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
(吉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吉林長春,130000)
語言是進行交流與溝通的基本載體。幼兒期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語言的關鍵時期,而對幼兒進行語言教育也是教育活動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語言教育的關鍵是引導幼兒“樂意與人交談,講話禮貌”“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喜歡聽故事看圖書”。[1]可見,教師在實施語言教育的道路上任重道遠。生活活動是幼兒園不可缺少的活動類型,包括入園活動、盥洗活動、如廁活動、午睡活動及離園活動等。相較于其他活動,此活動具有隨機性、情境性及個別針對性的特點,這為教師進行語言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有利于其在生活實際情境中引導幼兒學會傾聽、大膽表達,提升幼兒對語言表達的興趣。
幼兒語言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生活活動為幼兒創造了隨處可見的語言學習場景。將語言教育寓于生活活動中,幼兒就可以通過交流互動提升自己的語言素材運用能力。因此,教師應重視生活活動中幼兒語言表達的機會和環境,給予幼兒語言支持,將語言教育滲透于一日生活之中。本文旨在探析幼兒語言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嘗試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以此改善幼兒園生活活動質量,促進幼兒語言學習與發展。
師幼互動質量與幼兒語言發展質量息息相關。一項幼兒園半日活動情境下師幼互動水平的研究表明,教師在生活活動中的互動質量明顯低于其他活動情境(如教學活動、區角活動)。[2]由此可見,生活活動中語言互動的契機往往被忽略。在實際教育實踐活動中,一些幼兒園教師已經意識到了一周兩次的集體語言教學活動的重要性,卻忽視了在生活活動中與幼兒互動交流的價值。教師即使深知師幼互動質量對幼兒語言發展的意義,有時仍會為了推進教育環節而打斷幼兒的發言,甚至認為幼兒發起的互動是一種無意義交流。可見,應然與實然之間存在差距,這對幼兒語言運用能力的綜合性發展來說極為不利。
除此之外,部分幼兒有主動發起語言交往的意識,如尋求幫助、征求教師的同意等,但是教師很可能因為繁忙而無暇兼顧或者對話題缺乏敏感性,導致互動被延遲,當教師再次想起時,幼兒已失去了興趣。另外,當幼兒出現語音不準時,教師也較少給予指導和示范,忽視了生活活動中幼兒學習語言的機會。這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生活活動中語言教育的實用價值。
幼兒習得語言既需要豐富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也需要有充分的練習和使用語言的機會。[3]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黃金關鍵期,人際交往也是影響幼兒語言發展的重要動因。隨著語言交流程度的不斷加深,幼兒所受到的影響也會隨之加深。與由教師發起對話、幼兒配合的集體教學活動情況相比,在生活活動中,幼兒有較多的機會交流自己的生活經驗并形成理解、樂于分享及向他人學習的良好習慣。然而在實踐活動中,為了保證活動的井然有序,一些教師常常將幼兒交談當作是違反活動紀律、挑戰教師權威的表現而非幼兒自主活動,并以各種紀律規范控制幼兒,使幼兒失去了自由表達自己所思、所想、所感的機會。例如,在盥洗活動前,教師會要求幼兒排好隊,一旦發現幼兒違反紀律,就會用語言或者表情動作示意幼兒保持安靜。長此以往,幼兒語言經驗的習得和表達將會受到阻礙。
幼兒與教師之間也存在著情感聯系。在內心深處,幼兒希望與教師建立密切的聯系,希望被教師喜歡,希望得到他們悉心的照料。生活活動具有低結構性和情境性的特點,一切活動均可以滲透語言教育,教師的言行舉止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的語言發展。然而,在實踐活動中,教師的言語往往是從平和逐漸演變成消極、充滿氣憤的。一項對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不同教學組織下的互動質量的分析發現,生活活動情景下的消極氛圍均值明顯高于集體活動。[4]顯然,教師在生活活動中將一些消極情緒帶給幼兒,極容易對幼兒造成傷害,降低他們語言表達的積極性。此現象可能與幼兒年齡小、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幼兒教師語言表達方式等有關。語言是有感情和溫度的。幼兒大多依靠感知周圍環境中的人和事物來獲取語言,不可否認的是,環境中的消極氛圍通常會使幼兒對他人的語言變得敏感,進而影響幼兒語言發展。
幼兒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形象化的材料可以讓幼兒直接感知。幼兒通過觀看、傾聽、表達逐漸豐富自我語言詞匯、積累語言經驗。在生活環境中,語言材料無處不在。幼兒的語言材料包括圖片、標記、文字信息及隨時能使用的紙筆工具等。而幼兒的語言理解和表達、傾聽的習慣,以及早期閱讀能力和書面語言能力等,離不開語言材料的強大支撐。然而,在實際生活活動中,部分幼兒園在生活環境中運用了圖片、文字等材料,但由于這些材料同幼兒生活經驗缺乏聯系,從而導致環境中的語言材料實用價值減弱。
幼兒是通過對成人語言的模仿而學會語言的。[5]在幼兒園生活活動中,教師有大量的機會,如在進餐、盥洗、如廁等環節中,與幼兒進行語言互動。教師的語言示范關乎幼兒的語言發展水平,教師應該為幼兒提供語言支持,注重一日生活中的語言交往,由此引發幼兒自由交談。因此,在幼兒園生活活動中,教師應積極發揮支持作用。中國托幼機構教育質量評價量表(以下簡稱CECERS量表)是評估教育質量的有效工具,其評價結果可以為幼兒語言教學提供參考。
