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子舒
(上海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上海,200234)
已有研究表明,幼兒階段的同伴關系包括同伴接納和形成友誼兩個層面,其中:同伴接納指的是群體對個體的接受,它是以群體為導向的單向結構;友誼指的是兩個個體之間發展起來的充滿情感的相互關系,它是以個體為導向的雙向結構。[1]友誼具有親密性、互惠性、相似性、忠誠性等關系屬性。[2]友誼可以促進合作、協商、分享等親社會行為的產生和發展,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技能以及社會適應能力。[3]友誼還能夠提供親密的情感支持和陪伴,減少幼兒的心理問題。[4-6]
有研究者基于“深層”和“表層”兩類結構對友誼的內涵進行了解釋:“深層結構”指的是幼兒對友誼的理解,一般指幼兒對“友誼意味著什么”的認識,這是一種認知結構,涉及幼兒關于友誼社會意義的圖式;“表層結構”指的是幼兒的行為表現,友誼雙方之間的社會交流。[7]有研究者發現,這兩類結構之間存在一種雙向關系,幼兒認知和社會技能的發展能夠加深其對友誼中情感、需求的理解,而這種理解也會反向促進幼兒認知和社會技能的發展。[8]因此,隨著幼兒認知和社交技能逐漸復雜化,幼兒對友誼的理解不斷得到深化。[9-10]
以往關于幼兒理解友誼的研究以實證研究為主,將幼兒作為研究的主體來探討幼兒對友誼的理解。有研究者訪談了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根據兒童的回答將其對友誼的理解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稱為零階段(0—3歲),嬰幼兒還未形成友誼的概念;第二階段為單向幫助階段(4—9歲),這一階段的兒童認為與順從自己的朋友之間才能產生友誼;第三階段為雙向幫助階段(6—12歲),這一階段的兒童認為友誼具有相互性,但是仍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第四階段稱為親密的共同關系階段(9—15歲),這一階段的兒童逐漸認識到理解、忠誠、共同興趣是友誼的基礎;第五階段是最高階段(12歲以后),這一階段的兒童認為友誼既是一種需要也是一種義務,友誼的建立需要朋友之間相互信任和尊重。[11]
有學者運用開放式訪談和圖片識別任務探究4—7歲兒童對友誼的理解,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加,兒童更加關注友誼中的情感特征,較少關注外在特征(如外貌等)。[12]有研究發現:6—15歲兒童對友誼的理解存在較大的年齡差異;6—8歲的兒童只能認識到一些外在的行為特征,如朋友之間的共同活動和游戲、相互幫助與指導;8歲之后的兒童能逐漸認識到一些內在的情感特征,如朋友之間獨特的個人交流、彼此欣賞與鼓勵等。[13]有研究者使用同伴提名法和談話法考察37歲幼兒對友誼的理解,研究表明,3—7歲幼兒認為身體上的接觸和接近是形成友誼的重要條件,他們更關注友誼的外部特征。[14]有研究以樸素理論為理論基礎,使用訪談法探討3—6歲幼兒對友誼的理解,研究表明,幼兒對友誼的理解具有一致性,認為友誼具有相互性、穩定性和親密性,需要雙方的回應和互動。[15]
幼兒對友誼的理解存在性別差異和文化差異。例如,有研究者使用訪談法、繪畫作品分析法分析3—5歲幼兒對友誼的理解,研究表明,女孩在友誼中更關注與他人的情感聯系,而男孩側重于關注社會行為方面。[16]有研究者讓中國和冰島兩個國家的兒童對友誼許諾的兩難故事情境進行評價,以此來比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兒童對友誼的理解。結果顯示,冰島兒童在故事情境中選擇關心和幫助伙伴是建立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的,而中國兒童的選擇更具有利他性,他們會更加關心他人和集體。[17]
綜上,已有研究大都基于兒童立場,發現兒童對友誼的理解存在年齡差異、性別差異和文化差異,而且是一個情境化、動態化的過程,同一年齡的個體差異也比較大。此外,幼兒階段的友誼需要在持續的同伴互動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
幼兒對友誼的理解屬于社會認知的范疇,幼兒社會認知的發展要求其能夠了解自己與他人的社會角色,推斷他人的情感和意愿、選擇實施恰當的社會交往技能。[18]因此,幼兒對友誼的理解需要依靠幼兒自身認知和社交技能的發展。已有研究發現,幼兒的語言能力、觀點采擇能力以及社會交往技能的發展能夠深化幼兒對友誼的理解,父母和教師有效的教育和引導對幼兒理解友誼起支持作用。
語言是理解友誼的載體,在與朋友的互動過程中,幼兒通過提供和接受信息維持互動,從而促進朋友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若能夠很好地理解并使用詞匯和語句,幼兒就能夠更好地回應他人,并把自己的觀點和情緒傳達給其他幼兒。幼兒會選擇與自己語言能力相當的幼兒做朋友。[19]有語言障礙的幼兒在與他人建立友誼的過程中會更加困難。[20]在同伴互動的過程中,如果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較弱,他們就很難有效地將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傳遞給對方,且不能及時收到來自同伴的反饋。那么,這些幼兒則很難體會到友誼的親密性、互惠性,也較少感受到友誼產生的積極意義。
觀點采擇能力是指個體區分和理解他人觀點、思想、情感等內部心理狀態的能力。[21]幼兒對社會關系的理解與其觀點采擇能力息息相關,幼兒對友誼的理解需要幼兒對他人心理狀態有一定的理解和推斷。若幼兒的觀點采擇能力發展較弱,他們就不能認識到友誼的雙向性、互惠性等特征,而僅把友誼當作滿足自己需要的一種關系。反之,若幼兒具有較好的觀點采擇能力,他們就能夠感受到他人的心理狀態和需要,從而認識到友誼關系雙方是需要相互幫助和理解、彼此欣賞與鼓勵的。[22]隨著幼兒觀點采擇能力的發展,幼兒的思維逐漸去自我中心化,能夠思考他人行為的內部原因,對他人的評價也更加全面客觀,逐漸理解友誼是雙向性的,對友誼的理解也會越發深入。
