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源
(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上海 200083)
在中國,新聞史的發展與政治進程相勾連,新聞事業也承擔起重要的政治任務,有學者指出“一部中國新聞史就是一部政治家辦報的歷史,就是一部政治家報人如何運用媒介充當喉舌、進行輿論宣傳的歷史”[1]。動蕩時局里,堅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知識分子奔走疾呼,辦報啟蒙思想。隨著五四運動的興起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時代洪流中的中國共產黨對以報刊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的知識分子進行收編,政治家所持有的政治理想逐漸透過報刊,影響著新聞的內容和傳播傾向。可以說,是中國獨特的社會環境孕育了新聞的政治基因。
對于“政治家辦報”的定義,學者給出了不同回答。吳延俊認為對“政治家辦報”正確闡釋需要滿足三個前提:第一,“政治家辦報”這個概念的版權屬于毛澤東;第二,時間鎖定在1957年4月至1966年5月之間;第三,吳冷西對于政治家辦報的理解和認識是解讀毛澤東“政治家辦報”的主要參考[2]。朱清河通過對“政治”“政治家”的理論闡定,認為“政治家辦報”是指一種政治家的責任意識、遠見卓識與人道關懷來從事新聞傳播活動[3]。沈正賦將其作狹義與廣義之分,認為廣義上的“政治家辦報”是指辦報人必須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政治頭腦、政治眼光、政治情懷、政治智慧和政治自覺等政治素養。通過利用自身所處刊物積極參與政治從而推動社會深刻變革。而其他更多的學者結合時代發展背景和黨的領導人對其的創新解釋,在外延上賦予了“政治家辦報”更為廣闊的含義。在本文的論述中,也選擇立足于“政治家辦報”理念與實踐的歷史起點和時代沿革下的擴張內涵這一定義方法對新聞隊伍建設展開。
國內目前對于“政治家辦報”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從新聞史學角度出發,梳理“政治家辦報”思想的歷史淵源、發展和新時代特征,研究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和探尋研究視角的新范式。二是從新聞實踐出發,在探索研究黨報轉型和主流媒體建設提供指導策略。三是從政治意義出發,對“政治家辦報”所呈現的階級斗爭和意識形態領域特征展開論證。
學界關于“政治家辦報”思想的論述較為全面,也為新聞人在政治素養方面提出了諸多建議和要求。但其思想研究呈現出自上而下層層解讀的特征,以新聞人以及新聞隊伍這一基層為邏輯起點,關于如何在“政治家辦報”思想下樹立新聞理想、堅守新聞精神的論述較少。本文將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家辦報”思想下新聞從業代表人物的實踐歸納,對新聞工作建設時代特征的梳理,為當前新時期背景下中國的新聞隊伍建設提供借鑒。
建國初期,毛澤東首次提出“政治家辦報”這一概念,其思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是辦報要充分發揮社論作用,有針對性;二是辦報人是要懂政治懂策略的政治家;三是報刊宣傳要跟隨形勢及時轉變[4]。鄧拓作為這一時期的典型新聞工作者代表,較為真實體現了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出現反復時新聞人的矛盾和掙扎。
五、六十年代的中國政治變幻風云莫測,敏銳的人文素養與無法適應當時政治氣候的沖突讓鄧拓開始反思自己的世界觀。黨報總編輯的身份與傳統文人辦報情懷的交織令鄧拓處在焦慮之中,并使他的報刊實踐呈現如下特征:
(一)堅持黨性,強調政治性、思想性。辦報既把握著政治原則,又牢牢堅持著客觀性。
(二)堅持獨立思考,強調事實。摒棄“喊口號”、人云亦云,新聞工作要遵循客觀事實與規律。
(三)堅持真實。新聞人應當加強學識儲備和理論修養,即使站在政治的風口浪尖,也要用斗爭精神為真理辯駁。
(四)堅持群眾路線。關心群眾關心的問題,滿足群眾的求知欲,為群眾發聲、為群眾服務。
(五)堅持輿論監督。文體的拓展豐富了新聞真實理念下的自由表達,報刊承擔起“監督”與“反思”的重要作用,這也為黨的良性發展提供了聲音和路徑。
鄧拓的辦報思想始終在革命的范疇里,甘惜分認為時至今日,“認識到鄧拓既不是書生,更不是‘死人’,而是真正的政治家辦報,‘政治家辦報’這個提法本身無疑是正確的。鄧拓本人就是黨培養出來的政治家”[5]。以鄧拓為代表的優秀新聞工作者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政治家辦報”理論的初提下,有過迷茫與自我掙扎,但是傳統的家國信仰讓他們在反思過后繼續走向歷史前臺,將革命信仰融于新聞理想,在黨的動蕩面前既保持人格獨立,又在黨的發展面前保持著高度忠誠,為革命真理奉獻終生。
