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凇銘
宏觀戰爭史詩劇,不管是拍攝成電視劇亦或電影,都是電影界公認的拍攝難度最大的影視題材。拍攝角度過大,往往很難把握細節,出現“大而空”的現象;拍攝角度過小,往往與歷史背離,產生“脫離實際”的弊端。觀察國內外廣受好評的經典宏觀戰爭史詩劇,導演團隊往往能恰如其分地處理好“大與小”的關系,用最合適的拍攝技巧展現戰爭場面的宏大,同時又能在細節處給觀眾以視覺代入感。《長津湖之水門橋》正是這樣一部宏觀戰爭史詩劇,在宏大的同時又注重細節的展現,讓整部電影有感動有情懷,展現了一部精品史詩劇應有的水準。分析其拍攝技巧,對更多戰爭史詩劇的拍攝具有參考意義。
我國電影界在宏觀戰爭史詩電影的拍攝中,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進程。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電影人拍攝的宏觀史詩電影,側重于歷史事實的尊重。即便是對電影主要人物的刻畫,也從屬于劇情的發展。如《地道戰》《地雷戰》等早期戰爭題材電影,主要描述我國民間百姓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歷史,完全取材于真實案例,對于戰爭場面的表現非常真實,側重于對戰士們英勇戰斗的展現,對主人公的鏡頭關注度不高,很少有藝術層面的拍攝夸張。主人公大都是偉光正的形象,比較不接“地氣”。文化大革命時期,八個樣板劇的出現,讓戰爭電影又走向另一個極致——過于展現革命人士的不屈抗爭、斗智斗勇,一些拍攝鏡頭違背史實。電影的拍攝呈現出模式化的特點,但也有一些精品電影的出現,如《智取威虎山》融入了京劇元素,藝術觀賞性明顯提高,但是一些鏡頭不符合當時東北地區剿匪實際。改革開放后,隨著西方影視拍攝技巧的輸入,國內電影人在宏觀史詩戰爭電影拍攝中,開始重視拍攝技巧的創新,如《大決戰》三部曲等,初步做到了宏大戰爭與細節描寫的協調統一,但仍稍顯牽強。邁入新世紀,隨著電影商業化運營的不斷發展,宏觀戰爭史詩電影的拍攝逐步出現革命性創新。首先,從戰爭題材選擇上看,不再是單純歷史題材的挖掘,對現實戰爭題材的借鑒也開始融入其中,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戰狼2》《紅海行動》兩部優秀電影作品。現代戰爭的殘酷、高科技的戰爭場面、特色的設計、中國軍人的熱血斗志等,讓觀眾眼前一亮。其次,從內容上看,內容上更加精彩,劇情矛盾比較集中,對于主人公不再是“漂浮”的形象,更加接地氣,有情有義。同時,近幾年隨著國內宏觀戰爭電影的拍攝技巧的不斷創新,融入越來越多的高科技元素逐漸成為潮流。以《長津湖》系列為例,兩部電影都采用了最先進的拍攝器械,后期制作中也聘請了國際最知名的團隊,重視用大數據、云端網絡等技術開展觀眾調研,并及時調整拍攝視角、拍攝內容等。無論是拍攝技術還是拍攝實力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可以說,《長津湖》《長津湖之水門橋》兩部優秀主旋律電影作品,除了歷史題材厚重,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迎合國內觀眾審美外,高超的電影拍攝技巧,也是保障兩部電影獲得高票房的重要技術條件。
《長津湖之水門橋》作為宏觀史詩電影,在場景上突出宏大的戰爭場面,在細節上以情感動人,在人物上進行著力刻畫,在畫面上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感,仿佛身臨其境。這與該影片拍攝技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為確保整體畫面真實,《長津湖之水門橋》的制作團隊精益求精,精細打磨細節,創新出很多拍攝新視角、新方式。
