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蕊,李 盈
(北京經貿職業學院教育與管理系,北京,102401)
2016年,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在這樣的政策背景驅動下,積極探索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教學實踐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必然要求。
高等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建設是培養高素質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是學前教育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因此,做好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深挖課程思政元素,將課程思政內容融入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建設,利用好學前教育專業課的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是從根本上解決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協同并進問題的關鍵。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是一門專門探討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特點與規律的課程,該課程以幼兒教師專業標準為準繩[2],立足于學前教育專業人才需要。結合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可將課程內容分為學前兒童發展理論基礎、學前兒童生理基礎、學前兒童認知發展、學前兒童情緒情感、學前兒童個性發展和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這六個模塊[3],要求學生在掌握學前兒童心理學規律和特點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教學活動。
首先,高職學校的思政類課程難以獨自完成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以踐行師德為先、幼兒為本、能力為重、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為目標導向,以課程內容為載體融入思政元素,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其次,學前兒童心理學課程思政建設是人才培養的內在需求。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未來大多從事與教育有關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對其工作人員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有很高的要求。在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專業課開展的過程中應注重“思政育人”導向,不斷提高幼兒園“準教師”的思想道德建設和職業道德素養。因此,加強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思政的探索是為學前教育行業培養高質量優秀人才的重要途徑。
為了更好地促進課程思政的實施,充分發揮學前教育專業課的育人作用和功能[3],教師應從所在的工作崗位出發,結合高職學生需學習的思想政治理論內容,梳理與挖掘其所隱含的思想道德精神和價值追求,對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思政內容進行整體規劃。教師可以教材為中心,深度挖掘、總結家國情懷、兒童觀、教育觀、教師職業道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等課程思政元素,特別注重把學前教育專業知識傳授和學生價值引領有機結合起來。[4]該課程的部分課程思政內容如表1所示。

表1 課程教學內容及課程思政內容
以“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一節為例,這是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的一個章節,是綜合任務中一個相對獨立的知識點,也是本章節的重難點知識。[5]
1.課程思政內容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到,兒童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展過程是其社會性不斷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礎的過程,而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發展的基本途徑。[6]“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一節以了解親社會行為的含義為出發點,提出培養幼兒良好品質的重要性。同時,該章節的教學內容主張從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因素出發,分析影響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因素。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該章節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內容如表2所示。

表2 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內容
2.課程實施過程
教學案例“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的課程思政流程圖如圖1所示。

圖1 “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章節設計流程圖
課前,教師利用超星線上平臺發布兩個課前任務,任務一要求學生搜集有關學前兒童品格教育的故事,并上傳至平臺。這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美德內容;任務二要求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對上節課的知識內容“學前兒童道德認知發展”進行知識點復習,以此鞏固學生的是非觀、道德觀。
課中,第一,教師借助學生搜集到的幼兒品格教育故事進行課程導入,帶領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含義。第二,教師通過理論知識講解進一步介紹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具體包括分享、合作、謙讓、援助等內容,并在進行知識講解的同時,傳播中華傳統美德。例如:講分享、合作等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有關分享與合作的內容,使學生理解分享與合作的親社會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與人為善意愿;講到謙讓內容時,可以通過中華傳統故事“孔融讓梨”使學生理解“謙讓”的親社會行為內涵。第三,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了解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的年齡特征,以及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存在個體差異性的事實,引出“尊重個體差異性發展、因材施教”的兒童觀。第四,組織學生以小組活動的形式探討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并選取兩個小組各派一個代表講解哪些因素會影響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入具體的示例。例如,在講到家庭教育的影響因素時,教師可以結合生育政策等教育熱點問題,探討不同家庭結構模式對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的影響;在講到同伴關系(尤其是教師)對于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時,教師可以聯系“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給學前兒童做榜樣”等內容,規范準幼兒教師的言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教師觀。第五,采用材料分析的形式,如以親子秀節目片段為材料,向學生展示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的實際情況,以此分析實際影響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差異的因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課后,為了更好地鞏固課程內容,教師可以利用平臺發布課后作業并要求學生按照作業要求完成作業后將作業內容上傳至平臺。作業一是開展幼兒園社會領域模擬授課活動。學生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抓手,圍繞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的主題,發揮自主的選擇性和創造性,設計、組織、實施教學活動,在實踐中更好地理解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知識,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發展的主體,自覺提高自身學習的主動性。作業二要求學生結合學前兒童心理發展影響因素,以小組為單位制作相關主題宣傳海報。這在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形式,依托網絡教學平臺等現代教學手段提前發布課程預習任務,上傳相關教學內容視頻、文本等資源,布置課后作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采用小組活動、案例講授、習題演練、制作宣傳海報等教學方法有條不紊地開展教學活動,提高了育人效果,而學生通過多種學習方法做到了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
為深入了解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筆者對本次研究中的97名學生做了問卷調查,研究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課程思政實施效果

續表
80.5%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專業課教師經常會在課堂上穿插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時政熱點、做人道理、愛國教育等);72.2%的學生認為教師在專業課程中講授思政內容有用;59.8%的學生認為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的融合有效地弘揚了中華傳統美德,幫助其樹立起了正確的兒童觀、學生觀和教師觀。可見,學生對于“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專業課程滲透課程思政內容還是較為認可的。
除此之外,本研究也采用了互相聽課、評課的方法來檢查該課程課程思政實施的效果,學院領導、思政課教師及專業課教師互相聽課、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在檢驗課程思政實施育人效果的同時,革新了學前教育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和手段。[7]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教學需踐行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明確課程思政育人目標,挖掘課程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學生只有掌握了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在課程學習中樹立了科學的兒童觀、教學觀、教師觀,才能真正實現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