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枝
(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廣西桂林,541006)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時代的發展過程中歷久彌新,其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對培養良好品質、升華精神境界、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有重要的作用。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瑤族文化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幾鍤v史悠久、支系繁多,主要分布在我國長江以南地區,是一個典型的山地民族。在長期的山間勞作生活中,瑤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形態、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創造了豐富而獨具風格的民間文化。長鼓舞是瑤族民間流傳最廣泛、影響最深遠的表演藝術形式,是融舞蹈動作、節奏、情感、道具、服飾等有形文化和瑤族人民信仰、價值、傳說、心理等無形文化于一體的文化綜合體。[1]“有瑤必有長鼓舞”是瑤族長鼓舞影響力大和知名度高的最好闡釋。筆者以“瑤族長鼓舞”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發現,其教育價值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舞蹈、體育、美育等方面,關于德育的研究較少。長鼓舞具有悠久的歷史,蘊含著深厚的德育價值。因此,充分挖掘瑤族長鼓舞的德育價值,有利于傳承和弘揚瑤族優秀文化傳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在關于瑤族長鼓舞起源的幾種傳說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趕羊做鼓長鼓舞》,即關于盤王的傳說。相傳,盤王是瑤族的始祖,在獵捕山羊時不幸被山羊頂中,滾下山崖,后懸掛在泡桐木上身亡。對此,盤王的兒女們悲憤不已,殺羊以羊皮制成長鼓的鼓面,砍倒泡桐木,挖空樹干做長鼓鼓身,不斷拍打,為父報仇。自此,這一故事口口相傳,逐漸形成了瑤族以節日慶典跳長鼓舞的方式緬懷始祖盤王的習俗。此外,瑤族長鼓舞還有一種在貴州流傳較廣的傳說:瑤族先祖原本居住在風調雨順的“潮南”海岸邊,不料第二年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天大旱,糧食顆粒無收,再加上兵匪的掠奪摧殘,無奈逃下海躲難,但途中又遇到暴風雨天氣。于是,瑤族人民祈求盤王,若順利渡海,愿世世代代敬盤王。人民祈禱不久后,海面便風平浪靜。此后,人們遵守諾言,世代唱歌跳舞敬盤王。這兩種傳說都表明瑤族長鼓舞是瑤族人民尊重地位崇高的先祖的體現,蘊含著道德教化的力量。
長鼓舞是瑤族人民生產勞動、歷史生活、自然環境、風俗習慣的寫照,其種類多樣,豐富多彩。相關史料記載,瑤族先民以狩獵為主,如果收獲豐厚就會一起慶祝,要么盡情歡呼,要么會用動作模仿狩獵時激烈的狀況,向族人展現精彩的狩獵全過程,從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狩獵舞。[2]早期的長鼓舞與祭祀活動密不可分。宋代沈遼《踏盤曲》中的“湘水東西踏盤去,青煙云霧將軍樹。社中飲酒不要錢,樂神打起長鼓舞”[3],充分表現出長鼓舞的樂神功能。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傳統的長鼓舞功能逐漸從娛神、自娛向娛人的方向發展。比如,長鼓舞道具和表演內容兼容漢族鼓文化,不僅豐富了瑤族長鼓舞的內容和表演形式,而且更為大眾所喜愛?,F在瑤族長鼓舞舞種豐富,除了帶有地方特色的坳瑤黃泥長鼓舞、盤瑤趕羊做鼓長鼓舞、土瑤雷神長鼓舞,還有多元文化融合形成的蘆笙長鼓舞和瑤漢互動下形成的獅子長鼓舞。
瑤族長鼓舞的產生,源于瑤族的民間宗教信仰,其中最早的就是自然崇拜。瑤族長期生活在深山密林,過著刀耕火種、采集狩獵的游耕生活,對與生產生活有密切聯系的雷電、風雨等自然現象保持著敬畏的心理。[4]瑤族人民通過長鼓舞表演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五谷豐收。直到現在,瑤族人民還會通過不同的舞種表達自己的民族信仰。例如,在瑤族十月十六“盤王節”,瑤族人民依然保留著跳長鼓舞祭拜盤王、祖先等神靈的習俗,以祈求來年的平安順遂、五谷豐登;坳瑤黃泥長鼓舞表現出的原始生殖崇拜,意在祈求民族興旺,感恩瑤族先祖養育之恩;盤瑤72套動作的《趕羊做鼓長鼓舞》描述了盤王捕獵身亡和瑤族子女為盤王報仇的情景,旨在讓瑤族子女不忘先祖、凝心聚力、頑強奮斗,是推動瑤族走向現代化的動力。
少數民族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添光彩,為樹立文化自信注入精神動力。傳承和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已經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盵5]當前,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面臨諸多困境。例如,交通便利和經濟條件的改善加速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的流動,瑤族長鼓舞的傳承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瑤族長鼓舞的存在感和關注度受到波及。對此,挖掘瑤族長鼓舞德育價值有利于人們用現代眼光重新審視這一民族文化傳統,是對國家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政策的積極響應。