作為戰爭史詩劇,戰爭場面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元素,真實的戰爭場面不僅給觀眾真實的代入感,也是電影重要的元素和背景。近年來我國拍攝的戰爭史詩劇大都在戰爭場面上十分用力,著力突出戰爭場面的宏大和殘酷。在這一點上,《長津湖之水門橋》可謂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其中本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戰爭場面。該片制作團隊為給觀眾帶來戰爭視覺沖擊,全部采用真實取景,選擇與當年地形非常相似的東北某地作為戰場的真實還原。為達到真實強風環境,劇組專門安排幾架強力鼓風機對著演員高強度輸出風力,讓演員切身體會歷史中水門橋戰爭自然環境的殘酷性。拍攝過程中,為高度還原志愿軍戰士的著裝,導演要求演員著單衣,拍攝戰士們在低溫寒風中的瑟瑟發抖的真實樣子[1]。長達4個多月的雪景拍攝,零下30℃左右的氣溫,拍攝難度可想而知。這樣真實的場景讓演員沉浸其中,能夠在真實的情境中生發出真情實感,在表演上能夠更加接近真實的人物,演出真情真意,能夠讓觀眾看到最真實的人物。真實的場景真實的戰爭場面,也能夠讓整部劇的質感更加突出,在場景氛圍上,讓觀眾更加投入,對電影的情感也更加充分。簡而言之,拍攝團隊對戰爭場面的真實還原,才造就《長津湖之水門橋》如此高質的主旋律影視作品。
優秀的影視作品都重視主人公的細節刻畫。在《長津湖之水門橋》的拍攝過程中,團隊也重視抓拍細節,讓人物形神兼備,更為飽滿。以該片中七連指導員梅生在水門橋戰斗中的拍攝場景為例,畫面中人物雙眼通紅、傷痕累累,加之當時相對黑暗的拍攝背景,真實性極為強烈。除了主演形象刻畫外,其他演員的舉止、神情、語言的細節拍攝也非常到位。有的戰士在敵人的掃射時中彈倒地,有的在敵人的火焰噴射中燃燒而亡,有的被坦克碾壓犧牲,有的為掩護戰友撲向敵人的手雷,一個戰士右臂夾著炸藥包準備沖向敵人坦克,卻被坦克的炮彈炸得粉身碎骨。這些戰士們出鏡不多,但是卻都犧牲得十分壯烈,每一個人物的犧牲都讓人感到悲壯。當一個個戰士相繼犧牲時,犧牲的意義就在這些演員們的身上體現了出來。觀眾更能夠從這些犧牲中感受到本劇的主題。從演員動作舉止拍攝看,三炸水門橋的“鋼鐵七連”的戰士們,從開始的動作敏捷到后來的滿身傷痕步履不穩但是始終斗志昂揚,每個動作都讓觀眾感同身受。余從戎在山頂調試電臺時發現敵機,為了掩護七連全體,他拿著機槍向敵機射擊,然后迅速奔跑,把敵機引向遠離大部隊藏身山谷的另一側,最后被敵機投下的大批燃燒彈爆炸形成的火海吞沒。動作連貫,絲毫沒有任何猶豫,這份為了戰友甘愿犧牲的精神讓人感慨萬千。伍千里在幾乎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抱著這個最后的爆炸武器,英雄現身,讓這一段戲份十分精彩,同時又十分悲壯。從幾位主演的神情拍攝看,堅毅中透露出不屈,眼神中蘊含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令人動容;從人物的語言刻畫看,數句經典語言,如“山河無恙,煙火尋常,可是你卻如愿地眺望”等,深層次地向觀眾傳遞人物情緒。總體而言,《長津湖之水門橋》對細節的刻畫,是該部作品最成功的因素。
《長津湖之水門橋》不但拍攝了精彩的戰爭場面,還融入了很多的文戲。正如該作品的導演黃建新所言,整個拍攝過程導演始終追著人拍,從人的拍攝角度去見證戰爭,做到“武戲文拍”。眼中有人的拍攝是導演團隊拍攝最核心的一點。水門橋之戰,敵我雙方力量懸殊,志愿軍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精神是唯一優勢。只有拍攝出志愿軍戰士們視死如歸的大無畏,才能挖掘戰爭的真諦。跟著人拍、緊盯演員,不用拍攝出更多宏觀絢麗的大場面,自然而然就能以人的視角對戰爭做出更為人性化的解讀,觀眾由此產生的觀影共情感也更為強烈。無論是夕陽下戰士們望著家鄉的方向,向祖國敬禮,還是給犧牲的戰士們堆起小墳包,把所有的好東西都送給伍萬里,都體現著說不盡的愛國情、戰友情,這些情誼組合起來,就讓這些戰士們的形象更加立體。在這部電影中,每個戰士都有了名字,有了喜怒哀樂,有了自己的牽掛,真正的讓小人物發揮出應有的光彩。簡言之,《長津湖之水門橋》做到了戰爭史詩電影倡導的宏觀與微觀、大場景與小人物的有機融合。
《長津湖》與《長津湖之水門橋》兩部優秀電影,均重視后期制作。從廣義上看,電影的殺青,只是完成了一半工作,后期的剪輯、特效、聲音修飾等也非常重要,事關整部電影的成敗[2]。《長津湖之水門橋》在后期制作中,為保障制作質量,聘請了國內外最專業的的后期制作團隊。強大的后期制作通過軟件特效補充了場面的不足,讓整個戰爭場面的慘烈體現得更為充分。部分拍攝場景在后期制作中發現與要求不吻合,導演們多次率領團隊重拍、補拍,有的場景為達到完美要求甚至重拍或補拍了幾十次。《長津湖之水門橋》的主創團隊做了多次受眾調研,充分聆聽觀影者的建議,對原版進行了大幅修繕,最后用兩個月的時間進行了全新的補充拍攝。
