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無機客
近兩年來,新冠疫情打亂了全球各地的民眾生活,同時其他傳染病偃旗息鼓,暫時退隱。世界各國曾實施一系列旨在減緩新冠病毒傳播的措施,如今隨著多國解除管制措施,一些一度消停的病毒和病菌卷土重來,正以意料之外的方式給人類造成損害。
先來回想一下我們近來目睹的情況。
過去兩年的冬季可以歸入有記錄以來最為溫和的流感季之列,但在2022年5月,美國流感入院人數一直在上升。過去被認為引起胃腸道疾病、但無甚危害的41型腺病毒也許在引起健康幼童的嚴重肝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通常都在冬季引發疾病,但2021年夏季和初秋時,RSV在美國和歐洲的兒童中引起大規模暴發。現在又出現了猴痘,它一般僅出現在西非和中非地區。截至2022年5月24日,單單英國就報告了70多個病例。
這些病毒和過去并無不同,然而我們和過去卻有所不同。
首先,因為新冠疫情時的限制措施,我們近期獲得免疫的情形比過去少了許多。換句話說,從群體來看,人群中容易受到病毒危害的人變多了。專家提出,易感染性的上升意味著,隨著我們努力和感染我們的病毒建立一種新的后疫情平衡關系,我們可能會經歷某種不穩狀況。
可能有更大波的疾病侵襲人類,這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暴露出一些新病癥——我們過去并不知道這些病毒能引起的新病癥。和過去的一般情況不同,疾病可能在新的時間或地區傳播。
“我認為,我們可以預期一些異乎尋常的疾病表現,”倫敦帝國學院的兒科免疫學教授彼得?布羅丁(Petter Brodin)說,“不一定是嚴重的情況。我的意思是說,這不是末日預測,但我確實認為稍微不同尋常。”
位于荷蘭鹿特丹的伊拉斯謨醫學中心病毒學系主任瑪麗昂?科普曼斯(Marion Koopmans)說,她相信我們也許面臨一段困難時期,對于一些我們認為本已很了解的疾病,卻不知道該抱何預期。
“我確實認為有此可能。”科普曼斯說。這個現象——正常的傳染模式瓦解——也許在那些通過兒童散播病菌的疾病中尤其凸顯。
小孩子通常是病菌的吸引體,也是病菌的放大器。但在疫情期間,兒童的生活被徹底改變。大多數兒童在很多時候,既沒有參加日托中心,也沒有實體上課。許多兒童和家庭之外的人士的接觸遠少于以往,而且他們碰到其他人時,可能都戴著口罩。
疫情中出生的嬰兒可能帶著極少的抗體呱呱落地,進入這個世界。他們在子宮里從母親處獲得的抗體稀少,因為產婦在懷孕期間可能受到保護,未感染過RSV和其他呼吸道病原體,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的臨床病毒學和分子診斷學教授胡貝特?尼斯特斯(Hubert Niesters)如此說道。
科普曼斯說,她的團隊進行的一項在幼童血液中尋找抗體的研究顯示了她稱為“感染蜜月”的影響。她說:“確實能看到,兒童在新冠疫情第二年里,對于一系列常見呼吸道病毒的抗體數量少得多,因為他們暴露于病毒的情形變少了。”
這些因素也許有助于解釋近期出現的一連串不同尋常的幼童肝炎病例。調查病例的科學家認為,這些病例至少有一部分是由41型腺病毒引起的,因為在不少的受感染兒童身上發現了這種腺病毒。這種可能性讓人迷惑,因為過去我們從未見到41型腺病毒引起這類疾病。
但一些科學家提出理論認為,41型腺病毒也許一直以來都要對每年發生的少量未得到解釋的幼兒肝炎病例中的一部分負責。他們的想法是,也許是因為過去8個月里兒童易感染性的上升,才出現更多的41型腺病毒感染。這轉而能使得一些過去未被人類發現的傳染病現形。
“我認為,有時要將常見疾病的罕見并發癥串聯起來。如果你有足夠的病例,拼合起來,你可能會發現些什么。”科羅拉多兒童醫院的兒科傳染病專科醫師、同時擔任科羅拉多大學副教授的凱文?梅薩卡(Kevin Messacar)說道,“比如我們在懷疑,這些肝炎病例可能預示著什么。”
