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叔芳
(云浮開放大學,廣東廉江,52440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政府發展鄉村經濟的重要舉措,是經濟新常態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必須調動鄉村全要素的積極性,尤其是鄉村人才的積極性,人才的培養對鄉村振興具有決定性作用。鄉村人才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也是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鄉村振興歸根結底是人的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說到底就是人的現代化。充分調動一切潛在因素為鄉村人才振興服務,既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又是相關社會主體積極發揮自身作用的契機,尤其是以人才培養為己任的教育事業,更應在鄉村人才振興的過程中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提高自身素質,積極為鄉村人才振興貢獻力量。[1]
應用型人才是在立足于社會現實、著眼于社會發展、滿足于社會需求的前提下對知識、能力和素質有特定要求,實現與所從事職業對接的人才,并需要根據職業要求不斷提升自我。因此,應用型人才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人才職業化。[2]本文所研究的社會工作應用型人才主要是指服務于鄉村振興的社會工作應用型人才,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在鎮(鄉)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中服務鄉村振興事業的應用型人才,主要是鎮級干部人員。二是政府購買社會服務領域中服務于鄉村振興的“雙百社工”人才,他們通過政府購買崗位提供服務,主要是扎根鄉村振興服務的雙百社工。三是負責村級村務管理工作的基層工作人員,主要包括村支部書記、村主任及委員等。
人才建設涉及“引才、留才、用才、育才”等諸多方面,Y開放大學是由地方人民政府創辦的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新型高等學校,辦學層次有本科、專科和中專,目前在讀學生3300多人。近年來,Y開放大學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總工會的大力支持下,以黨建為引領,積極發揮體系教學優勢,創新協同育人方式,在助力本土社會工作應用型人才培養、助力鄉村振興人才隊伍的建設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目前,Y開放大學共有676名鎮村干部和新型職業農民參加了學歷提升,其中本科251人,專科259人,中專166人。例如,Y市某鎮干部職工和村兩委人員有本科以下126人,Y開放大學在該鎮成立分院后,有67人參加本專科學歷提升,占比53.2%。目前,Y開放大學下屬的10個分院3個教學點平均學歷提升率達32.8%,有力推動了學習型鎮村的建設和鄉村本土人才培養進程。針對Y市社會工作應用型人才量少而社會需求增多的情況,Y開放大學持續與市總工會合作,2016年秋季起,辦有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班10期、專科班8期,共有421人參加,其中,本科303人,專科118人,現畢業309人(本科畢業239人,專科畢業70人)。所培養的學生已有32人考取社會工作證,18人通過“廣東社會工作雙百計劃”招考進入鎮(街)社會工作服務站工作,220多人在鎮村從事矛盾調處、權益保護、困難救助等公共服務工作,依托“工會+社會工作+義工(志愿者)”的聯動服務模式,有力推動了社會工作應用型人才建設,為持續推動“雙百工程”在Y市落地生根做出了一定貢獻。
2019年1月,Y市委市政府與廣東開放大學開展校地合作,依托Y開放大學設立Y鄉村振興學院,開始了本土社會工作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實踐。經過近三年的艱苦努力,Y開放大學初步解決了鄉村振興繼續教育“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等關鍵難題,Y開放大學在探索本土人才培育模式上逐步形成了初具特色的鄉村振興教育育人模式。
1.創新“協同育人”模式,聚力構建“政校合作、省地共建、村鎮課堂”辦學體系
Y鄉村振興學院的設立目的是實施鄉村人才振興行動計劃,大力培育鄉村本土社會工作應用型人才,并進行了以下三個創新。一是創新“政校合作”。Y鄉村振興學院為市政府與廣東開放大學合作共建,它充分利用開放大學“面向人人、線上線下”“時時可學、處處能學、人人皆學”靈活辦學的獨特優勢,確立了“讓每一名鄉村干部都有一次選擇育訓的機會”的辦學理念,大力開展理論研究、實踐指導、人才培養“三位一體”工作,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實踐路徑。二是創新“省地共建”。Y鄉村振興學院以廣東開放大學為依托,以Y開放大學為基礎,其職能定位是服務鄉村振興事業的辦學機構。廣東開放大學在理論指導、專家庫建設、送教下鄉、課程資源及學分銀行落地等方面,為Y鄉村振興學院提供重要支撐;Y開放大學加強調研和對接,精心設計課程,主要采用系統開放辦學模式,為鄉村振興本土社會工作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索教學實踐。三是創新“村鎮課堂”。Y鄉村振興學院的辦學思路是“鄉村人才、共同培養,兩力(歷)提升、育訓結合”,并創新了“學院+分院+教學點(基地)”的辦學架構,即在Y市開放大學本部設立學院,在鄉鎮設立分院,在村設立教學點(基地),把學校組織體系延伸到鎮村,把教育服務送到田間地頭。
