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鈴
(南寧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廣西南寧,530299)
幼兒入學準備是指幼兒從即將開始的正規學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備的各種關鍵特征和基本技能,包括五個幼兒早期發展領域:身體健康與運動、社會情感發展、學習品質、語言發展和認知與一般知識。[1]幼兒入學準備并不是單純指向幼兒進入小學時所應達到的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幼兒在進入小學時能夠獲得的適宜身心發展的水平與狀態。
然而,部分家長對幼兒入學準備的內容、時間和責任主體存在錯誤認識。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與其他領域的準備內容相比,家長更重視認知與一般知識方面的幼兒入學準備,即家長更看重孩子進入小學前所獲得的知識;部分家長認為幼兒入學準備從大班開始還不晚,即家長還未認清幼兒入學準備的內涵,將幼兒入學準備與幼小銜接畫上了等號;還有家長認為幼兒入學準備的主要負責方是幼兒園,這部分家長認為孩子的成長很大程度上受幼兒園教育的影響,園方應對孩子負全責。[2]此外,還有部分家長為了讓幼兒在小學階段不落后于他人,不顧幼兒的意愿給其報各種補習班,讓本該在游戲中成長的孩子被一個個數字、拼音,一串串英文字母束縛住了頭腦和身體。[3]從長遠來看,即使幼兒在上小學之前已經掌握了基礎知識,進入小學后的成績明顯高于其他幼兒,但其也很可能會因為知識已經學過而不再專心、虛心聆聽教師的講授,成績下滑,產生“三年級效應”。
由此可見,對幼兒入學準備持有的不當觀念容易影響幼兒入學準備工作,而家長對幼兒入學準備的態度、幼兒入學準備的內容等又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幼兒當下的身心狀況和未來的學業發展水平。充分的幼兒入學準備能讓幼兒在學習能力、認知、語言等各方面獲得提升,從而順利實現幼小銜接,較快適應小學生活。若幼兒入學準備不當,則會引發幼兒遠離集體、自卑焦慮、排斥學習等一系列問題。因而探究家長幼兒入學準備背后的影響因素十分必要。
首先,受“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及性別差異的影響,在一些家庭中,母親花費更多的時間照顧孩子,一切以孩子為中心,這容易導致母親過分關注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其次,家長的受教育水平會影響其育兒觀念。受教育水平較高的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相對科學,更有能力和條件為幼兒入學準備創造良好的環境。最后,有的家長受固有教育模式影響,認為只要在幼兒園打好基礎,到了小學之后就不用擔心聽不懂、跟不上了。家庭結構、經濟水平、幼兒性別、幼兒年齡也是影響家長做幼兒入學準備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來自完整家庭的幼兒入學準備水平顯著高于來自單親家庭的幼兒;中等收入家庭的幼兒入學準備水平顯著高于低收入家庭幼兒。[4]女童家長對入學準備更為重視,參與程度高于男童家長。[5]與中小班的幼兒相比,大班幼兒的家長對入學準備要求更多且更高。[6]
幼兒園與家長之間的交流質量會影響家長幼兒入學準備工作。根據相關調查研究可知,教師與家長交流的要點局限于幼兒本身的缺點,如愛哭、挑食、不睡午覺等,或者是一些需要家長出面配合解決的事情,如幼兒有嚴重的分離焦慮、幼兒對某個事物過分依賴、幼兒發起了攻擊性行為等。[7]筆者對某幼兒園進行了調查。訪談得知,關于家長的幼兒入學準備工作,該園往往是等幼兒上了大班之后才開始宣傳,沒有意識到幼兒入學準備也是家園日常溝通的一部分。幼兒園對幼兒入學準備的不充分的認識、宣傳工作不到位,會導致家長各種錯誤的觀念沒有及時得到矯正,因而產生盲目從眾行為及過分焦慮。當幼兒園不能調和家長的迫切需求與小學化矛盾時,家長便把目光投向了外部機構。因此,有的家長會不尊重幼兒的意愿,為幼兒報校外輔導班,但這同時也給幼兒帶來了較大的負擔,會影響幼兒的情緒,甚至影響幼兒未來的發展。幼兒園愿意傾聽家長的訴求、解決家長的問題,家園合作才會越來越順利。有研究表明,家園溝通不僅有助于培養良好的親師關系,為幼兒在校的學習與生活提供支持,而且有利于增長家長的育兒知識,提高家長參與活動的有效性。[4]因此,促進家園溝通是必不可少的。
從眾心理,即個體在群體的影響或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或違背自己的觀點,使自己的言論、行為與群體保持一致的現象。[8]受從眾心理的影響,家長幼兒入學準備觀念易受到旁人影響。當關于幼兒入學準備的社會討論傾向于小學化時,一些家長就會聽從旁人觀點,過早讓孩子接觸小學知識。這些家長雖然對幼兒入學準備不了解,但當看到幼小銜接培訓機構的宣傳標語時,當聽到其他家長給孩子報了不同的“幼小銜接班”時,當發現孩子既不會讀書也不會算數而幼兒園卻遲遲沒有教授幼兒基本知識時,他們的內心總會焦急萬分,以至于強烈要求幼兒園開展有關一年級學習內容的課程。筆者在幼兒園調研時,有位家長坦言:“我不知道替孩子報班這件事到底是對還是不對,但是我沒有其他的選擇,周圍的人都報了,我可不想讓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边€有的家長聽說應當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便要求孩子認真聽自己說話并復述出來,但當他聽到應當著重培養幼兒的閱讀習慣時,又轉而去買了許多課外書給幼兒翻閱。在準備方式上缺乏持久性和目的性,這并不利于幼兒的身心發展和幼小科學銜接。
