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會,魯 博,向 昊,楊 震,徐 冰
(1.三峽大學 湖北省弱磁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宜昌 443002; 2.三峽大學 理學院, 宜昌 443002)
光纖光柵傳感器(Fiber Bragg grating, FBG)具有精度高、復用性好、輕便、耐腐蝕和抗電磁干擾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土木工程和結構健康監測。超弱光纖光柵傳感器(Ultra-weak fiber Bragg grating, UW-FBG)是對反射率低于0.1%光柵傳感器的統稱。由于UW-FBG具有極低的反射率,所有光柵點反射的光功率幾乎沒有差別,從而允許在一根光纖上可以同波長復用大量的UW-FBG傳感器,為大容量光柵傳感網絡的構建提供了可能[1]。
與傳統的FBG類似,UW-FBG也是通過檢測布拉格波長的變化來感測外界物理量的變化。數千個UW-FBGs分布在一根光纖上,實現對UW-FBGs的定位和信號解調,成為UW-FBG傳感網絡的研究熱點[2-3]。2012年,弗吉尼亞理工大學Wang等提出了采用波長掃描和時域定位的解調方法構建UW-FBG解調系統,開展了1 000個UW-FBG傳感網絡的實驗[4]。2017年,Han等使用窄帶濾波器(Newport OSP-9100)將波長偏移量測量轉換為簡單的光強度測量,從而實現了高速高分辨率的分布式光柵傳感[5]。2019年,Liang等提出了一種基于波長-頻率變換的UW-FBG高速高精度的解調方法,解調精度為6.96 pm[6]。2020年,Li等提出了一種混合超寬帶光纖光柵陣列,實現了對溫度信號和振動信號的同時監測[7]。2021年,Gao等設計了新型的UW-FBG陣列,實現了距離為10 km、光柵間隔為1 m的單波長光柵解調[8]。2022年,López等提出了多點光纖傳感器的雙波長詢問技術,實現了光譜通道與光纖傳感器的多種復用[9]。此外,UW-FBG的應用研究也在不斷拓展。2019年,Gan等基于UW-FBG技術實現了對地面入侵事件的結構振動解調[10]。2020年,陶鑫等使用弱光柵陣列構建了低成本大長周界安防系統[11]。2021年,Liu等采用UW-FBGs構建了UW-FBG傳感網絡,實現了地下的垂直應變監測[12]。2022年,張曉飛等構建了基于弱光柵陣列的滑坡實時監測系統,實現了滑坡的定位與位移監測[13]。近年來,關于UW-FBG的理論研究日益成熟,在監測領域具有較大的應用潛力。
低功耗和小型化解調系統的開發是UW-FBG技術推廣應用的關鍵。近年來,弗吉尼亞理工大學Wang團隊、武漢理工大學李政穎團隊和三峽大學羅志會團隊[14-17]開展了對UW-FBG解調系統的產品化研究,采用底層高速數據采集與 X86計算機信號處理結合的方案,推出了機架式UW-FBG分析系統。但系統的體積大、解調速度慢,整機功耗在60 W以上,且連接線纜多、故障率高,很難滿足野外監測和系統深度集成的需要。因此,開發低功耗和小型化UW-FBG解調系統已成為行業的迫切需求。
本文提出了一種模塊化的UW-FBG解調系統,對該系統的工作原理進行分析,引入嵌入式電路,在硬件底層完成信號采集、處理和通信等工作,實時解調UW-FBGs的位置和波長信息。開發了小體積且高集成度的超弱光纖光柵解調系統,避免海量數據上傳和X86計算機處理,在系統功耗、解調速度和傳感器容量方面取得進展,可為大容量傳感網絡提供理想的解決方案。
超弱光纖光柵解調系統包括解調模塊和傳感光柵陣列兩部分,如圖1所示。解調模塊主要由激光脈沖發生單元、光學線路單元、信號處理及控制單元3個部分組成,激光脈沖發生單元包括掃描激光器(波長1 528~1 568 nm)、半導體光放大器(Semiconductor optical amplifier, SOA)、摻鉺光纖放大器(Erbium doped fiber application amplifier, EDFA),用于產生可變波長的光脈沖;光學線路單元由環形器、4通道光開關和光探測器構成,完成光通道選擇和光電轉換。信號處理及控制單元以賽靈思ZYNQ 7020 為核心構建,集成有ARM 處理器(Advanced RISC machine, ARM)和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電路[18],可完成人機交互、初始化配置、數據采集和處理。
系統初始化時,信號處理及控制單元給激光脈沖發生單元下發指令,掃描激光器會發射連續的激光,經過SOA調制和EDFA放大處理后,進入光環行器和指定的光通道,耦合進入UW-FBGs。UW-FBGs的反射光經過環形器反射后在光探測器完成光電轉換。FPGA控制A/D轉換電路完成高速數據采集和分析處理,鎖定UW-FBGs的位置。系統測試時,FPGA根據事先確定的光柵位置,實時計算各個UW-FBG的波長變化。ARM保存計算結果,并通過USB或Ethernet發送給上位機。傳感光柵陣列主要采用G.652D預制棒在拉絲塔上在線制備,允許光柵波長時分/波分復用,采用單層強化涂敷,去除傳統光纖的滑移層,具有抗拉強度高、蠕變小和一致性好等優勢。

