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湘琳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作為傳統文化的濃縮,是我國重要的文化瑰寶。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非遺文化了解和認知的途徑與方式正在發生變化,這些文化瑰寶也隨之越來越淡出人們的視線。非遺的傳承與保護正在面臨新的考驗,迫切需要人們大膽地創新與探索,避免其被時代洪流湮沒。
中國的動畫電影自創作初期開始就以“中國學派”聞名,即以動畫創作中根植于中國傳統美術資源的動畫美術風格為主,融合傳統風格的音樂及民間故事、時代生活等本土題材的動畫電影風格。這樣的獨特風格使得中國動畫電影成為我國非遺的傳播平臺之一。近幾年,中國動畫電影產業飛速發展,動畫電影作為現在中國最炙手可熱的電影類型之一,在創作風格上對早期的“中國學派”進行了沿襲與創新,深受廣大觀眾,特別是當前非遺傳承與保護的主力軍——青少年群體的關注與喜愛。同時,相比真人電影,動畫電影更具想象力和表現力,可以充分展現非遺元素的魅力,其對非遺元素的應用也非常靈活和開放。中國動畫電影在創作中融入非遺元素,使非遺在動畫電影中實現了從言傳身授的傳承到動畫影像的傳承這一轉變,同時也為中國動畫電影增添了濃厚的傳統文化氣韻。然而,目前的中國動畫電影仍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存在一些質量較高的作品,但數量較少,對非遺元素的展現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試從內容選材、題材類型和視聽語言三個方面,對非遺元素在中國動畫電影中的表達策略和發展路徑進行研究與探索。
民間文學是一種以口口相傳的方式來創作和流傳的文學藝術,是過去中國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縮影,亦是人們傳達信仰、知識、道德、規范的載體,更是必不可少的非遺類別之一。民間文學以充滿奇幻想象的神話傳說為主,而動畫則被稱為“視覺文化時代的童話”。因此,動畫電影與民間文學在幻想性上有著強烈的共通性。中國的動畫電影作品從創作初期就不斷從民間文學中吸收養分,如《寶蓮燈》《一幅僮錦》《除夕的故事》《十二生肖》《九色鹿》《鯉魚跳龍門》等作品均將中國傳統民間非遺故事作為藍本進行改編創作。近幾年,中國的動畫電影發展步入了新時期,出現了一批高質量、高口碑、高票房的優秀作品,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緣起》《新神榜:哪吒重生》《白蛇2:青蛇劫起》等。這些動畫電影均改編自我國被收錄進各級非遺名錄的民間文學。可見,以民間文學為故事創作的原型進行改編和重構是目前中國動畫電影創作的主流。
總體來看,中國動畫電影將民間文學作為故事內容進行動畫化的方式主要包括“重現式動畫化”和“重構式動畫化”兩種。重現式動畫化即影片整體上講述的故事與民間文學原著幾乎相同,情節走向和故事脈絡大致吻合。重現式動畫化雖然會因創作過程中創作者對元文本的藝術理解、個人的創作意圖以及當下的時代變化等因素,導致影片與原著所傳達的主要思想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但其對原著故事的結構和情節本身不會做大的改變。我國早期改編自民間文學作品的動畫電影大部分是按照重現式的方式進行創作的。比如,1979年上映的動畫電影《哪吒鬧海》,雖然故事內容與原本的哪吒傳說較為一致,但在表達方式上的設計和對于故事情節節奏的把控,使得影片實現了主題和立意上的創新。原本的哪吒傳說所傳達出的主題思想是正義、善良、勇敢、不懼強權、一心為民,而《哪吒鬧海》所表現的主題核心則在于“反叛精神”,是對封建禮教的抨擊和對中國傳統“父權”思想的反抗。這樣的動畫化方式既保證了對民間文學故事本身的還原與傳承,又根據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不斷更新傳說故事所傳達的思想內涵,使其更符合當下語境的精神需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表現方式重復推出耳熟能詳的故事情節,缺乏新意,漸漸難以引起更多的關注。
重構式動畫化即“舊瓶裝新酒”,先對原著進行碎片化的解構,再選取原著的碎片并加上新的故事情節對其進行重構,創造出新的故事。近幾年,中國動畫電影在融入民間文學進行創作時主要采用的就是這種創作方式。比如2019年上映的動畫電影《白蛇:緣起》,雖然是根據“白蛇傳傳說”改編,但故事情節卻是白素貞與許仙五百年前的前世情緣。英俊瀟灑的少年俠客阿宣與機靈可愛的清麗小蛇小白相知相戀,兩人相互扶持、共同成長。面對村民對蛇妖固有的偏見和國師的陰謀,阿宣甘愿舍棄人身和小白共渡難關。《白蛇:緣起》不僅在故事情節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其思想內涵也與原著所表現的對自由戀愛的贊美向往和對封建勢力無理束縛的憎恨完全不同,更多的是對人性善惡的思考。2021年暑期檔上映的續作《白蛇2:青蛇劫起》的改編比前作更加大膽。該片以白蛇傳說的經典故事作為引子,挖掘原本著墨不多的青蛇的故事,講述小青為救姐姐小白,誓要走出修羅城的蛻變經歷。影片將民間文學融進現代背景,將古代的傳說故事與現代的性別觀念、人生觀念相結合,使白蛇傳傳說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重構式的表現方式保留了原著中的代表性元素符號和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對家喻戶曉的民間文學作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編與重構,同時加入全新的情節以吸引觀眾的注意,使非遺更加貼近現代社會,傳達更符合當下時代精神的思想內涵,從而更好地進行傳承。
