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惠
(泉州晚報社,福建 泉州 362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審美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需求也越來越高,在文化消費領域表現更為明顯,對美術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強。在傳播手段、傳播速度等都發生巨大變化的傳媒時代,美術審美的普及和傳播有了更多可能性,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縱觀歷史,當一個國家或朝代處在社會穩定、經濟富足、國泰民安的時代,往往也能造就文化藝術事業的輝煌。比如,漢、唐時期。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異常璀璨的朝代之一,“文景之治”“漢武盛世”讓漢朝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拉開了中國文明昌盛的序幕。[1]這樣時代背景下孕育出的藝術審美,在繼承和發揚先秦多種藝術形式的基礎上,融合了東西方文化,創立了色彩斑斕的藝術世界,展現出一種氣勢恢宏的風格和自由浪漫的精神。而唐朝則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富有影響力的一個朝代,經濟政治強盛之下,唐文化也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文學上涌現出一批杰出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美術上有閻立本、吳道子、張萱等,書法家有懷素、顏真卿、柳公權等。[2]
基于此,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進入現代化文明進程,經濟水平實現跨躍式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人們美術審美品質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叔本華說“藝術作為人類的獨創性態,是人民群眾洗滌心靈、豐富情感價值的重要產物,具有特殊的價值。”但是如果拋開物質文明只談美術審美的傳播和普及,無異于紙上談兵,只有在物質文明提升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美術審美的傳播和普及,促使精神生活和整個社會物質發展水平相契合,最終實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發展。[3]
今天是一個傳播的時代,也是一個視覺的時代。美術作為一門綜合的視覺藝術,是人們滿足基本衣食住行之外,點亮生活的一盞明燈。美術審美素養的提升,是廣大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體現。沒有美術的滋養,這場人生旅途的節奏將會比較單調。
因此,要建立良好的藝術生態,提高大眾的審美素養,需要社會大眾的共同參與。但是過去的傳統媒介在傳播美術文化的過程中受到技術層面的限制很大,致使一些優秀的美術作品不能發揮應有的影響力,美術文化的普及和傳播效率和質量都不高。
在傳媒時代背景下,數字技術把美術作品從傳統的紙質形態轉變為全新的“數字產品”。通過數字雜志、觸屏媒體、數字電視等各種形式傳播,可以有效地突破時間、空間的束縛,便于人們全面地了解美術作品的藝術價值。[4]
在美術審美的傳播和普及過程中,結合形式多樣的新媒體平臺,對美術作品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解析,打破傳統媒介在美術審美的傳播和普及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增加觀者的互動性,可以滿足不同群體對于美術審美的更高需求,實現作品多維度的交流。幫助美術作品在全球范圍內有效地傳播、共享的同時,也促進了大眾審美水平的提高。
19世紀中葉,衰敗腐朽的清政府,迎來了國勢蒸蒸日上的西方列強,在與外敵的一輪輪較量中,國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甲午戰爭的慘敗,戊戌變法的失敗,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恥辱。當清政府終于從歷史舞臺上謝幕后,中華民國建立了,但是緊接著的抗日戰爭讓中國蒙受了巨大的磨難。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但是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在部分人群中尚未恢復。此時的西方文化帶著對中國的偏見而來,滲透和影響了不少國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一些人開始看不到自己的民族文化,覺得外來的都是優秀的,都籠罩著一層美好的光環。而由于對中國缺少真正的了解,在很多西方民眾的認知里,我們國家被固化成一個落后的角色,中華文明被世界所忽視,甚至中國人的形象也被丑化。
但是當今的中國,在經歷了幾十年的奮斗發展后,終于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貿易國。中華文明也正在實現偉大復興,要讓我們的人民重新看到自己,也讓世界了解中國,要利用先進的傳播方式向世界傳播和普及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藝術,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民族精神和智慧的優秀文化藝術,讓世界感受我們的中國式審美,增強我們人民的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改觀世界上一些國家對我們的刻板印象,從這層意義上來講,美術審美的普及和傳播亦是一件利國利民的事,是我們媒體的重要作用和責任之一。
美術史是研究美術的歷史發展及其規律變化的科學,它的研究范疇包括不同美術種類的歷史,以及美術家、美術作品、美術理論知識、美術流派、美術思潮等多個方面。[5]對美術歷史知識的了解,幫助人們更好地欣賞美術作品,從不同角度享受美術帶來的審美愉悅。
所有的經典藝術作品都是不同時代下政治、經濟、社會、哲學、美學等相結合的產物。在時光的長河中,不同的人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燦若星辰的藝術流派形式。但如果我們在欣賞美術文化作品的時候,沒有了解一定的文化知識背景,那就只能“看看熱鬧”,而看不到“門道”。因此,普及美術作品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也很重要。有文化知識的加持,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能從細微處洞見歷史的軌跡,了解作品背后的人文故事、思想情懷,才能進一步從內在提高審美素養,從“看山是山”進入“看山不是山”的審美境界。