圖1 超弱光纖光柵解調系統
FPGA+RAM基于光時域反射計(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 OTDR)反射原理來鎖定UW-FBGs的位置,光脈沖信號到達各光柵點并反射到環形器的時間為τi,則光柵點至環形器的距離Li為:
(1)
式中:n為UW-FBGs折射率(dB);c為真空中的光速(m·s-1)。
設光信號在兩光柵之間的延時為τ,則相鄰兩光柵之間的距離d為:
(2)
由式(2)可知,當光脈沖的時間間隔小于兩光柵之間的延時τ時,UW-FBG解調系統能區分兩個光柵。對于20 ns光脈沖,光柵最小間隔必須大于2 m。
除了空間上的限制,UW-FBGs間還存在陰影效應。當光脈沖進入UW-FBGs后,上游UW-FBG不斷反射產生的損耗會逐漸累積,下游光柵的反射強度將依次減弱,光譜出現退化。同時,脈沖光在光柵陣列中傳輸還可能產生多次反射,即光脈沖進入光柵陣列后,在上游光柵之間往返,并與下游光柵的反射光同時到達探測器,形成信號串擾[8]。研究表明,當UW-FBG反射率低于-35 dB時,多次反射的影響可以忽略。僅考慮陰影效應的影響,根據相對光強計算公式[19-20]可得:
(3)
式中:I(ri)(λ)為經i個光柵反射后的光強(cd);I(r0)(λ)為入射光強(cd);R(λ)為光柵反射率(dB)。
對R(λ)求導得:
(4)
式中k=[1-(2i-1)R(λ)],令k=0,可得反射率與光柵個數的關系為:
(5)
由式(5)可知,光柵的復用數量與最佳反射率近似成反比。光柵反射率越低,允許復用的光柵點數量越多。當R(λ)=-30 dB時,光柵點復用個數可達到500。
在設計該系統時,考慮光柵陣列自身噪聲以及瑞利散射的影響,優先選擇反射率R(λ)=-40 dB的光柵構建傳感陣列,同波長光柵點間距大于2 m,傳感器數量約為5 000,解調距離大于10 km。
解調模塊的實物如圖2(a)所示。激光脈沖發生單元、光學線路單元、信號處理及控制單元高度集成后,內置于鋁銑加工的殼體內,風扇外置。整個模塊采用直流12 V供電,模塊功耗低于13 W,體積 230 mm×170 mm×40 mm,常溫下無需啟動風扇即可穩定工作。硬件電路是超弱光柵解調模塊設計的關鍵,主要包括ZYNQ 7020 芯片、外圍電路、A/D轉換電路、光脈沖產生電路、光放大接口電路、光源接口電路、數據上傳電路以及電源電路,如圖2(b)所示。A/D轉換電路是整個電路設計的核心,主要包括信號調理和A/D模數轉換等,前者對模擬信號進行單雙轉換和差分增益放大,后者實現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每一片A/D支持2路250 M信號的采集,精度14 bit,數據輸出接口為16路并行LVDS差分對,包括14路數據信號、1路數據溢出信號和1路參考時鐘信號;Zynq 7020 電路實時讀取A/D的數據,對數據矩陣進行分析和處理,提取光柵的有效數據信息,進行快速光譜分析。此外,板卡集成了光脈沖調制電路。由FPGA內部生成脈沖信號驅動LMH65xx芯片,高速開關SOA來調制連續激光,產生光脈沖信號,光脈沖通過上位機配置脈沖寬度和脈沖周期。

上位機Demo軟件如圖3所示,主界面包括單波長光譜顯示、實時波長解調以及光柵陣列的位置-波長數據。單波長光譜顯示可以根據光柵序號顯示當前光柵的光譜,實時波長解調子界面展示當前光柵的峰值波長變化,光柵陣列的位置-波長圖表明整根光纖上所有光柵的具體位置,以及該光柵的峰值波長。考慮工程測量的需要,還開發了參數配置子界面、校準子界面、數據存儲及遠程通信子界面、應變分析子界面、溫度分析子界面,方便對測量結果進行分析和處理。