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政治環境逐漸開闊,我國新聞事業也圍繞著如何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開展。在這一階段中,鄧小平的一系列講話雖然沒有直接提到“政治家辦報”這一理念,但是他強調新聞宣傳工作要具有較強的政治意識,要積極發揮報紙中社會對于社會輿論的引導作用,辦報人必須是政治家,一定程度上也對“政治家辦報”思想進行了擴展闡釋。這一時期,范敬宜提出“三貼近”和“三種意識”作為黨報記者應樹立的新聞報導法則[6],成為了“政治家辦報”思想影響下的代表人物。
范敬宜的新聞實踐處在我國進行深刻變革的大背景之中,當時中國社會的形勢逐漸穩定下來,政治經濟和文化事業的發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扎根鄉村十年的切身體驗讓他對農村社會和農民生活有著更直觀深刻的了解,也讓他敢于根據所見所聞,實事求是地說真話。有著豐富黨媒工作經驗的范敬宜常以政治家的眼光來審視問題,這一時期所要求的“政治家辦報”思想在范敬宜的新聞實踐和理論總結中得到了很好的闡釋,呈現如下兩個特征:
(一)選題上的“三貼近”,即在新聞評論的選題上貼近中央精神、貼近實際工作、貼近群眾脈搏。
(二)報道中的“三個意識”,即新聞報道要把握宏觀意識、理論意識和建設意識。
范敬宜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新聞實踐觀點體現了那個時代黨報記者強烈參與政治改革的意愿,這與當時“政治家辦報”思想下,辦報人必須是政治家的要求不謀而合。新聞報道中理論與實際結合的缺陷對新聞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促進了新聞隊伍的政治化構建。同時,關注農村,關心群眾成為當時報刊的重點題材,新聞內容在社會輿論的引領上也發揮著不俗作用??梢钥闯?,那個時代的新聞從業者懷揣著極強的新聞理想與使命感,渴望在時代的巨變中踐行自己的新聞抱負,他們既通過新聞傳遞中央權威精神,又通過新聞傳達社會輿情,在宣傳角色的定位和身份認同上更加明晰,呈現出特有的“政治家辦報”圖景。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時期,內外壓力劇增,江澤民重提“政治家辦報”的要求,他將“輿論導向”引入到“政治家辦報”的內涵中,闡釋了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喉舌”性質,提出“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的著名論斷[7]。受到沖擊的新聞工作者們也開始重新思考新聞的發展與歸屬,在“政治家辦報”思想下注入更多情感眼光,思考新聞建設真正需要什么。這一時期的盧躍剛洞察現實社會,以報告文學進行對新聞的二度開發。而透過以他為代表的新聞工作者,可以看到這一時期對“政治家辦報”的反思和補充。他提出“我們要根據要素出發、而非概念出發,從專業出發、而非從內心的社會愿景出發,來考慮新聞具體的事實性”[8]。他對于社會輿論引導在于以專業態度對真實進行挖掘揭露,對“改革”與“啟蒙”的反思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特征:
(一)專業主義。盧躍剛認為專業主義的問題對記者至關重要,理解專業主義要理解三個問題:倫理問題、價值標準問題和技術標準問題。只有“按照這樣的標準來進行媒體運行、編采訓練,才會終得正果”。另外,他還指出記者應當從悲憫情緒中跳出來,悲憫可以是一種情懷,但是專業才是準則。
(二)真相呈現。盧躍剛在進入報社后更側重調查性報道,并將新聞作用的重點放在揭露真相、記錄歷史上。他將報告文學稱為是報道文學,“因為我的報告文學是對報道的平行放大,是報道的延續”[9]。
這一時期的新聞工作者更多呈現出主動出擊的狀態。政治環境所導致的社會波瀾讓他們有了更多的新聞建設空間,新聞從業者們去身份的“政治化”,從專業角度描繪社會真實圖景,幫助民眾清晰感知社會。這個時代以盧躍剛為代表的新聞人,強調在自由市場中的新聞專業主義的堅守,但并不排斥政黨形態的影響,甚至以新聞報道反思來促進社會變革與發展。他們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主動擔當,新聞隊伍在這一時期迅速壯大,成為變革時代的中流砥柱。