教育觀念的偏差、對幼兒入學準備的錯誤認知造成部分家長采取了如前文所說的不當做法,而改正這樣的不當做法,不僅需要幼兒園、小學的幫助和引導,同時還需要家長自身的學習和提高。
首先,幼兒園可以通過教師家訪、公眾號推送、問卷發布等形式了解家長的職業、教育水平、教養方式、對孩子的評價等,從而落實“精準輔導”。幼兒園需要讓家長對幼兒入學準備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幼兒入學準備不是單一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樣的、全面貫穿的、慢慢滲透的。幼兒園要幫助家長建立科學的幼兒觀,讓家長尊重幼兒的想法、天性,既不逼迫也不放縱,同時意識到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性,做好因材施教的準備。家長如果對孩子的評價過高或過低,教師則應與家長商討出一套適宜的教育評價標準并及時更新,通過引導家長進行正向激勵促進幼兒成長。
其次,幼兒園可以邀請一年級優秀教師來園講座,幫助家長厘清幼兒入學準備的方向和重點,解答家長心中困惑。也可以是請從本園畢業的幼兒談談自身的經歷,幫助家長從幼兒的角度換位思考,反思之前的行為,調整今后的做法。
最后,家長要有主動學習的意識,在學習中不斷加深對教育、對幼兒的認識??稍诮處煹耐扑]下閱讀相關育兒書籍,進一步了解幼兒的身體發育規律和特點、心理發展變化、當前年齡階段的培養目標和要求等,積極參與幼兒園開展的講座、培訓,明確自身不足并加以修正,進而正確指導教育實踐。家長還要注重與教師、其他家長的溝通,交流經驗,吸取科學經驗,重塑教育觀,為幼兒的幼兒入學準備夯實思想基礎。
幼兒園承擔著科學指導家長做好幼兒入學準備工作的任務。幼兒園首先要加強對幼兒入學準備工作的認識,重視幼兒入學準備對幼兒未來的影響。幼兒園只有把幼兒入學準備看作是幼兒學習與發展的一部分,才能向家長傳遞正確且科學的教育理念。其次,應認真執行貫徹相關文件提到的內容,利用好線上線下的機會向家長科普幼兒入學準備的必要性,教會家長如何科學地進行幼兒入學準備,并且闡明不合理的準備會對幼兒造成的傷害。幼兒園也應該關注部分家長的焦慮情緒,告訴家長不良情緒容易影響幼兒,使幼兒倍感壓力,從而產生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引導家長以平和的心態看待幼兒入學準備。最后,幼兒園可開設家園經驗交流相關活動,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從個案分析到經驗交流,從具體方法到心得體會,每一位家長都可以暢所欲言。[9]幼兒園還可開設相關課程,讓家長以直接參與的形式進行體驗,這樣更能直觀感受自身幼兒入學準備工作的不足,明晰以后改進的方向。同時,幼兒入學準備不再是幼兒園一方的工作,幼兒園要引導家長主動參與,提高家長的積極性,讓家長多與幼兒園的互動。
此外,教師是與家長溝通的重要主體。有研究表明,家長在幼兒園參與中與教師有越多的語言共識,就越容易產生行為的一致性,家庭參與的頻率也越高。[10]教師應當注意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及時向家長匯報班級每日、每周的活動安排,跟家長解釋這些活動鍛煉了幼兒哪方面的能力,在讓家長了解班級進度的同時,鼓勵家長在家中繼續有針對性地培養幼兒。當與家長的幼兒入學準備理念不同時,教師應該理性地從幼兒的角度出發與家長達成共識。
2019年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的主題是“科學做好入學準備”,這說明相關部門對學前教育的重視、對幼兒入學準備的重視。做好社會宣傳工作,不僅能幫助廣大教師和家長樹立正確的幼兒入學準備理念,還能緩解家長不必要的、盲目的幼兒入學準備焦慮,更能為幼兒的小學生涯、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素質基礎。
首先,相關部門、社會各方面力量要落實“科學做好入學準備”工作,通過媒體宣傳、家庭教育講座、家長會等形式向家長宣傳科學的幼兒入學準備知識,幫助家長了解科學的育兒理念,提高家庭的養育水平,強化家長在幼兒入學準備工作中的責任意識。[2]要讓家長知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明白不應該過于注重知識的灌輸,而是要加強對幼兒學習品質、學習習慣、人際交往等方面能力的培養。例如,可以通過獎勵的方式培養幼兒的專注力,可以多與幼兒一起嘗試益智類的游戲,以鍛煉幼兒的思維,培養其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幼兒之間產生矛盾時,家長不應過多干涉,要引導幼兒自己嘗試協商、溝通。
其次,政府要成為科學做好幼兒入學準備的引領者,鼓勵幼兒園與家長、小學加強聯絡。幼兒園應靠專業的知識和能力讓家長放心地把孩子交給園方,同時積極與小學互動,了解一年級的教學目標和方向,做好優秀畢業生的追蹤調查,及時發現幼兒上小學時面臨的困難,并與小學商討出合適的解決方案。當然,小學也要根據幼兒園和幼兒的情況,靈活調整課程內容和活動的組織形式。
最后,政府要為家長與小學的聯系提供支持,通過電視、廣播、網絡、面對面交流等方式讓家長了解小學的要求,從而讓家長做到心中有數,可以有針對性地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和學習能力。
總之,幼兒入學準備并不僅指向知識層面,還應囊括幼兒的身體、心理、言語、情緒等方面的準備。因而不僅要重視幼兒入學準備,更應該做好充分的幼兒入學準備。幼兒入學準備不應該是家長單方面的責任,還需要幼兒園、社會的積極引導,三方力量缺一不可,如此才能為幼兒適應小學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