意義。
國慶檔熱映的影片《我和我的父輩》總共四個篇章,以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為歷史坐標,講述了各行各業的“父輩”們的奮斗經歷,再現中國人努力拼搏的時代記憶。由章子怡導演的《詩》篇章可謂是另類“父愛”的體現,在生父和養父相繼為航天事業獻身后,導演將篇章的重心放在父親對兒子的影響,從母親的視角出發,將堅如磐石的航天使命變得細致家常、娓娓道來。其中父與子不斷地相遇、離別,一步步構筑起影片情節運行的落差與懸念,營造出人物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命運。影片中用鏡頭展現了防爆墻鋼筋祼露、水泥剝落的畫面,這些非人工搭建的場景,正是當年做試驗留下的“證據”,拍攝現場并未進行改動,而是直接進行拍攝從而使得當年的故事在這樣的環境呈現下更真實、更生動,增強了觀眾代入感。
影片通過代際敘事尋求共同的記憶與價值,與《我和我的祖國》和《我和我的家鄉》分別從國家與家鄉的角度入手不同的是,《我和我的父輩》從親情的角度入手,通過代際敘事聚焦父與子的情感與價值觀的碰撞。在影視創作中,父輩往事與代際沖突是說不盡的話題,《我和我的父輩》這部影片敘事的重點不在于代際沖突與差異,而是代際間情感彌合和價值認同。[1]在《詩》這一篇章中尤為突出,篇章中父輩們對航天事業的無私奉獻的精神詩化為瑰麗又殘酷的詩句,父母為兒女寫的詩句同時又作為代際隔閡的黏合劑,生動形象地再現父輩們對于生與死深刻認知,同時影片通過這種心靈剖析的手法撼動大學生的思想,引導大學生感受到那一代人時代的召喚與個體的抱負,充分發揮主旋律電影的價值導向作用。
《詩》篇章作為“國慶三部曲”中唯一一個由女性導演執導的篇章,與其他篇章不同的是,導演章子怡以女性主義的視角,另類詮釋了“父輩”的概念,在父親因意外去世后,母親則扛下所有,一方面肩負起父母的雙重責任,另一方面堅持完成丈夫遺愿。這位年輕的母親用自己的青春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書寫了瑰麗的篇章,也為自己兒女的人生之詩寫下了隆重的開篇。該篇章在畫面上采用了暖黃的懷舊色調,精致的布光使影片的視覺效果達到了銀幕敘事的基礎美感,而通過畫外音呈現的詩作誦讀激發大學生的情感共鳴,將敘事最終導向家國一體的同構敘事。篇章以女兒真正成為航天員的畫面作為結尾,印證了父輩自我犧牲的意義。開頭的黃沙漫天與結尾的絢麗紅霓形成了呼應,展現了敘事內在的時空邏輯,以航天精神為起點,航天事業步履不停,正如篇章中冉冉上升的孔明燈,助推探索太空的夢想飛向遠方。
主旋律電影的發展與時俱進,通過豐富的視聽語言傳達出對大學生的價值引導。在媒體融合的趨勢下,主旋律電影的表現形式更加地契合了大學生的接受心理,潛移化默地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產生了影響。與此同時,大學生群體對主旋律電影的選擇性忽視,主旋律電影在內容制作上難以找到家國情懷和受眾情感共鳴的平衡點以及主旋律電影本身表現形式等問題的出現,使得主旋律電影對大學生價值引領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2]。
新時代下的主旋律電影借助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對傳播視頻進行二次傳播,通過對人物形象的鮮活塑造將核心價值觀進行通俗化、情感化處理,使得核心價值觀更加通俗易懂,以此增強主旋律電影的藝術感染力與情感穿透力,激發大學生內心的情感共鳴,從而為主旋律電影在大學生中的價值引領的發展中找到了機遇。
1.主旋律電影的表現形式符合契合大學生接受心理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的傳播內容是無關緊要的,重要效果來自媒介自身的形式。”[3]當今時代下各種社會思潮的不斷出現促使了多元的文化環境形成,使得大學生自主選擇意識不斷提升,此時主旋律電影作為大眾審美走進大學生視野,進入其日常生活之中,而主旋律電影通過視聽語言美感吸引了大學生的感性層面,滿足大學生的視聽享受。《我和我的父輩》在敘事上采用代際敘事的手法并且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故事主題發人深省,而在視聽方面,有著制作精良的畫面,深刻還原了當時年代的時代特征。在《詩》篇章中,孔明燈作為影片的一種視覺元素,豐富了畫面層次,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父母寫的詩則從畫外音出現,它不僅是線索,更是影片的聽覺元素。《詩》篇章將視聽語言的美感運用到了極致,其中欲言又止的時刻更是將影片的感性程度推到了頂點,不僅滿足了大學生的視聽享受,更加契合了大學生的接受心理,引發其對父輩的人生感悟和航天精神的理解,在感受藝術魅力的同時,將價值引領在潛移默化影響之中。