進入21世紀的中國,人們的思想更加開放,文化多元發展,個性需求不斷涌現,信息傳播技術的變革也對新聞宣傳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新階段下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這一時期的“政治家辦報”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更不局限于黨媒,而是將范圍擴大到新興媒體的方方面面,并且要做到全方位全覆蓋。
新時期新聞工作與隊伍建設的陣地逐漸向互聯網傾斜,首位獲得長江韜奮獎的網絡媒體人舒斌,做出了在“政治家辦報”思想影響下新聞工作建設的成功嘗試。舒斌帶頭籌建了省級重點新聞網站——紅網,通過八年建設發展成為在國內重點新聞網站中唯一一個率先并連續五年實現盈利的新聞網站[10],他創造性地開展網絡新聞宣傳工作,將“政治家辦報”思想延伸到了互聯網,在網絡輿論引導中占領先機。舒斌的新聞工作建設有三個特征:
(一)凝心聚力。新聞不僅要反映民生、提出問題,還要動員黨政機關領導回復問題、解決問題,讓網絡問政發揮長期效果;同時聚集起網民的力量,共同為百姓辦事。
(二)評論發力。通過及時有效辛辣的評論,為社會的進步建設敲響警鐘。利用網絡的高效傳播,讓自下而上的信息交流模式成為常態,新聞傳播的橋梁作用得到了真真切切的落實。
(三)創新盈利模式。舒斌通過多元經營與全媒體整合推廣,將紅網定位成信息的傳播者和文化服務方案的提供者,探索出一條新聞網站可持續發展的經營路徑。
總結這一時期新聞人的理想態度,他們受到互聯網魅力的誘惑,直面挑戰、破浪而為,在融合媒體的奮進路上獨樹一幟。從群眾出發的新聞考量使得他們自覺站在了“政治家辦報”的立場,在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也雙向為黨和政府提供了新的工作解決方案。他們重視輿論引導工作,敢于發聲也敢于亮劍,不斷提升著新聞傳播能力。
“政治家辦報”思想在歷史的流變中有著領導人戰略引領和新聞人主動追尋的雙重節奏。這一思想理論并不是單一的自上而下傳達,無數新聞人也做出了不同方面的探索與嘗試。習近平在“2.19”講話中提出了“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的要求,他認為“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核心”[11]。在詳細闡述中,他重提“政治家辦報”,并且強調必須增強“政治家辦報意識”。以往的“政治家辦報”思想理論與實踐的總結為今天新媒體背景下的新聞隊伍建設提供諸多借鑒經驗,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堅持思想引領、輿論引導。新媒體時代傳播渠道擴展,輿論環境變得嘈雜,主流媒體的聲音一定程度上被隱蔽和覆蓋。眾聲喧嘩但主流媒體首先要進行旗幟鮮明的思想引領,發表社評,引導大眾輿論向積極方向發展。
(二)樹立全局意識、政治意識。在錯綜復雜的內外環境里,新聞工作者要勤于思考、善于辨別、審時度勢、理性判斷。準確解讀黨的方針政策,深入淺出向人民群眾傳達。
(三)肩負社會責任、歷史使命。把握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新聞從業者要恪守職業道德,捍衛新聞傳播的威嚴,嚴守新聞傳播的底線。
(四)提高業務能力、成長能力。時代的迅速發展也需要新聞人與時俱進,在轉型期提出新想法,開辟新視野,練就一身精湛的業務本領。
新時期的建設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面臨著著任務重、難度大的實際困難。歷經時間打磨,新聞工作者只要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大方向,結合我國黨情國情社情與新聞工作實際,深刻領會習近平新聞思想的精神實質,新聞工作者們必將呈現嶄新風貌。
“政治家辦報”思想既有著特定的發源空間,又伴隨著黨的幾代領導人對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再闡釋和與時俱進。一代代新聞人對于“政治家辦報”思想的工作實踐標記著時代的烙印,又一脈相承,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沒有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變,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的原則沒有變,這也始終是新聞從業者們在實踐工作和隊伍建設中的堅守。新媒體時代,“政治家辦報”這一思想被賦予新的目標和要求,新聞工作者們也被寄予厚望,透過歷史人物的表現,相信未來中國的新聞隊伍建設將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引下取得長足發展,新聞事業也將唱響中國聲音,展現民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