在幼兒園生活環境中,師幼、幼幼之間有很多的互動交流機會。教師的語言支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師語言表達的規范性。教師正確的語音和口語表達可以幫助幼兒掌握準確的發音并將詞匯運用于日常生活,引導幼兒學習正確完整的、清楚優美的語言。第二,關注文字的發音。3—6歲是幼兒語音發展的敏感期,當幼兒口音有誤時,教師應特別關注,進行語音糾正和指導。第三,介紹新詞匯概念與語言結構。幼兒的語言基礎比較薄弱,教師與幼兒交流時,要多運用貼近幼兒生活經驗的詞匯,指導幼兒開展深度對話。第四,教師要鼓勵幼兒使用和擴展口頭語言。當幼兒對某一話題感興趣時,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參與交流,并以簡短的語言進行開放性回應,讓幼兒意識到教師有感情地傾聽了他的發言。第五,與幼兒一起使用圖書。成人與幼兒一起看圖畫書時,可以運用感知、分享的方法更好地支持幼兒語言發展,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因此,教師應引導幼兒進行適當的早期閱讀,為幼兒語言發展打好基礎。第六,鼓勵同伴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在生活環境中,師幼間建立平等、尊重的關系,可以發揮語言教育的作用,幫助幼兒在敏感期積累語言發展的關鍵經驗。
蒙臺梭利認為,自主活動應是幼兒發自內心需求的,這種自由并不排斥紀律。[6]在生活活動中,教師要在合理運用規范、命令的前提下,適度給予幼兒互動對話的自由,這不僅有助于幼兒遵守生活規則,還有助于幼兒在寬松空間中進行語言交流,獲得語言經驗。因此,教師應合理使用規范,增加規范實施的彈性,鼓勵幼兒與同伴展開有意義的互動對話。
在生活活動中,教師應放手讓幼兒對話互動。一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混齡互動。鼓勵幼兒進行混齡互動可以為幼兒提供一種更為寬松的人際交往情境,發揮異齡幼兒之間的榜樣示范作用,促進幼兒在傾聽、表達及欣賞語言美等方面的發展。例如,在洗手環節,小班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發起的互動較少且缺乏生活經驗,教師可以邀請大班幼兒為小班幼兒展示怎樣洗手及怎樣用毛巾擦手,并且對大班幼兒的行為給予及時的肯定,而小班幼兒在傾聽與詢問的過程中可以逐漸習得一些簡單的語言,還可以養成一種良好的生活自理習慣。異齡間恰恰形成了呈自然狀態的最近發展區[7],混齡活動為幼兒提供了一次異齡語言的學習觀察機會。混齡互動可以幫助較小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以推動他們語言和思維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鼓勵同齡互動。同齡同伴是指年齡相同或者年齡相差一年之間的幼兒。與異齡相比,同齡幼兒具有較為相近的認知、情感及技能發展水平,更善于達成語言的共識,這有利于提升幼兒語言交往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師幼互動存在于生活活動各環節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過程中。幼兒年齡小,教師在處理生活問題時,很容易忽視他們的情緒和情感,從而產生消極語言情緒。因而,教師要提高語言敏感性。敏感性是指教師對幼兒的需求能夠及時地給予回應,滿足其合理的需求,這種回應不僅包括語言、動作,也包括教師的表情和眼神等。[8]為維護教學秩序,一些教師通常會對幼兒展開多方面的教育指導,但卻忽略了情感的交流。為提高教師對幼兒情感的支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首先,保持“容錯”的同理心。在語言交談的過程中,教師應立足于幼兒認知發展特點及個別差異性,給予幼兒犯錯誤的機會。當幼兒出現語音不清或者其他過錯時,基于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教師可以為其提供一定的語言支架,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逐漸修正自我,最終達到能自己準確、流暢地發音且產生語言興趣,向更高水平發展的目標。其次,保持真誠關愛的目光。教師應走進幼兒的內心世界,放下身段,傾聽他們的稚嫩語言,給予幼兒真誠的目光,關注他們的興趣指向,激發幼兒產生深入互動的動機,讓幼兒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我,重視情感交流,促進語言的遷移和雙向反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為幼兒“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的樂趣,學習使用適當的、禮貌的語言交往”[1]。幼兒的語言經驗從生活中來,圍繞生活展開,并最終實踐到生活中。在語言環境中,圖片、文字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幼兒園生活環境中蘊藏了大量語言教育的可能,教師應充分挖掘幼兒語言學習需求,拓展和支持其在生活中的語言經驗,增加語言教育的趣味性,創設幼兒有機會說、敢說、愿意說的語言環境,同時還要以幼兒的眼光來看待語言環境。例如,針對幼兒洗手問題,教師可以在盥洗室內粘貼正確的“洗手七步法”圖片,引導幼兒表達正確洗手的方式,增強語言環境的功能。還可以在幼兒的口杯、毛巾、椅子及小抽屜等地方附寫文字,幫助幼兒在直觀理解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地感受文字與實物的對應、文字外在形象的刺激等。此外,教師還可以增設趣味化的閱讀環境,使之具有全息性、開放性的特色,讓幼兒通過多感官獲取語言資源。還可以在班級中擺放符合幼兒年齡的繪本及不織布手工書,引導幼兒獲取關于事物的具體形象,繼而產生語言表達的愿望,為幼兒的語言環境增設一定的留白空間,讓幼兒自由交談、自由閱讀、自由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