社會交往技能是指為與他人進行良性互動而習得的表情、動作或姿態。[23]社會交往技能在幼兒理解友誼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社交技能水平的不斷提高,幼兒在與朋友的互動過程中會產生更多的親社會行為,在交往過程中也會使用更加積極、恰當的互動策略,如合作、分享、協商等行為策略。與朋友和諧友好的互動有利于幼兒體會友誼所帶來的積極感受,有利于促進幼兒認識到友誼的建立和維持是相互的。研究表明,隨著社會交往和互動技能的復雜化,幼兒能夠逐漸認識到友誼的深層含義,認識到友誼是雙向的、互惠的;反之,那些社交技能水平較低的幼兒認為友誼僅存在于一起游戲的同伴或者幫助自己的人之中。[10]因此,社交技能的發展對幼兒理解友誼具有促進作用。
幼兒的身心發展還未成熟,在同伴交往的過程中需要來自成人(父母和教師)的支持和幫助。父母、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方式會影響幼兒對友誼的認識和理解。[16]如果成人經常為幼兒創造同伴交往的機會,并幫助幼兒解讀交往的情境、理解他人的情緒以及情緒背后的原因,那么幼兒對互動過程中的人和事會有更深入的了解。[24]成人適當地介入可以促進幼兒與朋友之間沖突的解決,幫助幼兒認識到朋友之間也會產生分歧和矛盾,更重要的是能夠促進矛盾的解決,因為解決矛盾也是友誼區別于其他同伴關系的重要特征。[2]此外,若幼兒在與父母的關系中感受到溫暖和安全感,他們在與朋友的交往中會體會到更親密的友誼關系。可見,成人有效教育和引導能夠幫助幼兒加深對友誼的理解。
幼兒對友誼的理解受到幼兒語言能力、觀點采擇能力以及社交技能水平的影響,并且成人的支持也能夠深化幼兒對友誼的理解。因此,在幼兒園中,教師可以采取多種生動有趣的途徑開展以“友誼”為主題的活動,促進幼兒想法和觀點的交流,鍛煉其社會交往技能,深化和豐富其對友誼的認識和理解。成人和幼兒之間也要加強情感聯系,從而使幼兒感受到友誼關系中的親密和溫暖。另外,成人在引導幼兒理解友誼時需要避免一些誤區,要在尊重幼兒想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指導。
幼兒園是教育幼兒的專門機構,通過專門的教育活動可以幫助幼兒更深入地認識和理解友誼。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表演情景劇等方式開展以朋友、友誼為主題的相關活動,將幼兒對友誼的理解滲透進各領域的活動中。有研究者使用結構故事法對大班幼兒進行為期兩周的實驗干預,結果發現,幼兒對友誼的總體認識和理解較之前有顯著提高,主要表現在幼兒認識到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幫助,應該采用適當的方法解決矛盾等。[25]該實驗中使用的故事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意義,研究者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讓幼兒體驗故事主人公的心情,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師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可以采用故事法,除了讓幼兒感受故事情節,還可以引導和啟發幼兒對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友誼進行思考。角色游戲和情景劇也是促進幼兒理解友誼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以促進幼兒對友誼的理解為目標,有計劃、有組織地設計相關游戲和情景劇。在此過程中,教師和幼兒可以合作設計游戲情節,并針對具體情節中幼兒的行為表現展開分析和討論,引導幼兒采用移情的方式學會換位思考,從而激發幼兒對友誼雙向性、互惠性等特征的思考。
首先,成人采取民主的教養方式是至關重要的,民主型教養方式要求成人與幼兒之間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關系,成人要做到情理交融,嚴愛結合,既要給予幼兒溫暖和愛,也要對幼兒嚴格要求,在尊重和傾聽幼兒的同時對其不良行為進行批評指導。其次,成人在與幼兒交流的過程中要關注并發現其在同伴交往中的煩惱和困惑,并及時為幼兒提供相應的解決辦法,給予其行為和情感上的支持。最后,成人還要為幼兒創造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空間,鼓勵幼兒大膽面對同伴交往的問題,培養幼兒獨立自主的能力,在“獨立解決”與“成人引導”之間保持張力。通過平等效的交流,幼兒與成人之間構建起一種雙向性、互動性的關系網絡。當幼兒與教育者在互動中感受到溫暖和愛時,其對友誼的認識和理解就會傾注更多的情感元素。
有些成人看到幼兒為友誼的問題而困惑時,很容易馬上介入,幫助幼兒處理問題,這可能會造成幼兒對成人的過度依賴,不利于提高幼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成人可作為“旁觀者”仔細觀察情況,并選擇恰當的時間和形式進行干預。當幼兒有機會自己嘗試解決問題時,他們會受益更多,對友誼關系的感受也會更深刻。還有些成人常常希望幼兒之間能夠相互喜歡從而產生友誼,但幼兒一般只與幾個甚至一個幼兒形成親密的友誼關系。因此,堅持認為每個人都喜歡對方不僅是不現實的,也否認了幼兒的真實情感。成人應該在傾聽幼兒想法的基礎上引導幼兒理解友誼的本質特征,引導幼兒建立起穩定的友誼關系,提高其友誼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