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昱睿,田肖宜,雷紫珺
(1.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廣西桂林,541006;2.西華師范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四川南充,637001)
師范生是未來教師隊伍的重要后備人力資源,是推動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新生力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都突出強調了教師隊伍建設在發展教師事業中的重要地位,打造一支心理素質過硬、專業化素質較強的教師隊伍成為我國教師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頂崗實習是教師教育的創新之舉,是連接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關鍵環節,是師范生身份轉變與獲得身份認同的重要路徑,但由于頂崗實習相關政策還不夠完善,師范生在頂崗實習的過程中面臨著眾多挑戰與壓力。[1]心理韌性是對抗壓力和挑戰的重要心理資源,是影響教師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影響師范生頂崗實習過程中心理韌性的因素,對于師范生在頂崗實習中獲得專業成長具有重要意義。[2]
韌性(resilience,又譯為“復原力、彈性”)起初是一個物理領域的概念,意為材料變形時吸收形力的能力。[3]韌性的大小取決于物體在形變時可以承受的抵抗力和還原度。心理韌性的相關研究最早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兒童在逆境中面對挫折與壓力表現出的堅韌性與復原力,引起了研究者對于心理韌性的興趣與關注。[4]縱觀國內外學術界對于心理韌性的研究,由于研究視角的不同,目前學界對于心理韌性的界定還沒達成統一的認識,但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過程性定義將心理韌性視為一種動態發展的過程,即個體在不利處境中良好適應發展的動態過程[5];品質性定義將心理韌性視為個人所具備的特征,認為心理韌性是一種個體在承受高水平壓力時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或品質[6];結果性定義則是從結果上將心理韌性定義為個體在面對壓力和困難時仍然能良好發展并積極適應結果的能力[7]。總體而言,心理韌性是個體面對不利處境時,減輕、削弱甚至克服不良因素對自我的負面影響的一種較為穩定的心理特質。
教師心理韌性是指教師面對教育教學中的挑戰時所表現出的適應性與堅韌性,以及由此帶來的對教育教學的持續性熱情與自我發展動力。[8]教師研究領域對于心理韌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師如何利用心理韌性在高期待、高壓力環境下保持高熱度的教學熱情與責任心方面。[9]師范教育是教師教育的職前環節,師范生是未來教師隊伍的預備軍,其心理韌性的特征與教師心理韌性的特征相同。對于師范生心理韌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師范生如何培養心理韌性以順利邁向教師身份方面。
敘事研究強調研究個體與他人、團體及其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環境互動,目的是將自我與特定的社會文化歷史建立意義關聯以促成社會理解,更好地解決現實問題。[10]
本文敘事研究的對象為小伍(化名)。小伍是四川某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方向的師范生,頂崗實習期間在四川省普格縣某鄉村中心小學任四年級語文、英語、數學老師,同時兼任班主任。在她任教的班里,多數學生為留守兒童,家庭情況各不相同,學生成績差異較大。通過對小伍頂崗實習經歷的研究,筆者發現以下因素對于頂崗師范生心理韌性的影響較大。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有五種需求:生理、安全、歸屬、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只有當低層次的需求被滿足之后,下一層次的需求才會開啟。若低層次的需求不被滿足,則高層次的需求就不能被激發,一個人的積極性就難以調動起來。具體到教師領域來講,若教師難以調動對工作的積極性,則對教學工作的喜愛和熱情就難以被激發,進而也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11]