學校是德育的重要場所。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對各民族文化形成正確的認知,消除交往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誤解和隔閡。不同民族之間在文化上相互理解和接納,可以使各民族的文化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進而加深各民族間的情感,激發學生強烈的家國情懷,促進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漢、瑤、苗、侗等多個少數民族的聚居區,將瑤族長鼓舞融入學校教育可以使學生學習少數民族文化蘊含的優良品質,加強民族團結、樹立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雖然我國德育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校園文化、課程和教材等方面呈現出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仍然有限,部分德育內容枯燥、教育方式落后,德育效果不理想。[6]德育資源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學校應充分利用不同教育資源,挖掘其中的德育價值。廣西是瑤族聚居地之一,當地學校應立足于本土文化,切合實際,將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德育工作?,幾彘L鼓舞是瑤族的服飾文化、舞蹈文化和體育文化的集合體,學校可以將其融入體育、美術和音樂等多學科,以多樣的教學形式豐富德育內容,提升課堂實效性。例如,恭城瑤族自治縣的學生會主動擔任小導游,為前來參觀學習的人介紹該地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作品,以此增強自身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認同感。
不管是《趕羊做鼓長鼓舞》還是祈求盤王保佑風調雨順的傳說,長鼓舞都表達了瑤族人民對祖先的緬懷之情,寄托著對民族興旺的期盼,以及提醒后代不忘祖先艱辛創業的歷史。新時代,表達對祖先的感激和緬懷具有情系家國的德育價值。結合時代發展,瑤族長鼓舞融入了新的內容,啟示人們在享受當下和平生活的同時,應緬懷革命先烈,時刻銘記我黨成立到發展壯大的歷史,自覺、自發地與國家命運、時代精神同頻共振。
長鼓舞正是先民敬畏自然的體現,表達了瑤族人民信奉萬物有靈的精神寄托。例如,長鼓舞《種樹鼓》《砍樹鼓》模仿了“找地方”“墾土”“植樹”“伐木”等林業生產全過程[7],舞者將長鼓置于胸前,奮力拍打,以腰為樞紐,“跳”“躍”為基礎動作[8],傳達了瑤族人民對大自然養育的感激之情?,幾迦嗣駥ψ匀坏淖鹁?,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相契合,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生命意識,進而敬畏自然、舞贊生命。
在不斷遷徙的道路上,瑤族成長為一個頑強堅韌、勤勉樸實的民族。《做屋長鼓舞》用36套動作展現了瑤族先祖過山遷徙時從尋找有肥力的土地、立柱、蓋頂到新屋進火、耕種等定居的整個過程,反映出瑤族“今歲此山,明年別嶺”頻繁遷徙的艱辛生活,也折射出先民艱苦創業的歷程?,幾彘L鼓舞動作以跳、顫、躍、蹲、扭等為主,折射出瑤族人民生活的常態,反映出瑤族人民積極向上、頑強樂觀的心態,體現了自強不息、團結勇敢的德育價值。
瑤族長鼓舞是瑤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已經成為瑤族人民共同的記憶和符號。符號是群體成員共有的,能夠產生強大的族群認同凝聚力,是個人和群體的關系得以維系的關鍵因素。四處遷徙是瑤族歷史文化生活的重要特點[9],廣西、廣東、湖南、江西和貴州等地都是瑤族人民生活的地方?,幾彘L鼓舞作為瑤族特有的文化符號,發揮著凝心聚力的作用和堅定文化自信的德育價值。
校本課程是學校根據地方文化特色,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資源開設的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開展學校德育有重要的作用。將瑤族長鼓舞融入校本課程,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加強民族團結,樹立文化自信,培養學生情系家國、勤勞勇敢、尊重自然、熱愛生命的道德品質。邀請民間瑤族長鼓舞傳承人進入校本課程協同教學,帶領學生學習長鼓舞表演、長鼓繪畫技藝、長鼓制作等內容,可以使學生切身感受長鼓舞文化蘊含的精神力量。此外,學校應嚴格篩選和編排瑤族長鼓舞教材,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系統地展示瑤族長鼓舞的來源、不同舞種的風格、在節日慶典中的作用等。學校還應批判傳承,充分發掘瑤族長鼓舞文化蘊含的時代意義和社會價值。
除了校本課程等顯性課程,學校的隱性課程將以間接、內隱的方式,通過學校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進行潛移默化的德育滲透。[10]建設良好的學校文化環境,將瑤族長鼓舞加入校園民族體育文化墻、民族文化走廊、瑤族文化墻,可以潛移默化地弘揚民族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除此以外,瑤族長鼓舞還可作為學生的課間操。這樣,推動瑤族長鼓舞傳承的同時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
部分教師常常忽略學科教學中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認為所教科目與優秀傳統文化聯系不大,且與自己無關。針對此類情況,教師應樹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自覺成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實施者和主力軍。例如,教師可以在音樂課、美術課、體育課時講述有關瑤族長鼓舞的故事或傳說,通過微課、短視頻或國家精品課程等方式傳播瑤族長鼓舞文化,豐富地方教學資源共享庫。此外,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加深對瑤族長鼓舞文化的了解,提高學科教學與瑤族長鼓舞文化融合的能力,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育學生的文化品質。
家庭和社會應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做好保障工作。家庭成員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向學生講解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學習其中的民族精神,支持學生參與民族節日和民族活動,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政府應提供資金支持和政策保障,聯合高校和民間文化傳承人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研討和保護工作,運用新媒體加大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推廣力度,加強民族文化博物館等教育場所的建設,為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助力。
總而言之,學校、家庭和社會場域應相互配合,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為新時代的文化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