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楠
(宿豫區融媒體中心,江蘇 宿遷 223800)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國家對縣級媒體發展給予高度重視,并頒布相關文件主張創建縣級融媒體中心,增加資金、人員與技術等方面的投入,使媒體內容生產與信息服務水平得到提升。但是在民生新聞傳播方面仍然存在些許問題,主要體現在互聯網思維缺乏、內容同質、品牌意識不強等方面,需要采取針對性措施,挖掘更多貼近群眾的民生素材,促進資源整合,拓展新聞傳播渠道,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新聞品牌,及時發出地方聲音,贏得群眾的信任與支持。
該項特點是指受眾與新聞事件、媒體間的交流,可使受眾參與感得到滿足,能夠自由地表達看法和心聲。在融媒體環境下,信息與資源通過網絡平臺可以實時共享,還有許多新平臺陸續產生,為受眾間的溝通交流提供諸多載體支持,與傳統民生新聞相比,傳播渠道進一步拓展,由單向傳播到多元傳播,互動性大大增強,民生新聞影響力自然也隨之提升。
民生新聞質量受時效性的影響較大,進而影響新聞行業、社會發展。傳統民生新聞的整體流程較為繁瑣,從事件發生、素材搜集到最終播出需要投入較多的時間與人力,隨著時間的延長,新聞價值逐漸降低,難以滿足受眾需求。但在融媒體環境下,民生新聞可借助網絡平臺實時傳播,尤其是在自媒體誕生后,人人都可成為新聞的生產者,在新聞發生的第一時間便由目擊者將其傳播到網上,為專業新聞媒體提供第一手素材,使民生新聞價值得到切實保障。
在融媒體環境下,多樣性屬于民生新聞發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主要體現在多種類型平臺誕生、傳播內容多樣、生產者多元等方面,通過傳播各種新聞資訊使不同受眾群體的個性化需求得到滿足。對此,在民生新聞發展中,應積極引入先進科技,如大數據、VR技術等等,使新聞傳播形式更加多樣,為受眾帶來更加新奇的視聽體驗[1]。
許多民生新聞的節目內容存在同質化現象,原創性不足,特別是在縣級民生節目中,在節目內容和傳播形式方面均不達標,使節目質量低下,難以吸引受眾關注。一些民生新聞在新媒體平臺上播放,對電視節目內容生搬硬套,使平臺建設走上形式化道路。例如,某縣級電視臺的民生新聞節目缺乏原創性,推送的信息普遍源于其他官方媒體,雖然推送的新聞內容值得信任,但因缺乏原創內容,新媒體平臺的作用無法體現,長此以往,受眾很容易失去興趣,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更加權威、內容更加豐富的平臺中。
當前媒體融合處于初級階段,民生新聞的創新處于表層,為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從業者的思想意識創新顯得十分關鍵。從整體上看,民生新聞從業者的融媒體意識普遍較弱,互聯網思維缺失,計算機操作技能和素質相對較低,一些抽調人員未經過培訓便上崗作業,沿用傳統節目制作模式,對新媒體操作形式、發展規律、博取關注技巧的認知不足,嚴重阻礙了融媒體改革效果提升。例如,在某縣級民生新聞節目中,仍然采用短信方式與受眾互動,尚未開通微博賬號、公眾號與其他客戶端,主持人與受眾間的互動有限。再如,某縣級民生節目盡管開通了微博賬號,但更新不及時,最新微博發布時間是2018年2月,總粉絲數量只有300多人,互動人數為個位數。由此可見,民生節目融媒體的建設嚴重不足,“兩微一端”建設成為口號,很難真正發揮作用,嚴重影響民生新聞傳播與發展。
部分縣級媒體對融媒體理解有所偏差,將其片面地看成是多種傳播方式的簡單結合,認為只要多開通一些媒體賬號,將原本新聞內容粘貼到新媒體平臺中進行傳播,或者將其他平臺粘貼的碎片信息初步整合后,傳遞到不同平臺上即可,追求零散的單挑新聞爆款。從本質上看,上述兩種方式主要因內容生產能力弱、媒體定位不清晰、品牌意識缺失所致,未能對民生內容進行系統化的生產與科學規劃,新聞咨詢沒有形成本土品牌。現階段,一些縣級媒體中民生新聞的主要“廠家”仍是縣廣播電臺,在融媒體中心建成后,未能使原本的生產模式、節目構成發生改變,仍是在常規新聞基礎上增加幾檔自創的生活服務類節目,也就是“舊酒裝新壺”,整體生產模式仍未發生改變[2]。