在訪談過程中,小伍表示,雖然她自己也出生于鄉村,熟悉鄉村生活,但環境的劇變對她來說仍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我們學校周圍就像你看到的那樣,都是梯田,坐車回家、去學校都非常不方便。(實習期間,我)住的地方不是很好,涼山晚上會刮很大的“妖風”,(窗戶)呼啦呼啦地響,我的窗戶還破了一個洞,整個房間特別冷,(我)又冷又怕,我一個女孩子來了這里天天失眠睡不著覺,又不好意思和領導說這個問題。
——對受訪者小伍的訪談
由于頂崗實習的特殊性,頂崗期間的實習教師只能依靠自身調節來適應新環境,適應突然轉變的生活方式、教學活動等。小伍認為頂崗實習期間的生活對于大部分頂崗師范生來說是“摸著石頭過河”,雖然起初對環境較為不適應,但隨著生活和工作時間的增加,不適應感逐漸削弱。此外,面對陌生的教學環境與人際關系,小伍實習前雖然表現出焦慮、不安,但實習后,當地學生家長的熱烈歡迎以及當地教師對她的友好態度使得她快速進入工作狀態,增強了她做好頂崗工作的信心。
有研究表明,外部環境對教師心理韌性具有一定影響。外部環境主要指教學環境、人際關系、生活環境等。[12]根據對小伍頂崗實習過程中適應環境的經歷的觀察,筆者認為生活和教學環境對頂崗師范生的心理韌性有一定的影響,但隨著在當地生活和工作時間的增加,頂崗師范生對于環境的適應性與堅韌性逐漸提高。而面對陌生的人際關系,當地家長與教師所營造的支持性人際氛圍也提高了頂崗師范生的心理韌性,由此可見家長與同事教師的支持對于頂崗師范生提升心理韌性有積極作用。
對教育抱有強烈熱情,以及對教師職業具有高度認同感、喜愛感、價值感、歸屬感的教師具有更高的心理韌性。[13]在訪談中,小伍表現出對教師專業強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小伍表示,雖然剛開始接手班級時,大多數學生在學習上較為懶散,課堂上難以集中注意力,但不到兩個星期,她就熟悉了每個學生的性格,并且努力與學生建立起信任關系。此外,她還根據每個學生的能力高低,依據最近發展區教學原則對其提出了不同的學習要求,盡全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盡可能地得到最大的發展。對于學困生,她從字音字形入手,幫助他們打好基礎;對于成績中上的學生,她通過課文設置問題,進一步提升他們現有的學習水平。正因為對教師職業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小伍在頂崗實習中努力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
我的理想職業就是人民教師。當我第一次站上講臺時,我就暗下決心要將我的理想繼續下去。我喜歡學校,我喜歡這群充滿朝氣的孩子。我愿意把我會的每一個知識都交給他們,教會他們……期待他們的未來、看著他們不斷成長,或許這就是教師職業幸福感吧。
——對受訪者小伍的訪談
由于給自身工作賦予了積極意義,并由此產生強烈認同感、歸屬感,教師能夠在認可自己工作的同時收獲教師職業幸福感。對教育的熱情使教師獲得較強的抗壓能力,保持持續的韌性發展。[14]此外,筆者通過訪談發現小伍對于專業知識具有強烈的自我效能感,在面對教學難題時,她相信自己能夠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這種效能感能夠讓教師不斷將壓力轉化為精進專業知識的動力,督促自己不斷學習新知識以面對新挑戰,從而達到自我心理韌性建設的新高地。
教師的工作涉及多元的關系網絡,教師與同事、家長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有著緊密的聯系,他們的支持和信任對教師的心理韌性有顯著影響。[13]筆者研究發現,師范生在頂崗實習中較少得到資深教師的指導,而實習教師之間也缺乏互相幫助。[15]小伍在訪談中談到,頂崗實習的人數較少,且實習教師大多來自師范大學不同學院的不同專業,一所學校難以分配到兩名來自大學同一專業的實習教師。再者,頂崗實習的學校地域間隔較遠,頂崗實習師范生在與本專業的同學討論課程教學時難以實現有效的交流,在生活方面也缺少可以交流的朋友,這導致他們在學習和工作中時常感到無力與孤獨。而教師指導方面的情況更是不容樂觀,學校的在職教師較少參與對頂崗實習教師的指導工作,導致頂崗實習師范生難以得到來自一線教師的指導,這給他們的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與壓力。