美術是運用各種物質材料創作出來的靜態空間形象的視覺藝術。美術創作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從創作到完成的過程中運用了點、線、面、色彩、光影等不同的造型語言。一件優秀的美術作品我們可以稱之為“藝術”,其每一個造型元素都有值得賞析的精妙之處。造型藝術類作品的傳播,在保證優質傳播的基礎上應當具有豐富性,讓人們在賞析優秀的美術作品的同時,可以產生濃厚的審美體驗感,并在此過程中活躍了思維,開拓了眼界,提升了自己的審美。
過去,受到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人們對美術審美的需求比較低,眼界和思維相對保守,更多地注重實用性。再加上傳統媒介的限制,美術作品的傳播受到時效和空間的影響,傳播成本也比較高,所以很多優秀的美術作品沒有很好的傳播平臺,難以發揮自己真正的社會影響力。無法在全社會范圍內建立美術審美普及和傳播的良好環境,社會大眾對于美術審美的重視程度低,人們的美術審美能力也有待提高。
不同的生活背景造就了不同的人。在美術審美普及和傳播過程中,人們的受教育水平、社會背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性格愛好、年齡等等,都會影響自己對傳播內容的接納和理解。因此,美術審美的普及和傳播,要改變過去傳播模式的單一性,要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建立起信息和用戶之間的有效互動,根據目標用戶的特點選擇適宜的傳播渠道,便于不同的受眾群體都能從中得到美的滋養和提升,為人們打造個性化的傳播體驗。
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美術審美的普及和傳播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美術文化事業在國家的重視和支持下開展得如火如荼。但是美術審美傳播的各類媒體平臺上,也魚龍混雜著一些低俗、媚俗的、或者披著美學的外衣實則博取流量的不良信息。這對于促進美術審美的普及和傳播,提高人們的審美素養有害無益。
因此,在美術審美的傳播過程中,媒體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弘揚真善美和正向的價值觀,樹立正確的審美導向,充分發揮審美啟迪的作用。對美術文化信息資源的傳播要做一定的甄別和篩選,多傳播和發揚美術文化藝術中的精華和經典,給人們提供優質的信息資源和服務。
傳統網站是早期美術審美傳播和普及的主要手段,但由于網頁建設的不完善、單向信息輸出的方式和缺少個性化的選擇,人們對于傳統網站傳播的體驗感并不佳,也因此降低了對美術作品了解的意愿。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涌現出越來越多優秀的網絡平臺,比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直播等平臺。“互動”是新媒體的核心。人們可以通過點贊、轉發、評論、網絡投票等方式實現互動,這樣的雙向互動滿足了人們溝通、交流、學習的意愿,也為優秀的藝術家及美術作品增加了熱度,實現了自己的價值。[6]
一些大型的藝術類活動、美術類國際賽事,更是實現了線上、線下活動跨媒體的立體式傳播,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力。當然也要警惕一些不法機構,打著傳播美術文化的名號渾水摸魚,通過隨意地給一些比賽冠上“國際”的頭銜,然后收取高昂的參賽費或者后續活動費來達到斂財的目的。
科技改變生活,數字技術的發展為美術作品的傳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借助先進的數字技術,打造具有實時性、共享性、互動性和個性化的傳播路徑,促使更多優秀的美術作品得以推廣、宣傳,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美術作品的審美能力、欣賞能力,擴大了美術審美傳播的影響力。
除此之外,通過數字技術還催生了當下熱門的“數字藝術”這個門類。“數字藝術”是通過數字技術輸出的圖像、音頻或其他所有形式的藝術形式。它是技術和藝術結合的產物,具有靈活、便捷、多元的傳播特點。
數字藝術已經快速地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最具話題性的藝術形式之一。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正在進行數字藝術創作。數字藝術給我們展示了更多瑰麗多彩的藝術表現方式。比如,數字藝術可以通過技術提取繪畫元素,將作品用不同的風格來展示;可以把平面美術作品轉變成立體形式的欣賞體驗;可以結合觸覺、聽覺、視覺,來打造五感全開的沉浸式的藝術盛宴。數字藝術使藝術欣賞的領域大大擴展,這種美術審美傳播的方式也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
百花齊放的各類美術作品,有著各自豐富的內在文化價值,這正是作品的靈魂所在。所以在進行美術審美傳播時,無論是從形式上還是從內涵上,要保證盡量真實地還原美術作品。在此過程中,需要相關媒體工作者科學、合理地選擇合適的傳播方式方法,恰當地使用媒體語言對美術作品進行解析,避免曲解作品的意圖,以便于不同群體的人都能真正從中受益。
綜上所述,在傳媒時代,美術審美普及和傳播的發展符合整個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潮流,它既豐富了社會文化價值,也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美術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充分利用不同的媒體形式和數字技術的優勢,對美術文化作品進行廣泛的、多元化的、有品質的傳播活動,并聯合線上、線下開發更多有價值的美術資源,既實現了美術審美普及和傳播作用和價值,促進了美術文化事業的發展,也幫助人們提升了美術審美素養,增進了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思想文化交流。
美術審美的普及和傳播,本質上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美育。美育的價值在于培養發現“美”的眼睛,讓人們通過發現美、感受美,激發人們心靈深處對于美的向往。一顆向善向美的心靈,才能成就一個靈動、有創造力、有積極態度的人,才能激勵人們為了促進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和實現個人美好生活而奮斗的偉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