2.突出“面向鄉村”功能,聚力解決鎮村干部和“雙百社工”能力學歷雙提升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Y鄉村振興學院成立以來,大力暢通鎮村干部、“雙百社工”學歷教育發展通道,滿足鎮村干部、“雙百社工”求學需要兼顧工作、生產的現實需求,促進本土社會工作應用型人才隊伍能力學歷雙提升。Y鄉村振興學院建設了一支由專家教授、開放大學團隊、政府部門領導、實際工作者、企業講師、能工巧匠組成的培訓隊伍,在庫專家教授博士教師30多名。在學歷培訓方面,Y鄉村振興學院探索創新“依托高校、整合資源、強化服務、確保質量”培訓模式,發揮線上線下教育的作用,實施以村“兩委”干部和社會工作人員為重點的鄉村學歷提升計劃,加速提升本土社會工作應用型人才學歷文化,有效解決鎮村干部和本土社會工作應用型人才上大學“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3.鞏固辦學成果,不斷深化拓展Y市鄉村振興教育實踐
通過兩年來的實踐探索,Y鄉村振興學院的辦學理念、辦學體系逐步形成,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效果主要體現在“三個好”上。一是成為鄉鎮黨政的“好幫手”。Y鄉村振興學院主動配合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專項工作,先后舉行了全市鄉村規劃、鄉村網格化治理、鄉風文明、鄉村黨建、鄉村環境、鄉村青年創業等16個專題培訓班,受訓干部、社會工作人員、職業農民4500多人次。二是成為鎮村干部學習的“好平臺”。目前,Y鄉村振興學院共建17個分院、4個教學點,開放教育在讀生有3000多名,包括鎮村干部、鄉村各類社會工作人員及城區農民工,其中,在分院、教學點各層次、各專業的學員有853多人,已促成新一屆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大專以上學歷比率達到51%。三是成為培育本土人才的“好載體”。兩年多來,據不完全統計,Y鄉村振興學院通過學院、分院及教學點共組織了14000多人次參與鄉村振興教育培訓。
在推進鄉村振興的工作進程中,開放大學能夠發揮其重要作用,除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機遇有關外,更與其靈活的辦學優勢息息相關。開放教育豐富的教學手段,開放、包容、公平、共享的辦學理念等,給了每一名鎮村干部和“雙百社工”一次繼續教育的機會,極大地推動了鄉村人才振興,發揮了重要的人才培養功能。
開放大學成熟的辦學系統覆蓋廣大鎮村地區,為培育社會工作應用型人才、助力鄉村振興創造了有利條件。開放大學雖不屬職業院校,但其承擔全民終身學習的學歷教育和非學歷培訓的任務,具有終身性、全民性、廣泛性、靈活性與實用性四大特征。一直以來,開放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它的最終目標是培養服務社會的應用型人才,它的學習目的是滿足學習者的就業需求,強調培養學習者的應用能力和技能,注重崗位的可持續性發展,同時,注重克服工學矛盾,強調工學結合,尤其重視育人過程中的實踐教學環節。例如,Y鄉村振興學院是以Y開放大學為基礎,依托廣東開放大學,在Y市廣大鎮村,按照“鄉村人才,共同培養,兩力(歷)提升,育訓結合”的思路,開展的本土人才培養。該學院自2019年1月建立以來,有913名鎮村干部、新型農民參加學歷提升,5200多人次參加技能培訓。
以國家開放大學、廣東開放大學、泛雅等指定的教學平臺為主要依托,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校本部、遍布全市的各分院及教學點學生為服務對象,Y鄉村振興學院輔導教師根據課程特點,充分利用學校現代化教學設備設施,通過微信、QQ、騰訊會議、微課、高清錄播等手段,在滿足線上線下教學基本要求前提下,實施各有特色的個性化教學服務,班主任、相關管理部門(機構)根據職責范圍,提供指導、跟蹤、督導、技術支持等服務,從而實現了“讓數據多傳輸,讓學生少跑腿”,解決了學生的工學矛盾。因此,開放大學發揮網絡遠程教育的優勢,開展鄉村人才振興的辦學培訓工作,將高質量的教學服務與學習資源推送到田間地頭,找到人才振興的突破口,打通人才振興的“最后一公里”,更有利于鄉村振興人才的培養。
