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卉
(唐山勞動日報社,河北 唐山 063000)
在我國的新聞報道當中,民生新聞是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類新聞。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得到更高的民眾關注度,報紙業開始向人們報道與其生活關系密切的軟新聞。民生之事無大小之分,刊登于報紙上的民生類新聞致使人們的生活瑣事成了熱點新聞,這使報紙新聞消息的傳播量得到了提高。此種以使讀者瀏覽新聞所需得到滿足為主的新聞,反映了報紙新聞真正深入人民群眾生活的變化,也做到了以人為本。要將報紙民生新聞的質量提升上去,就必須以感性采訪的形式接觸群眾,如此方能得到有價值的內容,再借助理念提煉之法,將人們高度關注且具有可讀性的新聞梳理撰寫出來。“民生新聞”這種說法通常在廣電的新聞欄目中較為多見,在報紙業不斷發展的同時,其內容不斷完善,制作真正面對人民群眾的“軟新聞”也是媒體行業發展的必然,原因是受眾本位這一傳播思想在現代社會得到了認可,而其內在要求需要報紙信息一定要以目標受眾的瀏覽訴求為導向,這表現為新聞報道開始真正地面向群體并且其報道范圍在持續擴大。
作為軟新聞的一種,“民生新聞”的其中一種本質屬性是接近性。它以平民的視角和立場去完成對其喜聞樂見之事的采寫,對人們關心之事進行評說并為他們排解憂難,進而使社會主義制度下媒體界對民眾的關懷得以體現出來。怎樣將普通社會新聞關乎民生的一面體現出來,使其更具接近性,這需要采訪者具有感性的一面,換言之,需要采訪者從報紙瀏覽者的視角以感性心理去看待新聞事件,感悟人情、把握民生;還需要采訪者進行理性提煉,從為民眾服務角度出發,解決社會性問題,對自身和受訪者的人際傳播加以引導。
對于民生新聞而言,此種采訪形式所具有的雙重特性直接取決于其本身的特性。理性提煉和感性采訪相互依存,在新聞業務中,它們互相融合,進而將采寫的民生情況總結了出來。
這類新聞是軟新聞的一種,其所傳播的是關于人民生活的新聞消息,也就是發生于百姓身邊的事件。在采訪此類新聞時,要以民眾的站場去搜集與他們生活有關的種種新聞內容,既要以新聞的方式來評說民眾在意、關心之事,也要為對方排解疑難問題、憂心之事,令民眾有發言之處,也將媒體對他們的關懷體現出來。作為報紙民生新聞,需要客觀的將民生現狀呈現給大家,而這就需要采訪者多接觸人民群眾,以獲取他們真正關心的那些信息。采訪者與人民群體相接觸,對他們進行采訪,對此,采訪者要以感情視角展開采訪相關的工作,以感性心態去了解新聞事件,另外,還需要精準把握報紙目標受眾的關注點,以便使報道的民生新聞更有人情味。在以感性形式采訪獲取新聞內容之后,還要借助理性方式對其有價值的部分進行提煉,如此方能使民生類新聞真正做到服務于大眾,切實將與民生有關的種種問題解決。在媒體從業者和受訪者之間,民生新聞得以傳播,樸實的新聞措辭講述的全是與民眾冷暖有關的故事,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泛娛化,更不許對黃色新聞進行傳播,如此方能將報紙民生新聞具有的積極引導效用發揮出來。
感性并不意味著膚淺、表面,讀者對其所接收信息提出要求并不僅僅是看到事實,也需要有一定的深度。此處提到的感性采訪當中的感性,指的是采訪者帶著感情去與受訪者相片,以感同身受的心態對待這份工作,此種采訪可見諸于從下述多個方面:
其一,采訪者在接觸受訪者時需要將自身置于對方的感性層面上,不得讓自己的記者角色凌駕于對方之上。從傳播學視角看來,采訪屬于人際傳播的一種,在這一傳播當中,傳播雙方的狀態并非是分離的,不管是傳播還是反饋,都很直接,采訪者提問的質量以及其投入程度將對其獲取的信息量造成直接性影響,甚至還會使獲取有效信息的量受到影響。基于此,采訪還是交流的一種,而平等互動性交流將促使受訪者漸漸角力采訪者的記者身份而將其當成傾訴對象去交談。另外,此種感性接觸能夠使新聞信息更具豐富度、真實度。