2.新媒體提供平臺支持
互聯網時代的媒體融合的不斷發展出現了“主流媒體+主旋律電影”這一新的嘗試,同時抖音、快手等新媒體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對大學生原本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造成了沖擊。如今的主旋律電影以電影作為載體,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多渠道傳播,兼顧大學生情感體驗,注重傳播內容內容質量和效果,以質代量,有效發揮新媒體日益增加的影響力,加強主旋律影片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當前的主旋律電影選擇創新故事的講述方式,通過藝術化手法展現真實可信的中國故事,用微觀視角傳遞時代主題,以年輕語態吸引大學生,使得大學生走進影院觀看主旋律影片的意愿不斷增強。
以《我和我的父輩》為主的主旋律電影,受到以大學生為主的觀眾的喜愛。據調查顯示,觀看《我和我的父輩》的觀眾中,大學生的占比最高,達53.6%。[4]由此可以看出主旋律電影不斷地與時俱進,創新故事講述方式并且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在眾多新媒體平臺上進行短視頻傳播,逐步地吸引了大學生走進電影院,不斷滿足著大學生日益提升的藝術審美需求。
雖然大學生目前的價值觀念以積極向上為主,但多元的文化環境影響下,眾多影視題材的出現使得大學生選擇多元化,而主旋律電影對于大學生而言具有固有的印象,因此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缺失使得主旋律電影對于大學生的價值引領面對著極大的挑戰。
1.大學生選擇性忽視主旋律電影
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講道:“青年面臨的選擇很多,關鍵是要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選擇。”[5]現如今多元化的影視題材的出現使得大學生對于主旋律電影的選擇性忽視,最早的主旋律電影多為抗戰片、戰爭片,且人物形象過于英雄化,使得大學生對主旋律電影形成了刻板印象,產生了厭煩心理,導致主動性降低。而感官刺激的商業片、虛無美好的青春片很好地滿足了大學生的獵奇心理,由于大學生的主體精神有些迷失,對多元文化缺少分辨能力,從而下意識忽略主旋律電影。部分大學生受到國外部分商業片中的個人功利主義等價值觀念的影響,過度追求世俗化、娛樂化,這些都必然影響到主旋律電影在大學生中的價值引領。
2.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缺失
媒體融合的不斷發展使得大學生成為媒介受眾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缺失媒介素養的大學生對于媒介內容辨別能力不高,沉浸于大眾媒體的娛樂化中,從而導致大學生缺乏自律性,對媒介依賴程度過強。在多元的文化環境下,西方價值觀通過媒介輸出逐步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使其逐漸對西方的文化產生了認同感,導致大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認同度降低,同時大學生辨別能力的降低,使得與主流文化背離的亞文化對大學生吸引力逐步提升,導致大學生思想反叛,貪圖享樂。媒介素養缺失的大學生在媒介的影響下,對于價值標準的認知出現了偏差,使得主旋律電影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到了漠視。