一方面,精心選題,貼近群眾。民生新聞以百姓日常生活為主,主張以百姓角度體現國家發展。在融媒體環境下,民生新聞采編應注重選題,從百姓生活著手提煉選材,以小見大,將問題說清楚、講透徹,使新聞報道能夠貼近群眾,更具親和力。同時,在采寫與報道方面還應與時俱進,成為群眾與國家的橋梁,使民生新聞的內在價值得以充分展現。當前受眾對民生新聞的觀看需求有所區別,即便是相同的題材,不同人的關注點也不盡相同。對此,經驗豐富的記者透過現象看本質,尋找新聞背后的真相,使新聞資訊不但貼近群眾,還能夠上升到新的思想高度,使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均得到滿足。例如,某縣H路段發生一場數車連撞的交通事故,多家媒體在采訪中都只報道了現場傷情、造成損失等內容,將其當作一般社會新聞處理。但某電臺記者在采訪期間發現事故成因在于路段中的建筑遮擋司機視線,由此引發交通事故。對此,記者從影響司機和行人視線這一角度著手,對事故發生地點周圍住戶、行人、司機等進行采訪,發現前不久某農戶在道路轉彎位置私自搭建板房,房屋一角阻擋了駕駛員視線。經過深入采訪,記者寫出《違規建房遮擋視線,亂想有待整改》的報道,該新聞一經報出,馬上引起了當地相關部門的重視,縣政府立即派人到現場辦公,對違章建房進行拆除。可見,因新聞報道的切入點不同,便可幫助政府了解真相,及時為群眾發生,使民生新聞服務群眾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另一方面,確保新聞內容深度和質量。民生新聞內容的采編應貼近群眾,在播報本地資訊的同時,還可適當加入一些群眾關注的周圍區域熱點新聞,使不同群眾需求得到滿足。媒體人還可篩選一些符合青年受眾需求的話題,如就業信息、住房信息、育兒信息等,采用輕松活潑的網絡用語表達出來,吸引更多青年受眾關注,為民生新聞注入生機與活力。值得強調的是,在播報其他地區新聞時應調整內容結構,避免出現同質問題。為了提高新聞質量,縣級媒體還應積極創建“兩微一端”,通過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視頻端等傳遞信息,再對事件后續進展跟蹤報道,深入解讀事件進程與背后問題,由此提高新聞內涵,引人深思。民生新聞的核心在于百姓生活,編輯人員應明確市場走向,在節目制作期間將網絡熱點融入進去,改變傳統新聞嚴肅認真之感,使節目更具生活化色彩、接地氣。同時,還可將普通群眾邀請到節目中做客,讓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心聲,使整檔節目更具親和力。例如,民生新聞可與行政部門聯系,采集具有權威性的一手資料,確保新聞內容真實可靠。為了豐富節目內容,可從以往單一的時政新聞轉變為多元新聞,將家庭生活、就業創業、醫保等專題內容引入進來,在增加新聞深度的同時為受眾提供精準服務[3]。
為使民生新聞節目與標準相符,對從業者思想觀念、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提出嚴格要求。因縣級媒體機構的經費短缺、錄制地點單一、工作環境較差、薪資待遇不高,高素質人才流失嚴重,且從業者中許多是半路出家,未經過專業訓練,工作經驗不充足,理論知識理解不深。縣級融媒體中心應結合從業者實際情況開展技能培訓,創建新聞人才隊伍,由此提高新聞報道質量。
一方面,加強新聞從業者培訓教育。在融媒體環境下,縣級新聞從業者應積極轉變觀念,樹立互聯網思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和素養,能夠靈活運用大數據、VR技術進行新聞采編,并借助微信、QQ和微博等媒體平臺,調動群眾的參與熱情,使新聞資訊更加快捷、高效地傳遞到社會各個角落。在民生新聞編輯者學習專業知識時,明確自身的社會監督者角色;在新聞報道期間,有效避免情緒化、片面性問題,最大限度地確保新聞報道的真實與完整;對相關政策和法律深入解讀,了解最新時事政策,對新聞事件深入采訪,及時在微信、微博、APP網站中進行播報,將最新的民生新聞資訊分享給大眾,保障公眾的知情權。