開放大學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積累了豐富的鄉村人才培養經驗,為培養應用型的鄉村振興社會工作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開放大學始終秉承著“將學校辦到家門口”的使命和宗旨,積極為鄉鎮地區培養“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的應用型人才。例如,Y開放大學自鄉村振興學院掛牌成立以來,積攢了豐富的、可服務于鎮鄉社會工作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資源,積累了豐富的人才培養經驗。Y鄉村振興學院是以Y開放大學為基礎,以廣東開放大學為依托,利用開放大學“面向人人、線上線下”“時時可學,處處能學,人人皆學”靈活辦學的獨特優勢,通過實施“兩力(歷)”(學歷和能力)提升計劃,為Y市鄉村振興事業培養本土人才的辦學機構。同時,Y鄉村振興學院創新“協同育人”的模式,構建“政校合作、省地共建、村鎮課堂”的辦學體系,大力開展理論研究、實踐指導、人才培養“三位一體”工作,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實踐路徑,打造“鄉村人才,共同培養,兩力(歷)提升,育訓結合”的本土人才培養模式。上述實踐證實,開放教育能夠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承擔起培養新時代社會工作應用型人才重要的功能和使命。
社會工作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單純依靠開放大學自身的力量是很難實現培養目標的,還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會力量的參與,只有多主體的聯動參與才能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開放教育應本著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原則,構建“開放大學+政府+非營利性組織”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整合資源,凝聚力量,為本土人才的“兩力(歷)”提升,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教學服務。[1]開放大學需要加強與市鄉村振興辦、市農業農村局、市政協農業農村委等部門的合作,協同滿足本土人才“兩力(歷)”提升的需求,整合落實各類優惠政策,為鄉村人才提供政策支持,搭建有利于鄉村人才成長的軟環境。開放大學應聯動政府部門,倡議盡快出臺鎮村干部、“雙百社工”、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激勵政策,通過地方政府、社會機構、市場等多渠道助力,對學歷未達本科的所有在鎮村工作的鎮村干部、“雙百社工”等,給予繼續教育的學費獎補,激勵鎮村干部、“雙百社工”不斷提升自我,自覺扎根鄉村,服務鄉村。
一是加強校校、校行、校企、校地合作,在教育資源整合上,做到“一依托,三整合”,即依托廣東開放大學,整合校地資源,整合部門、行業資源,整合師資隊伍,構建“1+1+N”(廣東開放大學+Y開放大學+N個部門、行業師資資源)辦學架構,堅持“鄉村人才,共同培育”的理念,發揮好各職能部門的作用。二是開方大學各分院所在鎮(街)充分利用分院教育平臺,圍繞本土人才培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制訂多樣化的人才培訓方案。三是開設“村鎮課堂”,為本土人才的技能培訓提供訂單式服務,并建立專家庫,組建由開放大學系統教師和部門、行業專業人士,政協委員組成的教師團隊,開展常態化送教下鄉等服務,不斷提升鎮村干部的學歷和鄉村治理能力,助力社會工作應用型人才成為踐行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一是突出本土人才培養,以鎮村干部和“雙百社工”為重點培養對象,著力培養鄉村治理人才。二是要以建設學習型鎮村為目標,推動終身學習進農村,不斷提高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的數量和質量。三是創新協同育人機制,重點實踐“政校合作,校地合作”,構建“開放大學+學院+分院”的辦學網絡,實現網絡下沉,把教育送到鎮村,送到田間地頭。四是在技能培訓方面,積極構建鄉鎮“點菜”,鄉村振興學院“炒菜”,鄉村振興辦“買單”,即鄉鎮提出培訓需求,鄉村振興學院組織專家教授送教下鄉,鄉村振興辦給予一定經費支持的技能培訓運作模式。在學歷提升方面,打造鎮村干部、“雙百社工”自愿報讀,鄉鎮動員、激勵,學院提供教育教學服務的運作模式。
堅持面向基層、面向行業、面向社區、面向農村,為全民提供終身學習服務,是開放大學的職責與使命。開放大學應長期開辦行政管理、法學、社會工作、公共事務管理、法律事務等專業,堅持培養從事基層行政管理、基層治理、基層法律服務、基層社會工作、基層法務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2-3]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開放大學要繼續發揮在服務鄉村人才振興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社會工作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促進鄉村人才振興,最終實現助力鄉村振興。開放教育在助力社會工作應用型人才建設時,需要充分發揮開放教育自身的辦學優勢,不斷深化育人模式的路徑探索,通過完善“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健全培育培訓長效機制、創建具有自我特色的運作模式等,發揮主體作用,整合社會各種資源,凝聚鄉村人才振興的各種力量,促使多主體共同發力助推社會工作應用型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