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明明,徐雨涵
(南京工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1816)
工業是實體經濟的命脈,其飛速發展帶來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高能耗、高污染的問題。重污染行業作為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的16類細分行業幾乎涵蓋了工業產業全部類別。本文從國家統計局獲取的2016—2020年重污染行業相關數據發現,重污染企業能源消耗與環境污染情況不容樂觀。中國工業數據庫中的統計數據顯示,近5年工業行業年均能源消耗量超過30億噸,其中重污染行業占比接近90%。2020年重污染行業污水排放量超過110億噸,占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80.34%;廢氣排放量超過60億噸,占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的92.68%。這些令人驚詫的數字背后是重污染行業對環境造成嚴重損害的事實。
當前,環境污染狀況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提出,應將綠色發展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中,黨的十九大進一步完善了綠色發展策略。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擬定了以“碳達峰”和“碳中和”為關鍵詞的低碳循環發展體系戰略決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持續降低單位產出能源和資源消耗;要推進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堅決抑制高污染高耗能企業粗獷式發展,推動經濟社會早日實現綠色轉型;要培育節能、降碳新技術,建立新型產品研發實驗室,推動各行各業實施科技創新。因此,重污染行業開展綠色技術創新活動刻不容緩。
以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為關鍵詞進行文獻搜索與整理發現,現有文獻主要從企業、政府、市場3個方面進行綠色技術創新影響因素分析。環境規制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主要有以下3種觀點:一是環境規制會促進企業實施綠色技術創新,企業迫于環境規制壓力開展綠色技術創新活動,其產生的創新補償效應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企業前期資源投入,進而促進企業提高綠色技術創新水平;二是環境規制會阻礙企業實施綠色技術創新,環境規制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企業治污與排污成本,進而導致企業縮減創新研發投入,難以進行高水平綠色技術創新;三是環境規制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不確定,企業所處地區不同,環境政策也不盡相同,環境規制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也存在差異[1]。
政府補助如何影響企業綠色技術創新主要有3類觀點。(1)政府補助能促進企業實施綠色技術創新。政府補助可以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緩解企業壓力,降低企業研發風險,增強企業信心[2]。(2)政府補助會阻礙綠色技術創新。Guellec等[3]研究發現,受到政府補助的企業為搶占市場份額,將補助資金用于生產經營而非綠色創新,進而降低自身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產品價格,造成市場價格扭曲,導致其他企業紛紛效仿,阻礙企業創新活動。(3)政府補助與綠色技術創新存在非線性關系。因此,政府補助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促進效應與補助強度關系曲線呈“U”型。
市場競爭理論認為,綠色技術創新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大于同類型非綠色技術創新企業,綠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遠大于傳統產品市場競爭力[4]。因此,市場競爭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企業積極開展技術類綠色創新活動,提高自身創新水平。
開展綠色技術創新實踐周期長、成本高、風險大,很多中小型企業創新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企業內部資源匱乏,研發能力不足[5]。實施高水平綠色技術創新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和人力資源投入,組織冗余程度高的企業在開展技術創新活動上更具優勢。因此,組織冗余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有重要影響。