圖3 超弱光纖光柵解調裝置界面
為了驗證系統的傳感性能,將單波長UW-FBGs(波長1 537 nm,反射率0.05%,間距2 m)接入解調模塊的1通道,對其光柵點的位置進行校準,獲取400個光柵的具體位置和相對功率分布,如圖4所示。在測試模式下,測得各個光柵的位置及波長分布,如圖5所示,模塊解調頻率1 Hz,399個光柵的實測波長分布在 1 537.295 9~1 538.297 3 nm,單光柵的光譜呈高斯分布,半高寬0.15 nm,波長的短期穩定性在0.000 3 nm以內,長期穩定性小于2 pm。其中1#點位置的“光柵”波長出現異常波動,結合光譜可以判定該點并不是真實的光柵點,而是FC/APC端面超標后反射形成的“虛假光柵”,可以在上位機手工刪除。

圖4 單波長超弱光纖光柵位置信息校準示意圖

圖5 單波長超弱光纖光柵測試示意圖
為了進一步提高解調模塊的分辨率,對多波長UW-FBGs進行解調實驗。將波長1 529.000 0、1 541.000 0和1 553.000 0 nm,間距0.5 m,總長1 335 m的UW-FBGs接入解調模塊,校準效果如圖6所示。模塊解調頻率在1 Hz,解調波長分布在1 528.643 0、1 541.008 9和1 552.567 2 nm附近,UW-FBGs個數為2 670,單光柵的光譜呈高斯分布,半高寬0.15 nm,波長的短期穩定性在0.000 3 nm以內,長期穩定性小于2 pm,如圖7所示。驗證了解調模塊對多波長陣列依然具備良好測量精度及穩定性。

圖6 多波長超弱光纖光柵位置信息校準示意圖

圖7 多波長超弱光纖光柵測試示意圖
在多通道模式下,設置循壞采集模式,實現對UW-FBGs的多通道分時解調。以4通道解調為例,通道1和通道2接入單波長光柵,通道3和通道4接入多波長光柵,位置校準如圖8所示,4個通道分別校準獲得光柵的位置和相對功率。光柵個數、波長分布和位置信息等測試效果如圖9和表1所示,得到全部柵點的波長分布情況和位置信息,驗證了解調模塊對多通道的波長陣列具備良好的解調精度及穩定性。

表1 被測樣點光柵參數及實測結果

圖8 4通道超弱光纖光柵位置信息校準示意圖

圖9 4通道超弱光纖光柵測試示意圖
為了評估系統復用光柵的能力,將雙波長UW-FBGs(中心波長為1 530.000 0和1 547.000 0 nm,間距為1 m,長度為4 510.000 0 m,光柵數為4 506個)與三波長UW-FBGs(中心波長為1 542.000 0、1 547.000 0、1 553.000 0 nm,間距為0.5 m,長度為5 970.000 0 m,光柵數為8 955個)熔接后(總長為10 480 m,光柵總數為13 461個)接入解調模塊,UW-FBGs位置與功率校準結果如圖10所示,校準后的UW-FBGs總數為13 232個,部分光柵的功率因低于閾值被系統過濾。模塊解調頻率為1 Hz,雙波長UW-FBGs的波長分布于1 530.001 6和1 547.338 2 nm附近,三波長UW-FBGs的波長分布于1 541.215 6、1 547.238 6和1 553.261 6 nm附近。其中,中心波長在1 547 nm的第5 000個光柵的光譜受串擾影響明顯,但近似為高斯分布,如圖11所示,波長的短期穩定性在10 pm以內,長期穩定性小于25 pm。三波長光柵陣列中功率的快速下降,主要源于光纖繞盤張力過大導致附加損耗,而波長 1 547 nm的第5 000個光柵的光譜畸變以及解調精度下降主要是受到陰影效應的影響。

圖10 長距離多波長超弱光纖光柵位置信息校準示意圖

圖11 長距離多波長超弱光纖光柵測試示意圖
提出了一種超弱光纖光柵的模塊化多通道解調系統,分析了傳感系統的工作原理及關鍵參數,采用底層硬件完成了對UW-FBGs的準確定位并進行了信號處理,實現了高精度多通道長距離的分時解調。測試結果表明,解調模塊的功耗低于13 W,體積 230 mm×170 mm×40 mm,同波長光柵數量約5 000個,多波長光柵數量達到13 232個,空間分辨率2 m,單通道感測距離大于10 km。解調系統具有良好的綜合性能,能很好地解決海量數據處理問題,滿足未來大容量傳感網絡的需求。