如今主旋律電影作為不可或缺的電影題材,它的發展與誕生和民族情懷密不可分,能夠引起觀眾對于家國情懷的共鳴,增強大學生對國家的熱愛和民族歸屬感。主旋律電影的市場化很好地滿足了大學生的獵奇心理,而主旋律電影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需要電影人提升主旋律電影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更需要加強大學生的媒介素養,以此來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增強主旋律電影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
1.提升主旋律電影的思想引領
思想是主旋律電影的內核,正確的理論指導同崇高的藝術追求有機統一起來,要“通過精彩的故事、鮮活的語言、豐滿的形象,使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作品中,潛移默化、滋養人心,讓人們在文化熏陶中感悟認同社會主流價值”。[6]因此主旋律電影要提升思想引領就必須堅持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但不能空喊口號,集中反映大眾的精神需求,從平凡的人物中引起大眾的共鳴,主旋律電影應當以宏大的視角展現時代變遷,細膩的手法描寫人物的形象,將歷史的宏觀與視聽藝術的微觀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將理性與感性結合,注重通過生動感人的故事與畫面引起大學生共鳴,引導大學生思考影片的深刻內涵。
主旋律電影的與時俱進,使得凸現時代主題成了主旋律電影的重中之重,而今多元的文化氛圍使得主流意識形態的力量逐漸削弱,主旋律電影應當著重把影片放在時代價值內涵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早期的主旋律電影類型單一,故事以講述重大歷史題材為主,采用宏大敘事,人物題材固定模式化,缺乏趣味性和娛樂性。因此主旋律電影應當打破大學生對其的刻板印象,增強其娛樂性和趣味性,堅持塑造立體人物,增強情節多樣復雜性。在《詩》篇章中,以女性主義的視角,另類詮釋了“父輩”的概念,重新看見女性開拓者和引路人,使得大學生對于父輩的概念的全面理解,父輩不僅有父親,也包括母親和老師以及前輩,消除了男性權利的唯一性,構建女性與普遍的聯系。[7]這一篇章為主旋律電影接下來的發展起到了啟示作用,內化主旋律電影對于大學生的價值引領。
2.優化主旋律電影的傳播方式
媒介融合的背景使得主旋律電影有著更多的傳播平臺,但同時也應當加大對主旋律電影的傳播內容的審查力度,防止惡意剪輯,不能捏造歷史,扭曲歷史人物形象,其放映時間也不應當僅僅局限于建黨建國等紀念日,同時網絡平臺也應當注重對主旋律電影的良性傳播。主旋律電影工作者應充分運用新媒體平臺宣傳推廣,學校也應當加強對主旋律電影的傳播,注重開展影視活動,重視主旋律電影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不斷擴大受眾范圍,使大學生將價值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8]
3.加強大學生自身媒介素養
首先,應提升大學生道德判斷能力并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新媒體傳播過程中很多信息倫理失范現象均是由其內容的價值取向錯誤引發,導致眾多為博眼球,賺流量的惡俗內容大量充斥在新媒體平臺中。主旋律電影的價值取向應順應時代發展,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引領。作為主旋律電影的創作者應確保內容創作的健康,不能對他人或社會造成有害影響。
其次,應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倫理意識,提升自我媒介素養與道德修養。在使用新媒體平臺前仔細了解平臺的使用規范與內容審核規定。許多用戶在新媒體媒介環境中進行信息交流時,殊不知已經觸碰到信息倫理道德的邊緣,缺乏媒介素養意識。因此不僅要加強內容創作者的媒介素養,還應培養受眾的網絡倫理道德意識。
最后,要增強主旋律電影中內容創作者與受眾的社會責任感。要對自己生產的文化產品或內容具有高度的責任心,要主動在文化交流中對有悖于社會主流價值的內容說不,積極主動參與到內容監管的環節中去,見到違背道德倫理的信息及時監督檢舉在虛擬的網絡空間,大學生擺脫了現實社會關系的束縛,個體之間相對獨立,對于許多公共事件的態度都趨于冷漠,對存在的失范現象也產生麻木,無形中放任了不良內容的傳播。因此,在追求自由表達和個性化的同時,大學生應該明確自身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