為對目前重污染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情況有更清晰的了解,本文從國家統計局及國泰安數據庫中搜集了651家深證A股重污染企業樣本,并篩選出357家有綠色技術創新行為的企業,研究發現重污染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存在以下問題。
在651家樣本企業中,有超過50%的重污染企業為綠色技術創新型企業,說明重污染企業在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公眾環保意識逐漸增強的時代背景下,更加重視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給自然環境與社會帶來的影響。然而,仍有接近半數的重污染企業未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需繼續提高其對綠色技術和綠色創新的關注程度。通過以上統計數據可得,我國目前重污染企業綠色技術創新覆蓋度不高,整體創新程度低。
通過手動查詢樣本公司年報發現,制造業整體研發投入較高,部分行業如金屬制品業、化學品制造業、非金屬制品業在綠色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其研發成果轉化率低。很多技術類創新在研發成功后僅申請專利,并未正式投入生產,造成技術成果產業化與市場化滯后,無法給企業帶來客觀的經營利潤與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大多數企業未深入調研市場,對綠色產品所屬市場前景缺乏清晰認知,經營決策不夠明智,導致創新成果難以轉化為生產力,新型產品市場競爭程度低。
重污染行業整體創新程度低、綠色轉型程度低的現狀與企業內部創新動力缺乏有關。我國重污染企業屬于實體經濟產業,與虛擬經濟產業相比發展速度較為緩慢,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也不夠緊密,造成企業內部新興領域人才才能得不到施展,企業研發人員缺乏工作積極性與創作熱情,導致人才流失。另外,許多企業內部環保意識不強,不重視綠色技術創新實踐,研發資金與設備投入少,導致技術創新基礎薄弱。在研發投入與研發人才同時缺席的情況下,自然會造成企業內部創新動力不足,綠色技術創新成果少,企業創新水平低。
從政府角度來說,應加強環境規制與污染監督力度。雖然近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相關環保法律相繼發布,但針對具體行業的細節性污染防治措施及環境污染懲戒措施并未完善。政府應根據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及重污染企業經營情況,因地制宜選擇適當的環境規制工具規范企業污染排放行為。在環境污染監督方面,政府應強化監督管理體系,完善污染治理規范與污染懲治處罰等相關法規,關?!叭龔U”排放嚴重超標的企業,對“三廢”排放超標企業予以警告和罰款處理,確保重污染企業污染排放達標率。政府應聯合社會各方力量進行環境污染防治,健全群眾舉報和監督制度,暢通政府與公眾間的溝通渠道,對群眾舉報的某些企業環保違法行為予以全面調查和嚴厲處罰。同時,建立地方政府環保考核體系,將環境評估納入考核范圍,提高地方政府環保意識,加強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
其次,政府應完善綠色創新補助政策,為企業提供針對性、差異性資金支持。政府應增加綠色環保補貼,對實施綠色技術創新的企業進行實質性獎勵,對缺乏創新資源的企業重點扶持,幫助重污染企業早日實現綠色轉型,提升重污染行業整體綠色創新水平。此外,政府應依據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及東西部地域差異,完善地方環境補助政策,將資源向動力缺乏型、經濟落后型企業傾斜。此外,政府還應充分利用市場力量規范企業資源配置,建立以綠色技術創新為導向的市場體系,鼓勵企業實現綠色發展。適當的競爭壓力會倒逼企業利用自身優勢,主動開展綠色創新活動。然而,惡劣的市場競爭不利于中小型及資源匱乏型企業生存。此時,行業應發揮其市場資源調配作用,穩住市場天平,保證綠色創新型產品的優勢競爭地位,激發企業創新積極性。
從企業角度來說,企業應合理配置資源,增加研發投入,強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企業在內部資源充足時,應利用其自身優勢改變傳統經營模式,努力研發綠色產品,優化生產工藝流程,避免出現“先污染、后治理”的情況。企業一方面要加大綠色產品資金與設備投入、技術人才投入,積極申請新產品研發項目,提升企業綠色產品創新水平;另一方面要通過生產工藝改進,降低能源與原材料消耗,帶動企業綠色工藝創新發展。
從高管角度來說,高管應增強環境保護意識,主動收集環保政策信息、了解市場發展現狀、預知市場風險、抓住市場機遇,穩固企業競爭地位。其次,高管應加強企業員工思想教育,使員工自覺規范行為,主動開展綠色工藝改進與綠色產品研發,使環保意識成為企業文化,增強企業綠色技術創新能力。
我國重污染企業目前仍存在整體創新程度低、技術成果轉化率低以及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等問題。政府、市場與企業三方面應共同發力,找出適用于我國國情的解決方法,共同提升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實現經濟社會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