其二,記者可選擇以感性的視角來對待新聞事件。民生類新聞與經濟、政治等專業性新聞不同,其在采訪方法上也有區別,它直接體現了新聞具有的“三貼近”的特征。現如今出現了不少急功近利現象,無論大小事都講究大稿、特稿,要求深度報道;部分記者在采訪時習慣始終帶著深挖的目標對待問題,這導致的后果就是新聞的客觀性不足并與其本質趨向出現了偏差。
《看個“咳嗽”要掏1065 元》這則新聞獲得了第十三屆中國新聞獎的一等獎,它借助感性采訪在無形之中將深沉的社會價值寄托其中,體現了平民百姓以及讀者關注當前社會醫生品德、風氣的現象。此種感性對待、介入采訪的新聞,它實質上是心理體驗式采訪的一種,即便是采訪沖突性新聞當中的負面角色,采訪者也應摒棄“抓問”的方式,從以感性態度去獲悉受訪者的觀點立場,如此方有可能更精準、深刻的分析出當事人的行事動機。
其三,去除任務式的采訪方式。換言之,把自己注意到的新聞或者上級安排的訪問任務當成自己的生活內容構成部分,用心將它做完。產業化發展的媒介直接導致報紙業的人事結構發生了變化,訪問任務漸漸開始與經濟利益掛鉤。從其造成的直接性影響層面看來,記者進行采訪時易失去對受訪者的感性認知,難以情感充沛的對待自己的職業,導致采訪欠缺情感,得到的內容生澀,甚至發生報道的觀點過于片面的情況。而此種新聞就難以被稱作是“民生新聞”了。
所謂的感性采訪,意指記者所用的技巧或者其職業態度的一種,而理性提煉則是記者采訪水平、職業素質的體現。于新聞報道而言,理性提煉不應當只體現在寫作當中,而在在民生新聞采訪的各個環節都得到體現。
其一,以感性認知為前提,理性地將具有意義、價值的內容分清,將新線索保留下來,不能采訪一條新聞就只針對這條新聞。感性采訪要達成的目標是得到內容更豐富的能夠感知的新聞材料。然而,一個篇幅較長的新聞事件要怎樣被精簡為千字不到的一篇民生新聞,這就需要記者將價值最高的內容找出來,換言之需要記者在采訪的同時理性地對采訪所得的內容進行提煉。優秀的記者無須重復要求受訪者需要出些什么,卻能夠從受訪者的言行當中獲得想要的東西。與感性采訪相對的是,理性采訪提煉促使“民生新聞”信息量的擴大有了可能。
其二,在進行感性采訪時,要學會保持思維層面的理性,以免被受訪者牽制或者帶偏方向。尤其是采訪沖突事件當中的負面人物,受訪者出于本能想要勸說他人認同其看法,以期合理化其過失行為或者開脫其罪責。若記者進行感性采訪時,無法保持思維層面的理性,則有很大可能會被受訪者所牽制或者被帶偏方向,進而導致報道內容不夠客觀。另外,即便是在采訪沖突事件中的正面人物時,也需要注意不可過度評判過失方,站在正面一方的角度過度評判過失方同樣是不公平的,此種“民生新聞”也就有可能沒辦法說是關乎“民生”了。
其三,在受訪過程中將主線提煉出來。于“民生新聞”而言,理性提煉方能將其傳播社會核心價值、引導讀者的內容找出來。
例如,2005年1月5日,刊登于《羊城晚報》A6 版上的這則《小學生手機檔次低遭遇同學笑話》新聞。學生有攀比心的現象很正常,這個話題并不算新鮮,然而作者進行采訪時卻發現了擁有手機群體出現了超低齡化的情況,這使記者打開了思路,并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有關采訪,例如,咨詢社會學家等專業人士。也就是說,記者在這則圍繞常見社會現象展開的新聞上總結出了更為深刻的內容主題。