但目前中國動畫電影在故事內容上對非遺元素的動畫化呈現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取材上存在作品選擇過于集中、題材雷同的問題。中國動畫電影應該避免對諸如“梁祝傳說”“白蛇傳傳說”“花木蘭傳說”“哪吒傳說”等流傳度極廣的民間文學作品進行重復取材,避免使觀眾出現審美疲勞。中國經典的民間文學還有許多同樣能夠體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作品,這些鮮少被注意的作品比起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更加具有新鮮感,也更加需要被傳承和保護。
將非遺元素與動畫電影的題材和內容結合起來進行創作,是通過動畫電影實現非遺傳承與保護的有效途徑。從中國動畫電影發展初期至今,神話類題材動畫電影就一直占據中國動畫電影的主流,主要包括《大鬧天宮》《哪吒鬧海》《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新神榜:哪吒重生》《白蛇2:青蛇劫起》等改編類作品和《魁拔》《羅小黑戰記》等原創類作品。這類題材的動畫電影因其本身不同程度地吸取了我國經典非遺民間傳說的養分,如故事結構、神話體系、法術法器等,對非遺的傳承作用毋庸置疑,而且時代久遠的故事背景也為非遺元素的表達提供了天然的舞臺,使各式各樣的非遺元素自然地融入影片之中。但過于依賴神話類影片進行非遺表達,不僅使中國動畫電影中非遺元素的種類和表現形式受到題材的局限而趨于同質化,難以突破。神話類作品奇幻的世界觀與遠離當下的時代背景還使得影片中對非遺元素的表達在一定程度上脫離真實的現實社會,難以拉近非遺與觀眾、與時代的距離,減弱了影片對非遺的傳承作用。因此,中國動畫電影的非遺表達在題材內容的選擇上進行創新,在貼近人民現實生活的現實題材動畫電影中展現非遺元素,使觀眾感受非遺在當今社會依然鮮活濃烈的魅力與生命力。
青春校園類作品與非遺元素的結合是中國現實題材動畫電影創作的新探索之一。青春校園類作品《肆式青春》《昨日青空》等動畫電影都對非遺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表達。《肆式青春》中通過男主人公對青春歲月的回憶,對非遺項目——湖南米粉制作技藝進行詳細展現;《昨日青空》以擁有各級非遺項目共137項的浙江蘭溪為原型,描繪南方小鎮青年的高中生活。動畫電影的受眾群體以青少年為主,大部分受眾仍未脫離校園生活。因此,中國動畫電影對青春校園題材的非遺表達有助于貼近青少年受眾的日常生活,更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將青春歲月與非遺元素相結合,也更容易拉近非遺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便于觀眾理解和接受,從而實現更廣泛、更深入的傳播效果。
與此同時,“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是非遺名錄中的重要分類,中國動畫電影以此為突破點,進行了競技體育類動畫電影的探索。中國的武術、舞獅、圍棋、象棋等項目有著豐富的歷史素材、文化內涵和時代意義,以此為題材進行動畫電影的創作,不僅可以使觀眾深入了解這些體育項目,還可以通過與現代體育精神的結合,打造熱血、拼搏、向上的精神情懷,引起觀眾的廣泛認同,從而引發其對非遺元素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的認同與共鳴。2021年年末上映的《雄獅少年》就以“舞獅”為主題,講述三位小鎮少年通過舞獅從“病貓”到“雄獅”的成長蛻變。該片融入了當下時代非遺傳承、留守兒童、城鄉差距等問題,引發了大眾對舞獅的關注,極大地促進了非遺的傳承。
盡管中國動畫電影對非遺元素的表達進行了許多貼近現實的類型嘗試,但仍有等待填補的空白。其中,傳記類的動畫電影作為目前中國動畫電影創作甚少涉足的題材類型,需要被關注和探索。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有著自身獨具特色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且具有自身特有的職業文化和職業追求。中國動畫電影可以利用傳記這一類型,以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為著眼點,通過對其成長過程的詳細記錄,展現傳統手工技藝的相關知識、具體流程與精美作品。如此一來,不僅能保證影片內容上的故事性和可看性,還能夠保證傳統手工技藝傳播時的完整性,受眾對非遺的了解也在觀看過程中自然完成①。此類動畫電影作品喚起了觀眾對非遺的保護意識和傳承欲望,從而實現深度傳播,更好地進行非遺元素的展現。
一部動畫電影的藝術風格主要受到影片視聽語言的影響。視聽語言的設計直接反映了藝術作品風格與創作水平,是影片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重要載體。中國的動畫電影在視聽語言設計上對非遺元素的表現使影片在整體創作風格上呈現出濃厚的“中國風”。