另一方面,創建高素質新聞人才隊伍。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離不開人才的支持,應重點建設四支隊伍,即完善的領導班子、專業技術團隊、一專多能的采編團隊、網絡發言人隊伍。針對當前人才緊缺問題,傳媒機構應對人才招聘方面給予重視,拓寬人才招聘渠道,面向全社會招賢納士,并與高校的傳媒專業建立合作育人的關系,培養出大量業務能力過硬、責任心強、素質高的融媒體“鐵軍”。為了留住現有人才,還應健全激勵機制,激發編制內外兩個群體的工作熱情,實施績效考核制度,提高縣級新聞從業者的薪資待遇,免除其后顧之憂,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融媒體中心建設中。
1.“媒體+文化”,挖掘本土特色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每個縣域都有自身獨特的文化。縣級融媒體屬于基層機構,不可照搬省、市媒體的新聞模式,而要將本土特色文化充分發揮出來,打造本土品牌。一方面,講好鄉鎮故事,在敘事過程中加入“煙火氣”,使新聞內容更接地氣,生產出更多帶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新聞內容;另一方面,深挖具有當地特色民俗、歷史文化等因素,采用特色文化進行媒體品牌包裝,形成獨特的本土品牌。在民生新聞播報中,應關心百姓需求,在民間文化內汲取營養,為鄉鎮故事講述提供更多素材。與以往宏大的敘事結構相比,這種“人情味”十足的本土敘事方式更能吸引當地受眾的眼球,使傳播效果事半功倍。縣級融媒體可借助歷史文化、風俗等進行品牌包裝,為受眾留下具有當地媒體品牌的印象。例如,吉安縣融媒體中心借助“廬陵文化”進行APP創建,通過“今廬陵”APP為當地受眾提供民生資訊,獲得更多受眾的信任和滿意,可見媒體的品牌價值不容小覷[4]。
2.“媒體+政務”,強化宣傳效能
縣級媒體作為國家與群眾間的紐帶,發揮著上傳下達的作用。與自媒體相比,縣級融媒體能夠獲取更多區域內最新發生的新聞事件,將最權威的政務咨詢傳遞給受眾,還發揮著輿論引導的職責。在實際發展中,通過“媒體+政務”的方式,可將上級發布的政策信息傳遞給群眾,貫徹落實為民服務的職責。同時,縣級媒體還秉持著“黨媒姓黨”的思想,正確引導基層媒體的發展方向,促進其權威性提升。在實際工作中,縣級媒體針對上級政策深入解讀,并及時傳播相關資訊,將多個平臺串聯起來實現政務資訊共享;還可借助短視頻等方式進行深入解讀,將各類資訊可視化處理,彌補基層信息傳播漏洞。例如,縣級媒體可將上級發布的醫保、農業等與群眾利益相關的文件內容通過短視頻、H5等形式進行解讀,幫助受眾理解。為了順應時代潮流,縣級融媒體還可利用新媒體平臺,對黨建、政務等進行開發,并與區域內相關部門建立伙伴關系,此舉不但可提高辦事效率,還可培養用戶的平臺使用習慣,由此提高用戶黏性。在此基礎上,還可開展愛國愛黨教育、公益服務等等,依靠多元傳播渠道,充分發揮縣級新聞的輿論引領和宣傳作用。
3.“媒體+民生”,構建特色新聞體系
對于不同區域來說,民生新聞的發展形式和模式不盡相同。為了保障在融媒體下民生新聞的可持續發展,將媒體與民生有機結合,創建特色新聞體系顯得十分必要。在民生新聞發展期間,可與區域政府建立伙伴關系,創新當地新聞內容與傳播路徑,強化品牌意識,促進記者采編能力與職業素養提升,對民生新聞擁有較高的敏感度,端正從業態度,為民生新聞開展提供更多便利。此外,還應促進媒體融合,將新舊媒體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融媒體作用和價值,全面強化影響力,促進經濟效益提升。在融媒體時代下,民生新聞應保證新聞獨特性,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讀社會熱點,提高編輯人員的職業素養,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特色新聞體系建設中,以正確的價值觀推動當地建設與發展[5]。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環境下,國家對縣級融媒體建設給予高度重視,民生新聞作為媒體中心的主要內容之一,要求記者和編輯人員能夠抓住機遇,深入到群眾之中,通過挖掘新聞內容、轉變思想觀念、打造本土品牌等方式,幫助民生新聞傳播走出困境,充分發揮本土化優勢,生產出更多貼近百姓、帶有當地特色的新聞節目,并依靠“媒體+文化”等形式,將地方聲音傳遞到全國各地,提高新聞報道的關注度與影響力,使縣級融媒體在當今媒體市場中更具競爭力,真正實現穩健長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