《長津湖之水門橋》取得藝術與商業的雙成功,其拍攝技巧給國內其它團隊創作宏觀戰爭史詩劇以很多有益的借鑒與啟示,歸納主要有如下四點:
要想拍出高質量的宏觀戰爭史詩劇,首先必須要做到忠于史實。歷史不容改變,不能為了拍攝方便肆意篡改歷史。要盡量還原真實戰爭場景,給觀眾歷史帶入感。在拍攝過程中,導演團隊要忘記所在時空,“穿越歷史”,站在歷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方能拍攝出高質量影視作品[3]。當然,忠于史實不是完全拋棄藝術化演繹,畢竟如果完全按照史實拍攝,大多數情況下很難做到純粹的表里如一。為方便推進劇情,團隊在拍攝過程中也可以進行適當的藝術化壓縮、改進和創新。當然,這種藝術化拍攝不能完全脫離史實,要在忠于史實的基礎上進行二次藝術化加工。最完美的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是歷史與現實的完美結合,是生活與藝術的高度契合。能夠在歷史的基礎上融合藝術,讓歷史片富有藝術美。
戰爭題材的影視劇,特別是重大歷史題材影視劇,要想拍出特色、成為精品,必須要重視各種細節的打磨。團隊應從場景的布置、人物的著裝、演員的言行舉止等多方面出發,進行細致刻畫,仔細揣摩。拍攝過程中,要學會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把宏大的戰爭場面濃縮化,選擇最具代表性的情節、最典型的角色作為拍攝重點,這樣才能拍攝出深入人心的高質量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當然,重視細節打磨,不是忽視戰爭場景的宏觀拍攝,而是通過細節帶領觀眾逐步走入宏觀戰爭場景,讓其以參與者的身份親身體會戰場的殘酷。因此,宏觀場面用遠景景別拍攝,微觀場面用特寫景別拍攝,重視細節刻畫,將宏觀與微觀高度銜接,才能拍攝出真正偉大的宏觀戰爭史詩級的影視作品。
眼中有人,拍攝圍繞人展開,這是所有經典戰爭題材影視作品的共有特征。每部影視作品中有至少一名主演,拍出主要角色的不同特征,體現角色的個性化挖掘,才是吸引觀眾的“制勝法寶”。現代宏觀戰爭史詩劇拍攝中,必須要拍出不同角色的獨有魅力,不能同質化拍攝[4]。同時,要拍攝出不同人物的時空轉換下的變化。如有的人物為什么從出場到結局產生了如此巨大的生理心理演變等,需要展現這個過程,需要進行細節的鋪墊。當然,拍攝不同角色的特征,不是孤立開展,也要顧及不同角色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性。尤其是宏觀戰爭劇,往往都是群體的精彩演繹,只有一名主演的影視劇,沒有眾多配角,即便主演自身再優秀,也無法成為高質量的影視作品。
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給宏觀戰爭史詩劇的拍攝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在新技術的加持下,以往現場拍攝難度極高的效果能夠通過后期制作添加。影視劇后期制作中,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請國內外專業的優秀后期團隊參與制作。總體來看,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影視作品的后期制作效率整體呈現不斷提升的態勢。簡而言之,宏觀戰爭史詩劇的拍攝中,必須要把后期制作作為重要的工作內容。要學會不斷融入新技術,提高后期制作效率。
宏觀戰爭史詩題材的影視作品的拍攝難度明顯要高于其它類型的影視作品,但也是最能體現拍攝者能力的題材。《長津湖之水門橋》的制作團隊精益求精,精細打磨細節,創新出很多拍攝新視角、新方式,用人性化的角度,宏大的歷史觀視角,拍攝出更具有歷史感和真實感的史詩,給國內其它團隊創作宏觀戰爭史詩劇以很多有益的借鑒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