從視覺表現上看,美術元素的運用直接呈現出視覺效果,是人們第一眼看到影片后對影片形成的整體印象。動畫電影是一種格外注重視覺效果的電影類型,所以影片的美術設計是視覺影像呈現的基礎。觀眾觀看一部動畫電影,最先注意到的也是影片視覺效果的呈現。因此,為了打造出具有文化特色和民族烙印的動畫電影,中國動畫電影的創作者在影片的視覺表現上融入了大量的非遺元素。我國許多非遺本身就帶有強烈的、具有中國意蘊的視覺美感,如書法、年畫、剪紙等美術類非遺項目。中國動畫電影通過在美術設計上融入非遺元素,實現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非遺動畫化表達,同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繪畫技藝、傳統手工藝等非遺項目也能夠得到動態化的呈現。比如,中國早期剪紙動畫電影《金色的海螺》的畫面全部由剪紙制作而成,《大鬧天宮》在造型上吸收了民間年畫、版畫的美術特征,《白蛇:緣起》《白蛇2:青蛇劫起》在人物服裝配飾的設計上加入了傳統刺繡、織造、香包等非遺元素,《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借鑒了書法、剪紙、篆刻等元素強化“中國風”的美術風格。《雄獅少年》在影片開頭將中國傳統水墨畫與非遺項目“舞獅”的介紹進行融合,奠定了影片獨特鮮明的中國風格,畫面中對“獅頭”的多次特寫與細致描繪為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大量展示舞獅動作和場景的鏡頭也為影片增色不少,讓觀眾對舞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從聽覺表現上看,聲音是動畫電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塑造影片整體藝術風格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將非遺中的聲音元素融入動畫電影中,也可以使影片的中國風格更加明顯、更加完整。我國本身擁有大量音樂類的非遺項目,它們多樣的種類與風格背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動畫電影在配樂上將非遺中的音樂元素融入片中,進行直接或間接的呈現。直接呈現指的是將包含音樂元素的非遺直接借由影片中人物的行為動作表現出來。比如,水墨動畫電影《山水情》通過人物的數段古琴演奏展現少年學習古琴技藝的成長過程,并且邀請了我國著名的古琴藝術家龔一先生為影片中角色的演奏進行配樂。間接呈現則指在影片的背景音樂中加入非遺元素進行渲染和烘托。比如,《大鬧天宮》的配樂融合了廣東曲牌音樂“三六板”,《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配樂均以嗩吶、洞簫、笙管、古箏、鑼鼓等民族樂器為主進行演奏②。除了音樂,在人物配音上對語言的設計也是非遺元素在動畫電影中重要的表現形式。《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混沌妖王獻祭時唱的那段幽怨婉轉的昆曲《祭天化顏歌》讓人回味無窮,《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太乙真人一口流利的四川方言讓人捧腹大笑,《雄獅少年》更是特地制作了粵語配音版的影片在院線與網絡上映。這樣的設計既貼合了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生動立體,又恰到好處地融入了非遺的元素,使影片傳遞出獨特的中國韻味。
中國動畫電影雖然在視聽語言的設計上始終不斷努力營造中國特色,傳承傳統文化,表現民族精神,但整體的動畫產業尚處于發展初期,仍有值得學習和探索的地方。現階段,中國動畫電影在視覺方面尚未擺脫美、日兩國在美學風格上的影響,尤其是在人物造型的設計上較為雷同,亟待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人物設計風格。在聽覺方面,中國動畫電影大部分主題曲傳唱度不高,影片配樂也缺乏記憶點,難以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對非遺的傳承力度難免不足。中國動畫電影可以在影片的聽覺制作上注重質量的提升和記憶點的創作,或多結合傳統戲曲和民歌小調,在表演形式上進行創新,使觀眾耳目一新,實現更加廣泛的傳播③。
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具有豐富且深厚的藝術內涵與傳統文化底蘊,能夠為中國動畫電影的創作提供大量的藝術資源,推動中國動畫產業的發展。為了使非遺項目更好地實現從傳統的“言傳身教”轉化為具象可感的、永久留存的動畫影像作品,未來需要繼續研究中國動畫電影對非遺元素的表達策略,探索非遺動畫化的新途徑、新方向。可以相信,未來將會有更多弘揚時代精神、彰顯民族風格的非遺動畫呈現在觀眾眼前,“中國學派”動畫電影也將在非遺元素的不斷融入中迎接新的輝煌。
注釋:
①陳少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化傳承與傳播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4.
②黃永林,徐金龍.國產動漫民族化的成功之道及啟示[J].云夢學刊,2011(06):81-86.
③龔春英.“非遺+動漫”式傳播策略研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21(01):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