流行病大暴發引起正常接觸模式的瓦解,這意味著就算是成年人也未產生正常水平的抗體,這造成更大批的易感染人群。譬如,流感專家開始擔心,等到流感病毒聲勢浩大地卷土重來時,因為大批民眾近期未感染過流感,就有可能演變為十分嚴重的流感季。
科普曼斯說,一些研究表明,在一年或兩年的流感傳播低谷后,擁有一定水平流感抗體、被認為擁有免疫力的人士數量可能有相當大程度的縮水。“因此,有可能在成年人中出現更大規模、更容易感染的群體。”
“我們所討論的地方性流行病具有一定的可預測模式。那個模式一定程度上是依照季節而變化的,但也有一部分是受到有免疫群體或無免疫群體的規模驅動。當然,無免疫群體的規模現在已經擴大了。”科普曼斯說。
這會如何發展呢?2022年秋天,各路專家都會關注兒童醫院,觀察一種名叫急性無力脊髓炎(AFM)——癥狀與脊髓灰質炎相似的疾病病例數會不會激增,這種疾病被認為是由腸道病毒D68感染引起。
在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的晚夏和早秋時節,每兩年出現一波AFM病例,從2014年起至今的8年里,梅薩卡一直在研究AFM。然而,2020年里沒有出現AFM病例,2021年同樣如此。那是否意味著,因為更多兒童潛在地容易感染腸道病毒D68,在2022年秋季可能見到一個高得多的病例高峰?梅薩卡強調他不知道該預期怎樣的情況,同時說我們需要為那個可能性做好準備。
“現在我們已有4年從未在兒童群體中見過那病毒。我們不知道會發生什么。我們不知道AFM會在何時歸來。但是,當它卷土重來時,世上會有更加易感的兒童,我們無法指望他們擁有免疫力。”他說,“這是我們在許多種不同病毒上觀察到的情況。”
美國疾控中心(CDC)的病毒疾病科副主管托馬斯?克拉克(Thomas Clark)說,公共衛生專家一直在擔心,由于全球各地許多兒童在疫情期間錯過疫苗接種,一些本來用疫苗可預防的疾病可能會暴發。
但他說,他現在明白,那不是疫情影響傳染病的唯一方式。
“我們十分關注常規疫苗接種不足的兒童,因為那是麻疹出現的條件。然而,也有許多兒童沒有感染常見類型的病毒,盡管他們可能早已暴露在病毒中。”
克拉克說,我們也許還會遇到同一疾病導致嚴重程度不一的情況。比如,因為早期新冠疫情而進行隔離保護的幼童現已長了幾歲,而某些疾病,年齡越大,感染癥狀卻會越嚴重。
“我們是否會在短時間內看到那種情況?我認為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科普曼斯說,“但我認為肯定有些值得密切關注的情況。”
一些專家相信,易感染的人數增多并不是新冠疫情可能影響疾病傳播模式的唯一方式。
大衛?海曼(David Heymann)擔任為世界衛生組織“突發衛生事件規劃”提供建議的專家委員會主席,他說疫情控制措施的解除可能助長了當前歐洲、北美和其他地區的猴痘病毒散播。
在兩年的受限旅行、社交距離限制和公眾地方聚集禁令后,社會大眾正在擺脫新冠控制措施的束縛,擁抱重返的疫情前生活。媒體報告已經指出,近期在西班牙和比利時的狂歡活動導致病毒在一些參加者之中傳播。
海曼本身是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傳染病流行病學教授,他認為猴痘暴發可能已經在英國或非洲以外的某地以低水平郁積了一段時間,但是可能直到國際旅行重新開始后,猴痘暴發才獲得公眾注意。
“假如你看一下過去幾年全世界發生的事,再看一下現在發生的事,你可以很容易地揣想,這個病毒是否在兩三年前就進入英國了,一直在隱匿地傳播,未被察覺到,而且傳播鏈的發展很緩慢。”在職業生涯早期做過撲滅天花工作的海曼說道,“接著,突然之間,一切都開放了,人們開始旅行,混雜在一起。”
布羅丁預測,盡管這些情況可能在今后兩年造成擾亂,但最終將會平息。“我認為,一旦某種病毒感染了一批人,隨后就會出現群體免疫,接著病毒就會消退。”布羅丁的這番話指向一般性的病毒,“我們尚未從根本上改變傳染病的規律。”
資料來源 ST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