整個實習下來,幾乎難以跟班級以前的班主任有學生工作或教學上的交流。此外,班主任經常處于無法聯系的狀態,我必須時刻守著班級,由于教學任務繁重,我經常感到疲倦。
——對受訪者小伍的訪談
師范生順利由學生身份轉向教師身份、新手教師成長為專家教師,這兩個過程都離不開同伴之間的支持與資深教師的指導。雖然學校設立了老帶新制度,但制度的落實存在較多的問題,導致頂崗實習的師范需要獨自備課、講課,這對他們的心理韌性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師范生是未來教師隊伍重要的后備力量,其心理韌性不僅直接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還決定了他們未來能否勝任教職工作。心理韌性作為一種個體對抗不利處境的資源,具有可干預性,因此,可以采用適當的方法對師范生心理韌性進行正向干預。[16]
工作條件因素對教師心理韌性具有直接的影響。[6]例如,學校領導的保護與支持對教師心理韌性有非常顯著的正面影響,學校領導給教師足夠的認可、對教師的實際工作及時反饋、保護教師教學成果等舉措,能夠顯著地提升教師對職業的認同感、提高教師自我效能感幸福感。校長作為學校第一負責人,起著核心的引領作用,偏遠地區學校的校長要為頂崗實習師范生創造一個相互信任、開放民主的交流環境,加強校長與頂崗實習師范生以及頂崗實習師范生與本校教師之間的互動、溝通與信任,幫助他們建立起良好的教師身份認同,調動他們內在的發展動力。[17]此外,師范院校在頂崗實習師范生的人員的安排方面,應充分考慮實習地的地理位置,在同一實習地安排多名實習師范生,形成學習共同體,促進頂崗實習師范生之間的學習與發展,使他們在良好的人際關系中增強自我心理韌性。
團體心理輔導是根據團體理論,以促進人的發展為核心,運用一定輔助技術促進被輔導人員自我認識、實現、發展,關注他們內心感受,從而幫助他們改善情緒的發展性干預。[18]研究表明,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能夠在很長一段時間有效地促進個體心理韌性的提升。[16]因此,師范院校要在開展師范生頂崗實習崗前培訓的同時,積極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的活動,為每一名師范生提供心理韌性建設的保障性服務。
首先,要做到頂崗實習師范生教學制度嚴格化。實習學校應該有計劃地經常性組織教師集體備課、組織各種觀摩活動,讓頂崗實習師范生在各類活動中研討、評議自己的教學活動,促進頂崗實習師范生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學生觀、師生觀。
其次,要嚴格執行在職教師考核制度,避免在職教師做實踐中的“甩手掌柜”。實習學校要切實有效地為頂崗實習師范生提供指導和幫助,主動為他們創造上好課的機會和條件,消除他們與在職教師的隔閡,增強他們主動與學生和在職教師的交往意識,促進他們身份的轉變,減輕他們在轉變過程中的心理壓力。
最后,加強在溝通環節的管理制度建設。師范院校要發揮主導作用,結合頂崗實習學校的實際來制訂溝通制度,用制度來統籌各個交流環節,促進雙方的互相了解,促進頂崗實習師范生心理韌性的健康發展。
完備的教學基礎設施有利于減少頂崗實習師范生的心理壓力,因此,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配置更多相應學科所需要的教學用具、模具以提供教學物質條件的支持與保障。
校園文化對頂崗實習師范生的發展具有強大的激勵與導向作用。[19]學校可以通過開展讀書會,設立讀書角,開展勞動活動、運動會、藝術節等方式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鼓勵頂崗實習師范生融入校園。
頂崗實習是一種極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師培養模式,主要在教育力量薄弱的地區實行。[20]對于頂崗實習師范生在實習期間出現的各種心理韌性問題,需要師范院校、頂崗實習師范生、實習學校三方合力共同解決。[21]
為了進一步探索頂崗實習師范生心理韌性的影響因素及建設途徑,未來的研究需要通過實證對上述問題進行更細致的分析,如研究如何制訂相應的頂崗實習師范生實踐學習教學計劃、如何完善頂崗實習各項管理制度及“老帶新”制度、如何更新頂崗實習的模式和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