以感性形式對待報紙民生新聞的采訪采用,并不借助此種形式流于表面,也不代表其內容是膚淺的,而是說在搜集關系民生相關的內容時,需要獲取數量較多的信息,而不應事實本身而受限,但也不需要持續深化采訪的內容,只是需要從業媒體行業的工作者帶著感性心理與受訪者相接觸,相互之間形成情感聯結,帶著探究之心、體驗之心促使雙方之間有共鳴產生。實際上,用于報紙民生新聞采訪中的感性形式就是需要記者獲得與受眾者一樣的體驗,方能有效提升采訪的效果。這重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作為新聞工作者,要有感情地去接觸受訪者,在這個接觸過程當中,必須要以雙方身份平等為先決條件。就采訪而言,其本身并非是純粹的信息傳播,它還是人際傳播,也就是說信息被傳播的同時也要注意其收到的反饋。新聞工作者向受眾者提出問題的質量與其得到的新聞內容質量有著直接的關系,此外,還與其得到的信息數量有關系。基于此,于采訪這種訪談形式而言,新聞工作者應盡可能地隱匿自己的職業身份,以平等為前提與對方進行互動,引導受眾者對自己進行傾訴,如此方能提高交談的有效性,最終獲得更全面、真實的新聞內容。
二是新聞從業者感性地融入到新聞事件中。民生新聞與專業新聞不同,在采訪中要作為體驗者存在。從感性的角度出發進行新聞采訪,使得采訪成為一種心理體驗,而不需要對采訪事件深度報道,這樣甚至會導致新聞的本質偏離。即使是在沖突新聞中采訪負面對象的過程中,也不可以采用“審問”的形式,而是從采訪對象的角度進行感性化的采訪,是所采訪的內容更為準確,對當事人的行為原因也能夠更為客觀地分析。比如,《看個“咳嗽”要掏1065 元》就是一則具有代表性的民生新聞。記者將不良的醫德醫風反映出來,新聞內容具有社會現實意義。
三是摒除完成采訪任務的新聞工作方式。報紙民生新聞采訪中,很多的新聞從業者往往是接受采訪任務后進行采訪工作,以完成采訪任務為主要目的。這種采訪的態度很難提高新聞采訪的質量,而是需要從生活和工作中積極挖掘新聞點,之后全身心地投入到采訪工作中才能夠完成采訪任務。
若說感性采訪是職業心態的一種,則理性提煉便是媒體人員一定要具有的職業素養。理性提煉新聞內容既要在撰寫當中得到體現,也要在民生類新聞采訪的所有環節中得到體現。
其一,基于感性認知對有價值的新聞信息理性分析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采用感性采訪的方式目的在于獲得內容豐富的新聞信息。但是報紙新聞的版面有限,要將大量的新聞事實組織成為字數有限的民生新聞,就要在感性采訪的過程中還要理性提煉,從被采訪者的語言中以及行為舉止中獲得有價值的新聞信息。與感性采訪相比較,理性提煉是對新聞信息的一種提升。
其二,在感性采訪中運用理性思維提煉問題在感性采訪中,不可以被采訪對象所牽制而進入到采訪誤區,而是要對所獲得的新聞信息理性判斷。對沖突新聞事件的采訪尤其如此。在當事人在場的情況下,受訪者會在表明其立場的同時,本能的表述導致其行為出現過失的客觀影響因素,以期對自己的犯罪行為進行開脫。在采訪時,如果新聞工作人員欠缺應有的理性分析和判斷力,則極易被受訪者帶偏,致使報道的內容不再客觀、真實。因此,新聞從業者要具備對過失方準確評判的能力,避免立場偏頗而導致新聞內容中無法體現出“民生”。
其三,在新聞采訪中要將主要的新聞脈絡提煉出來民生新聞采訪中,采用理性提煉的方式,就是要使新聞內容的核心價值發揮作用,不僅要發揮新聞傳播的作用,還要起到引導讀者思想,激發讀者積極意識的作用。比如,目前學生之間的攀比心理嚴重已經不是新鮮話題,但是這種攀比之風低齡化就要受到社會的關注。《小學生手機檔次低遭遇同學笑話》這則報紙民生新聞主要陳述了這種風氣,也是對這種社會現象的擔憂。新聞從業者在采訪的過程中,發現手機已經不再是工具本身,而是超出了其功能范圍導致出現一些不良社會現象。這則新聞的采訪就從普遍社會現象中提煉了新聞主線。
綜上所述,新聞具有真實性、客觀性的特征,而其中的后又是新聞必須做到的基本要求,它也是從事新聞行業的所有人員都務必遵守的一種職業操守。近幾年,民生新聞成了人們關注的重點。此類新聞與居民的實際生活更貼近,傳播的主要是居民們的日常生活相關內容。為了更精準地把握民生類新聞,從來報紙新聞的工作者應對新聞做出精準的定位,在采訪群體時,從民生視角以感性形式進行采訪以獲取相關信息,并嚴格依照采訪流程推進,理性提取獲取的民生類新聞內容,從而使新聞質量得到保障,使報紙民生新聞更具新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